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目录

1,林海音简介50字

林海音简介50字

林海音 - 人物简介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扩展资料 林海音 - 生平介绍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她的的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5岁举家迁居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 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到65岁,她突然宣布关掉出版社云游四海。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 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 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海音

2,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它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初中七年级下册课文。
相关作品介绍:
小说:《晓云》、《英子的乡恋》、《生命的风铃》、《城南旧事》、《英子的心》、《冬青树》、《金鲤鱼的百裥裙》、《蟹壳黄》、《血的故事》
散文:《 吹箫的人》、《文华阁剪发记》、《旧时三女子》、《冬阳· 童年· 骆驼队》、《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我的童玩》、《北平漫笔》、《绢笠町忆往》、《窃读记》。
代表作:《城南旧事》。
[编辑本段]林海音生平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1957年《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

3,什么叫卡通,什么叫动漫

卡通: 我们常说的卡通其实就是卡通电影的简称,指的是借用风格简练、充满幽默讽刺的绘画语言来讲述故事的非真人电影。 动漫: 动漫,即动画、漫画的合称,指动画与漫画的集合,取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二为一称之为“动漫”,与游戏无关,并非专业术语。其中,日本动漫是动漫领域中的典型代表,是动漫领域的领军人。在很多场合,“动漫”一词被误用于指“动画”,十分容易引发歧义。 扩展资料: 卡通与动漫的词汇误用: 当今中国大陆地区的网络、电视、杂志等媒体上“动漫”一词已经被频繁使用,由于我国没有成熟、严格的ACGN(Animation 动画,Comic 漫画,Game 游戏,Novel 小说)市场与文化,日系动画的影响全靠网络传播和口耳相传,动漫这个词汇误用情况非常普遍。 以致于现今大陆群众渐渐误认为动漫指漫画改编动画、动漫指会动的漫画、动漫指青少年向动画。动漫文化圈内通常将此类误用讽刺为“冻鳗”。卡通风格动漫是动漫的一种,但动漫不是卡通的别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动漫 百度百科-卡通

4,动漫和动画片有什么区别?

1、领域不同: 动画的真正包含的领域,实在是太多,它还不同于一般概念上的动画片,它更像是一门综合艺术,他其中还包含绘画、漫画、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于一身的动画形式。 动漫这个领域也跟动画一样博大精深,比如早些年日本ACG引入国内,就使当时的国内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更甚至的是在之后的动漫中,ACG文化已经衍生到国创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电影、漫画等各类的分支,后来居然还引导一部分国内的玩家跟风ACG,打着动漫原创名号吸引粉丝。 2、文化不同: 两者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一个“漫”字,因此不少人在讨论之中使用“漫画” “漫画”在日本最为火热,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面向儿童,青少年,大学生,等等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迷恋各种档次的漫画。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所说的日本“动漫”是绝大多数是杂志漫画的音像化制作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与日本动漫最为接近的是“漫画” 也就是说,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总称,而动画则不是。而中国的则大有不同,中国只有动画,并没有其中的“漫画”如果单说漫画的话。 我们也是有的,而且也有动画,其实有些已经可以加入动漫行列之中,也就是我们说的国漫,国漫虽然比不上日漫,但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明显的在一步一步的成长。 3、发源不同: “动漫”即动画与漫画的合称,它是一个新名词,它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发源于日本,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和法国,是将静止的单幅图片链接成具有动感的连续画面的一种电影技术,随着迪斯尼乐园的成功推广而风靡全球。 动画的概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动画片,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发源于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兴盛于美国,中国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动画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是唯一有确定诞生日期的一门艺术,1892年10月28日埃米尔·雷诺首次在巴黎著名的葛莱凡蜡像馆向观众放映光学影戏. 标志着动画的正式诞生,同时埃米尔·雷诺也被誉为“动画之父”。 动画艺术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产业体系,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扩展资料: 动漫的典型代表: 1、日本动漫: 日本是世界动漫强国,其动漫发展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不失创新和吸引力。动漫是日本的重要产业链,在全球鲜有对手。 日本动漫起源于1917年,其动漫作品更注重使作品精致小巧,而且一丝不苟的日本文化同样也影响了日本动漫的特质。日本动漫的特色总括起来可以界定为:细致的角色、造型及场景设计;借助超现实的想象空间,以满足观众对不可能实现之事的幻想;刺中观众幻想的神经。、 在日本,有几家专业性的卡通艺术家机构。其中,“日本漫画家协会”成立于1964年,是日本唯一的全国性漫画家组织。汇集了全国所有的专业卡通艺术家。 协会前任主席是近藤日出造。1985年,协会被日本教育科学部认可,开始它对卡通艺术人士的公共性服务。协会的现任主席是千叶彻弥。协会汇集了各种流派的卡通艺术家们。协会总部设在东京,并由9个分支机构遍布日本。 2、中国动漫: 中国动漫,是指中国(大陆)地区的动画和漫画。中国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片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 3、美国动漫: 美国的动漫作品较其他国家的动漫作品而言,其动作流畅、情节想象力丰富,而且通常多运用高科技拍摄手法。概括起来,美国动漫的特色不外乎这四种:“美国英雄主义”、“利用动漫特技制造逼真感与震撼力”、“刺中观众幻想的神经”和“英雄配美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漫

5,灵魂摆渡2最后一集我怎么没看懂呀,什么意思。

编剧小吉祥天说20集是个番外故事,和本篇没有关系,就是一个脑洞。这个故事主要目的就是给灵魂摆渡小说打个软广。
那个故事捋顺了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冬青)杀了他的妻子(燕燕),之后在写作过程中无意间将对这件事的恐惧表现在了他的作品灵魂摆渡中,而有个读者(警察)看出了他的恐惧,深入挖掘后发现了他杀死妻子的事实,而作家由于长期压抑自己的恐惧和情绪导致了精神疾病,那个读者揭发他之后精神病发作,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由医生(小亚)负责治疗。
在作者的精神世界里,为了逃避自己是凶手的事实,他和揭发他的读者互换了身份,他成了那个读者(记者),而那个读者成了杀死妻子的作家,同时为了逃避他不能承受的现实,对于治疗他的医生十分反感,那个大妈护理对他又很差,所以在精神世界里她们分别变成了作者的助理和女仆。他通过对他们的“犯罪事实”的揭露过程,也是作者对自己压抑已久的恐惧情感的一种宣泄。

6,灵魂摆渡最后一集什么意思

《灵魂摆渡》的结局如下: 夏冬青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叫赵吏的人,是一家公司的大老板,有一个怀孕的美丽妻子茵茵,还常常和自己的秘书乱搞。夏冬青怎么也想不起自己是谁,但是又对一切感到很陌生,直到他来到444号便利店发现了一个夜班服务员夏冬青,这个服务员告诉他自己是个孤儿,却有一双能看见鬼的眼睛。 夏冬青来到孤儿院来寻找自己的记忆,终于将一切都想起,原来自己小时候是个瞎子,却有一个能看见鬼的妹妹。后来父母和妹妹在一场车祸中都死了,冬青在孤儿院碰到了一个叫赵吏的人,赵吏让妹妹进入自己的体内,从此自己的眼睛就能看见了,但也就此成为了阴阳眼。 《灵魂摆渡》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Fyr8qdy_aqYaQtq7TicrA ?pwd=guzs 提取码:gu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