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目录

1,佛家的比丘戒与比丘尼戒二者有何不同

佛家的比丘戒与比丘尼戒二者有何不同

呵呵~~您的问题说好答是非常容易答.说不好答也难以启齿说明的.为什么呢?因为牵涉到一个问题.以下就略为说明: 1.比丘戒与比丘尼戒又叫具足戒.也就是出家戒.有一种说法是:出家戒佛制不得与居士知,未免兴谤破戒僧众挑僧众毛病.以若兴毁谤罪在无间永不得出,断灭佛法. 2.能不能看出家戒好像有正反不同的争论(反对阅读的占大部分).具我所知.泰国那边的在家居士并没有这方面的顾忌.至于在大乘佛教地区.如果阅读过后不要将内容拿来当成批判师父的标准.基本上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现在我就简述比丘戒与比丘尼戒的大致戒律.至于每条戒律的内容.恕不能在此详细条陈.请见谅, 具足戒。又称“三坛大戒”。是东亚(现今日本已经没有传授具足戒。)大乘佛教的僧侣应受持之戒律。

顾名思义,具足戒分为三个部份:

沙弥戒:分为十戒
不杀生
不偷盗
不淫泆
不妄语
不饮酒
不着华鬘香油涂身
不歌舞观听
不坐卧高广大床
不非时食
不捉持生像金钱宝物
比丘戒或比丘尼戒: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以性质分为:
波罗夷(比丘四,比丘尼八)
僧残(比丘十三,比丘尼十七)
不定(比丘二)
舍堕(比丘三十,比丘尼三十)
单堕(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
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
众学(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
灭诤(比丘七,比丘尼七)。
菩萨戒:依梵网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
受具足戒有其一定的规矩在。首先,求受戒者应年满二十岁,身心俱无障碍且有心求受戒者,方可允准受戒。受戒前应如法恭请“三师七证”作为十方戒子之得戒、羯磨、教授三师和尚以及尊证七师。受具足戒之后,才正式具备了比丘或比丘尼的身分。

2,请说明比丘戒与比丘尼都是哪些戒?

佛制戒律,出家律藏,在家众不得听闻,偷阅,一切出家人亦不准对在家众说出家律藏之名相.
若在家众,偷阅,偷闻律藏,犯盗法罪,则成修行出家之障难!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比丘经典总有三藏。在家俗侣得闻二藏,谓论及经。毗奈耶教是出家轨式,俗不合闻。”
《戒本疏行踪记》(引十住毗婆沙论)云“三藏为言,律藏胜故、蜜故、为佛独说,制必僧中,不许余众之所读诵;非所学故。”
《大智度论》“毗尼(戒律总名)中说白衣(在家众)不得闻律”
《分别功德论》:毗尼者禁律也,为二部僧,非沙弥清信士女所可闻见。
杨仁山居士在《大藏辑要》序例中说“小乘律,声闻调伏藏,非受具戒者,不宜检阅。”
道安大师在《增一阿含经》序中说:此经往往有律语,有些在外国不许沙弥与在家人阅读。“而今以后,幸共护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者也。斯谆谆之悔,幸勿藐藐听也。”
戒律是如来秘宝,古来不轻以示人。小众不得听大众的说戒羯磨
所以古德多认为未受具足戒者,亦不得阅读大戒,否则便成“贼住”而障受大戒。即不得听,也不得读。
《僧祗律》中规定,比丘若向未受具人说五篇七具之名,便犯越毗尼罪,这是比丘不应鼓励小众及俗人看律的有力根据。

3,优婆塞优婆夷是什么?

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优婆塞;在家信佛的女子叫优婆夷,又译优婆私柯,在中国意译为居士。 优婆塞: 曾译作邬波索迦、乌婆塞、伊蒲塞等。意译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善宿男等。受了三皈依及五戒并戒行圆满的人,称为满分优婆塞。严格地讲,优婆塞应该以《优婆塞戒经》为行动准则。 优婆夷: 意译近善女、善宿女、清信女等,凡受了三归五戒的女子,都叫做优婆夷,但我国现在都称她们为女居士,梵文Upasika。 我国大都用“居士”一词来代替优婆塞、优婆夷,因为“优婆夷”、“优婆夷”是外语音译,难入汉语系统,而“居士”是汉语,意思明白易懂。 居士可以受持“八关斋戒”,以暂时过出家人的生活。还可以受持菩萨戒,比如《梵网经菩萨戒》,那样,除了没出家之外,修持上跟出家人没有太大区别,而菩萨戒属于心戒,如真能持好的话,其成果也非常殊胜。 扩展资料: 居士的称呼规范 佛教称正式皈依的女子为优婆夷。 佛教信众间互相的称呼是:男众称作居士、师兄、菩萨(非指观世音菩萨的那种菩萨)。中译菩提萨埵(Bodhisattva),简称「菩萨」Bodhi,意译「菩提」,意为「觉」。Sattva,音译「萨埵」,意为「众生」。全句意为「修佛道开悟(觉)的众生」。 这个梵文原指印度大乘佛教的僧尼与信徒而言,亦即这些修行人都统称为 Bodhisattva。但后来起了变化,在印度又产生了许多空中楼阁型与神话式的菩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优婆塞 百度百科—优婆夷

4,沙弥和比丘是什么意思?

沙弥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比丘, 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扩展资料: 比丘佛教规则: 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都可以称呼的。和尚翻译成亲教师,“和尚”是对受具足戒十年以上并精通佛法、修为较高、道德高尚、地位较高的比丘僧的尊称。一般寺院的住持才能有资格称为和尚。 相对应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沙弥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带发修行的学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弥

5,比丘跟比丘尼分别是什么?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比丘是指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与比丘尼都是属于佛教用语中梵语的音译词,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比丘是出家修行人的称谓。在汉传佛教里,常称比丘为沙门或僧人。沙门也是在古印度就有,其它各教派,凡出家者皆称沙门,意为“止息一切恶行”。但是,唯有佛教传入中国,故沙门便成为佛教出家的专用名词。 本指婆罗门教达到人生第四阶段的遍历修行者,在古印度时此名称就已经存在。佛教兴起盛行后,比丘则用来指称托钵的修行者,意译则为乞士。除了乞士外,另还有怖魔、破恶等义。 扩展资料: 佛陀出家后,其父净饭王多方劝阻无效,于是派五位亲信与佛陀一起苦修。佛陀离开他们独自悟道,他们在鹿野苑继续苦修。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向五人第一次说法,其听法后出家遂成比丘。 这五位最早为佛陀所劝度的比丘,即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即“五比丘”。“比丘”加个“大”字,含二义。一者方便说为万二千比丘,根机深厚,影响力大,地位尊贵;二者从根本来讲,这些比丘都是回小向大,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比丘 百度百科-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