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游隼的意思
游隼是一个多义词,所指的意思分别是: 1、游隼指的是隼科隼属鸟类: 游隼是中型猛禽,共有18个亚种。体长41-50厘米。翅长而尖,眼周黄色,颊有一粗著的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头至后颈灰黑色,其余上体蓝灰色,尾具数条黑色横带。 2、游隼指的是[英] J.A.贝克所著书籍: 《游隼》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的书,作者是 [英] J.A.贝克,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3、游隼指的是冒险解谜游戏: 《游隼》是由Domino Digital Limited开发制作,并由Green Man Gaming Publishing发行的一款轻松的冒险解谜游戏。 扩展资料: 游隼平时飞行并不迅速,平飞速度只有时速50-100千米,但是是俯冲最快的鸟类,时速最快可达到300多千米。游隼的俯冲捕猎本领因不是天生就会的,故它还有自然界罕见的教授雏鸟捕食技巧的行为。 雏鸟在羽毛丰满,振翅离巢之后,并不会马上离开亲鸟独自谋生,而是仍跟着亲鸟生活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便仍由亲鸟喂食抚育,且接受亲鸟的捕猎生存“培训”。 国外一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游隼雏鸟在开始学习捕猎的时候,亲鸟会为它们捕捉一只活鸽子并故意放走,供它们练习追逐捕猎之用。 小游隼刚开始捕猎,自把握不准方向与攻击目标,横冲直撞却捉不住鸽子而快失去信心时,一起伴飞的母游隼往往会帮它们一把,上前抓住或抓伤鸽子使其飞行速度减缓,再放开继续让小游隼对鸽子进行追逐攻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隼
2,游隼是什么动物
游隼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半荒漠、海岸、旷野、草原、河流、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也到开阔的农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动。
游隼一部分为留鸟,一部分为候鸟。也有的在繁殖期后四处游荡。共分化为18个亚种,中国分布有4个亚种。普通亚种较为罕见, 在黑龙江、吉林为夏候鸟,辽宁、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为旅鸟,上海、浙江、台湾、广东、广西为冬候鸟。新疆亚种极为罕见, 仅见于新疆,为繁殖鸟。南方亚种也极为罕见, 在上海、青海、宁夏为旅鸟,贵州、云南为冬候鸟,其他地区均为偶见迷鸟。东方亚种更是极为罕见, 仅记录于浙江缙云,为冬候鸟, 这个亚种也可能还产于台湾。
生活习性
多单独活动,叫声尖锐,略微沙哑。通常在快速鼓翼飞翔时伴随着一阵滑翔;也喜欢在空中翱翔。主要捕食野鸭、鸥、鸠鸽类、乌鸦和鸡类等中小型鸟类,偶尔也捕食鼠类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动物。性情凶猛,即使比其体形大很多的金雕、矛隼,鵟等,也敢于进行攻击,不过动机往往是保卫巢穴和领地。
3,游隼是什么纲类动物?
游隼(鸟纲隼科动物)
游隼(学名:Falco peregrinus):是中型猛禽,共有18个亚种。体长41-50厘米。翅长而尖,眼周黄色,颊有一粗著的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头至后颈灰黑色,其余上体蓝灰色,尾具数条黑色横带。下体白色,上胸有黑色细斑点,下胸至尾下覆羽密被黑色横斑。飞翔时翼下和尾下白色,密布白色横带,常在鼓翼飞翔时穿插着滑翔,也常在空中翱翔,野外容易识别。幼鸟上体暗褐色,下体淡黄褐色,胸、腹具黑褐色纵纹。
4,游隼是什么?
游隼(鸟纲隼科动物)是中型猛禽,共有18个亚种。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半荒漠、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也到开阔的农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动。分布甚广,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 别 称,花梨鹰、鸽虎.鸭虎、青燕,形态特征,游隼是体形比较大的隼类,体长为38-50厘米,翼展95-115厘米,体重647-825克,寿命11年。中型猛禽。头顶和后颈暗石板蓝灰色到黑色,有的缀有棕色;背、肩蓝灰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和横斑,腰和尾上覆羽亦为蓝灰色,但稍浅,黑褐色横斑亦较窄;尾暗蓝灰色,具黑褐色横斑和淡色尖端;翅上覆羽淡蓝灰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和横斑;飞羽黑褐色,具污白色端斑和微缀棕色斑纹,内翈具灰白色横斑;脸颊部和宽阔而下垂的髭纹黑褐色。喉和髭纹前后白色,其余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上胸和颈侧具细的黑褐色羽干纹,其余下体具黑褐色横斑,翼下覆羽,腋羽和覆腿羽亦为白色,具密集的黑褐色横斑。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5,游隼是什么?为什么能飞那么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地球上最快的速度高手是谁?空中子弹 – 游隼当之无愧。 速度高手同台,飞人博尔特速度:12m/s,猎豹速度:30m/s(110km/h),游隼速度:108m/s(389km/h)。猎豹比飞人快3倍,游隼比猎豹快3倍还多。自然界最快速度跟机械动力比起来也毫不逊色,游隼快过高铁时速,快过了波音747的起飞速度(300km/h)。 游隼有双敏锐的眼睛,能看到1公里以外的猎物,它的视力比你好8倍。当翱翔在高空的游隼发现低空中的猎物时,会居高临下地俯冲出击。它先扇动翅膀加速,并且不断旋转身体寻找最好的进攻角度。调整好身体姿态后,游隼弓背并腿,收起翅膀,缩拢尾巴,变成一枚炮弹,从空中俯冲直下,砸向猎物。在接近猎物的瞬间伸出利爪,划破猎物的肚皮。俯冲的游隼就像从高空中射出的一把尖刀,猎物一旦被尖刀扎中,当场毙命。 游隼的整个身体,都为高速高压打造。它极速俯冲时所受到的气流冲击,会让大部分的动物都无法睁开眼睛,也无法呼吸。游隼眼睛里多了一层眼睑,叫瞬膜,保护高速飞行时睁开的眼睛不受伤。鼻孔里多了一块锥体骨,缓解气流冲击,保证高速飞行时呼吸的通畅。当它砸向猎物时,冲击力高达25倍重力加速度。相比之下,优秀的F16战斗机飞行员能承受的最高重力加速度只能达到12倍。 上图是游隼俯冲时的4级阶段,开始出发,炮弹型加速,M型调节方向,最终攻击。从展翼旋转,收缩加速,微开翅膀调节方向,到最后的踢腿出击,游隼变换了4种身姿,最快速度出现在游隼身体收缩成炮弹型的第2阶段。 炮弹型的身姿在俯冲时受到的空气阻力,还有环绕身体的空气气流对身体的影响会是什么样? 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力学和流体力学研究所团队,做了聚氯乙烯的游隼模型,在风洞中进行测试。模型大小重量形状跟真实游隼的炮弹型身姿一样,表面抹上厚厚一层石蜡油,当风洞中的气流流过模型表面时,会划出一道道的线条,记录下风的痕迹。 上图是穿越风洞的模型,游隼模型以最大速度80km/h经过风洞。历经风洞后,可以清楚看到空气气流流过模型身体的踪迹。模型头部划出平行的匀称流线,接着有一块明亮的白色区域,在图中数字1处,说明此处的石蜡油有所堆积。接着气流继续汇集平行流线,在翅膀的区域2处,有黑色区域,说明这里局部的速度最高。当气流来到区域3处时,又出现白色的石蜡油堆积。区域2和3之间,流线排列相当整齐。 高速的气流并不是从头到尾均匀地流过身体,石蜡油堆积的区域发生了气流分离现象。也就是说,在1、3部位,气流的方向跟顺势而下的主气流方向不一样,逆向气流把石蜡油反方向推离模型表面,堆积起来。 飞行中出现气流分离可不是好现象,航空史上,气流分离会让飞机发生失速,这是导致飞机失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俯冲的实时记录 模型的风洞实验解不开气流分离的难题,德国工程师团队干脆饲养了一批游隼,实时观察它们的飞行。团队训练游隼在60米高的水坝前俯冲,岸边架起高速摄像机,以坝体为背景,能够清晰捕捉到游隼的身姿。 60米的高度不能让游隼加速到最高速度,水坝前的游隼最高速度是22.5m/s (81km/h)。团队根据游隼的实际飞行速度和角度(此时的迎角为5?),计算了空气阻力,再次在风洞进行模型模拟测试。测试结果跟之前一样,模型身体的相同部位依然留下了气流分离导致的石蜡油堆积。 此时,摄像机捕捉到的细节揭开了真相,现实俯冲中,游隼跟模型有一小点儿不一样的地方。在游隼加速时,背脊处会竖起一小撮毛,而此处正是产生气流分离的地方。 上图是风洞模型和实际身姿的对比,红色箭头所指之处就是游隼竖起的几根羽毛。正常情况下,炮弹型身姿的游隼全身羽毛服帖地紧靠身体,保持平滑的流线型弧度。当它俯冲冲刺时,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弹出几根羽毛,破解了局部的气流分离。 游隼在实战中捕捉变幻的气流,调节身姿融入其中。高手出招,在准不在狠。游隼四两拨千斤,一根羽毛就化解了气流分离的困境,加速无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