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马卡洛夫的历史描述
马卡洛夫的历史描述
提示:

马卡洛夫的历史描述

1894年的甲午战争,作为东洋第一军港,拥有20余座海陆炮台又苦心经营十年的旅顺,竟然在一夜之间就被日军第二军第一旅团长乃木希典率部攻破了,敢于抵抗的将领只有一个徐邦道,日军为攻城仅伤亡288人。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旅顺守军换成了俄罗斯人,进攻方依然是日本,指挥官依然是乃木希典。陆战从1904年5月26日一直打到1905年的1月2日,俄罗斯军队在大部分将领昏庸腐败内部不和的情况下,还坚守了222天,日军为攻城而累计投入兵力13万人,伤亡总数达6万余人。1904年日俄战争的前夜,马卡洛夫的职务是圣彼得堡喀琅施塔得港海军司令。他曾于2月8日致函给沙俄海军部,指出俄日之间战争迫在眉睫,停泊在旅顺港外锚地的俄国舰队处境危险,随时可能遭受到日军袭击,必须马上采取对策,以防万一。然而,沙俄海军部昏庸的官员们因为马卡洛夫常常让他们难堪,所以他们根本没有理睬马卡洛夫的建议。不出他所料,2月9日,日本海军就突然袭击,重创俄国军舰。 开战之初,本来俄太平洋分舰队的整体实力尚占一定优势,但由于指挥官开始狂妄轻敌,指挥失误,后来又胆小怕死,不敢出击,结果在东乡平八郎的打击下,沙俄舰队只得龟缩到狭窄的旅顺港内。二月十七日,太平洋舰队司令斯达尔克由于指挥不力被免职。3月,海军部任命马卡洛夫为太平洋舰队司令。1904年4月13日,马卡洛夫刚刚上任36天,其所乘的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号在旅顺口黄金山外海触雷,并引爆了该舰舰首的弹药库。倾刻间,“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被炸沉海底,马卡洛夫当场阵亡。这枚水雷是俄国舰队布下的还是日本联合舰队布下的,至今没有定论,史学界普遍认为是日军夜间偷偷布设的水雷。2008年4月13日,马卡洛夫阵亡104周年纪念日那天,俄罗斯的政界军界官员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的马卡洛夫纪念碑前,又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早在2008年年初,驻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就宣布,说将赴中国的黄海水域来搜索打捞马卡洛夫当年乘坐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装甲舰,并要制作该舰的相关纪录片,以“弘扬爱国精神”。但是7月28日,太平洋舰队新闻中心马尔托夫上校说,由于中国政府未同意,行程无限期推迟。虽然马卡洛夫是旧沙皇时代的海军将领,但在前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马卡洛夫一直都是作为他们的民族英雄而赫赫有名。马卡洛夫是俄国装甲舰队战术的缔造者,也是俄国北极研究第一人。作为一名学者,他生前曾撰写了50余部科学专著。他的《关于黑海与地中海的水量交换》,《勇士号在太平洋》等著作为他获得了海洋学家的声誉;《论海军战术问题》则对海军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海军界久负盛名。同时他还是一名水雷战专家,他在俄土战争中(当时还是海军上尉),使用白头鱼雷击沉土舰英蒂巴赫号,还发明了一种炮弹弹帽(马卡洛夫弹帽)。在俄土战争中他指挥的“康斯坦丁”号战舰击沉击伤多艘敌舰。但是命运就是这样巧合,水雷战出身的马卡洛夫,最终还是丧生于水雷。按照斯捷潘诺夫《旅顺口》描写,马卡洛夫的前任斯达尔克昏庸老朽,后任威特盖夫特胆小懦弱。随着突围失败、救援船队被阻、陆战接连失利,日军在203高地设立重炮观测所,将还在港内停泊的舰队船只逐渐击沉,导致了整个太平洋分舰队的灭亡。马卡洛夫在旅顺海战中遇难之后,马卡洛夫的妻子接到了众多国家政要发来的唁电,而且还有对手日本政府发来的唁电。日俄战争50年之后即1954年10月,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米高扬等人到旅顺的海军基地视察(当时驻守为苏军)。他们向中方提出,能不能拆除旅顺山上的日军白玉塔,用白玉塔的石料在对面的黄金山(电岩炮台所在地)上为马卡洛夫建一座碑。后来苏方又有一个更具体的计划是:在旅顺修建一座苏军抗日战争胜利塔,以及日俄战争时期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洛夫和陆军康特拉琴科少将的两座纪念塔,所有费用均由苏方负担。但这个计划被周恩来总理所拒绝。在中国不行,苏联就在自己的领土上到处为马卡洛夫树碑立传。在圣彼得堡的重要军港“喀琅施洛特”有马卡洛夫纪念碑雕像。在乌克兰港口城市尼古拉耶夫有他的纪念碑,甚至在苏联的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也有马卡洛夫纪念碑,而且据说这座纪念碑比较高大,站在环绕的台阶之上就可以把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整个金角湾的风光尽收眼底。苏联海军有一艘巡洋舰是以马卡洛夫上将命名的;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有马卡洛夫高级海军学校,在圣彼得堡,有马卡洛夫国立海运学院,在上世纪90年代,还有马卡洛夫为题材的苏联电影……俄罗斯有个大理论家叫普列汉诺夫,上世纪70年代我曾学过他的《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书,他说,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等个人作用往往会影响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进程。但是个人的作用,又是受制于整个社会大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因此,作为个人无法改变一般历史的发展方向,不能将个人的作用无限扩大化。但也要能够看到,个人对某个事变的具体外貌、局部后果是可以产生巨大影响的。 俄军在旅顺一座教堂为马卡洛夫举行了葬礼,该教堂建设年代为1894年,为军事管理区,长期风化濒临倒塌。1913年日本潜水员在旅顺港外海域调查沉没的沙俄海军“彼得罗巴普罗夫斯克”号铁甲舰时,打捞起6具遗骸,安葬在旅顺的俄罗斯墓地。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说法,认为沙俄太平洋分舰队司令斯捷潘·马卡洛夫海军中将和著名战事画家瓦西里·韦列夏金就在其中,并葬在旅顺。 另外,瓦西里·韦列夏金在旅顺还存世一幅油画,在沙皇“御弟”基里尔亲王旅顺府内,保存完好。该别墅也为军事管理区,欧式建筑,后来又成为沙俄关东军副司令乌罗柯夫的私人官邸,建国后接待过多位国家领导人,保存完好,风貌依然。

马卡洛夫的人物生平
提示:

马卡洛夫的人物生平

1934年,马卡罗夫出生于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敖德萨港,他从小就被进进出出的船舶所吸引,下决心投身造船事业。1958年,马卡罗夫如愿进入黑海造船厂,担任组装车间副主任。由于工作出色,并总能超前完成任务,被誉为“时间冠军”。正所谓“时势造英雄”,马卡罗夫工作的年代正值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最激烈的冷战时期,苏联领导核心投入大量国力发展“把红旗插遍五大洋”的海军,黑海造船厂每年的军船建造任务排得满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143.5工程”,也就是如今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和“瓦良格”号航母。但要承建大型航母,黑海造船厂就必须对船坞生产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同时又不能影响工厂现有的生产秩序。面对如此高难度的工作,老厂长甘克维奇再次想到了马卡罗夫。1976年9月,马卡罗夫被任命为黑海造船厂总工程师,全权负责造船厂改造与建造方法革新工作。改造的重点是厂区内面积最大的0号船坞,过去所采用的“分段式装配造船法”只能在一条船造好离开后,下一条船的零部件才能送入坞内,然后从头开始建造,严重制约产能提高。在马卡罗夫极力倡导下,苏联造船工业部特意为黑海造船厂买来芬兰科尼公司生产的两座起重能力达900吨的天车,它们的跨度不但覆盖0号船坞,就连船坞旁新搭建的平台也囊括在内,这座平台面积达1.8万平方米,承载能力与船坞相当(即相当于4万吨的重量)。有了这两部超级天车,附带坞旁平台的0号船坞就能对“1143.5工程”这样的大型舰艇进行模块化组件生产——也就是说超大型造船组件通过天车往来传送,方便实施流水化生产。当第一艘航母组装完毕下水后,以天车为核心的起吊设备就能像传送带一样把下一艘航母已装配好的大型组件整体吊装到空出来的位置上,节省大量建造时间,显著提高船坞使用效率。“流水线”造航母1979年9月,马卡罗夫因其卓越的工作能力被任命为黑海造船厂厂长,也正在这个时候,黑海造船厂建造航母的工作也进入快车道,0号船坞成为全苏联乃至全欧洲最忙碌的造船基地。按照马卡罗夫的设想,崭新的“大型总段造船法”被应用于0号船坞“流水化建造航母”的伟大事业中。1983年2月22日,黑海造船厂在0号船坞为苏联海军第一代大型航空母舰——“1143.5工程”首舰“第比利斯”号(开建不久便更名为“勃列日涅夫”号,后又相继更名为“第比利斯”号和“库兹涅佐夫”号,而当初厂内代码为“105产品”)举行龙骨铺设仪式。当“第比利斯”号工程稳步推进时,黑海造船厂在0号船坞旁边搭建起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平台,它的承载能力与船坞相当,在这个平台上同时进行“库”号姊妹舰“里加”号(即后来的“瓦良格”号,当时厂内代码为“106产品”)的大型船体总段装配。等到“第比利斯”号于1985年12月结束船坞装配并下水时,“里加”号的24个超大型总段(它们大多长32米,宽38米,高约13米,重约1400吨)已在船坞旁的平台上装配好了,只等两台芬兰造天车和数十台龙门吊协作搬进船坞里面。这还不算完,“里加”号航母的总段与总段间的对接缝线长达500多米,但马卡罗夫等造船巨匠们考虑极为周全,事先用经纬仪测量数据加工过的对接缝净尺寸精确到0.1毫米,以至把总段依次吊上船坞后,焊工们就能按部就班地将安装对接缝逐一衔接起来!马卡罗夫对待工作却极其严格,绝不允许有任何疏漏。由于对造船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他绝不允许一些技术不精的领导负责设计工作,就连那些习惯照本宣科、不思进取的干部都会被他踢走。在建造“里加”号时,整艘航母上拥有超过3500间舱室,所有舱室都布满各种设备、电缆和其他系统,如果到每间舱室停留1分钟,就需要60小时。作为厂长,马卡罗夫每天早上6时就来到办公室,用半小时处理文件,然后在机库里召集车间主任和建造师们登上“里加”号,对那些必须始终处于监督之下的地方走一遍。在8时左右,大家一起在航母机库里召开十几分钟的现场会,就现场发现的问题或疏漏进行检讨,该谁负责的,谁就会遭到“责骂”。久而久之,厂里的头头脑脑都把追随厂长视察的路线称为“马卡罗夫大道”,在这条“大道”上充满了一丝不苟的严谨,以及对国家任务的忠诚。无法完工的“瓦良格”1991年苏联解体,黑海造船厂失去了国家订货的对象,马卡罗夫也失去了事业的重心。三易其名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被俄海军匆忙开走,而还没有完成舾装的“瓦良格”号则瘫痪在厂区外的南布格河口,成为黑海造船厂乃至苏联的“纪念碑”。1993年,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海军总司令格罗莫夫在时任乌克兰总理库奇马的陪同下来到黑海造船厂,探讨把“瓦良格”号建造完毕并移交给俄海军的可能性。乌克兰要求俄方支付全部造价,可是俄方认为只需支付当初苏联政府未付的30%货款,双方闹得不可开交。目睹这一切的马卡罗夫有失礼貌地插话说:“‘瓦良格’号不可能完工了……”大家问道:“为了让航母完工,工厂需要什么?”马卡洛夫回答道:“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他。”马卡洛夫继续说,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但这个强国已不复存在了。1995年,已成为乌克兰总统的库奇马决定将“瓦良格”号航母的命运交给黑海造船厂处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心力交瘁的马卡罗夫宣布退休,迁居到离船厂不远的沃洛什沙洲别墅,以便每天都能看见自己曾倾注无数心血的“瓦良格”号。“瓦良格”离故乡 老厂长马卡罗夫黯然神伤2000年6月14日,和“瓦良格”号告别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按照协议,香港创律公司雇佣的荷兰拖船将已拆卸一空的“瓦良格”号拖往遥远的东方。身患重病的马卡罗夫坐在距船厂15公里外的别墅边,遥望“瓦良格”号,泪流满面。两年后(2002年6月2日),马卡罗夫在郁郁中走向生命终点。2011年,沉睡了20年的“瓦良格”号被另一个国家完成,于2012年以辽宁号的新名字投入现役 ,这个国家能否当得起“伟大”之名并重回世界之巅?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马卡洛夫手枪
提示:

马卡洛夫手枪

马卡洛夫手枪 马卡洛夫手枪苏/俄马卡洛夫手枪(PistoletMakarova,俄语:ПистолетМакарова)是一种由俄罗斯研制的半自动手枪,又简称PM手枪,PM是其设计师马卡洛夫名字的英文缩写。该枪于1951年开始装备部队,用以替换ТТ-33式手枪,是前苏军和华约组织各国军队的制式手枪,后来还广泛装备警察。由于改枪体积小,重量轻,一般被中级以上军官佩带,所以又叫做“校官手枪”。该枪应用广泛,生产量大,是世界上一支名枪,也是当年同时代最好的紧凑型自卫手枪之一。 型号演变 PMMPM的改进型。主要改进之处为:使用了更大的滑架,加强复进簧,使其能够发射膛压更高的改进型马卡洛夫手枪弹(初速达到400米/秒),弹匣容量增加到双排12发、把原来形状纤细的握把改成可以适应较厚弹匣的形状,握把嵌板也作了改进。尽管销量并不高,但有部份已获俄罗斯军方和特种部队所采用。Izh-70/Izh-71外销型。Baikal-442外销型,发射原枪的弹药,并有固定或可调瞄准具。PB消音手枪以马卡洛夫手枪为基础加装消音器改装而成的。TKB-023测试型,使用聚合物枪身以减低重量和生产成本,但最终却没有采用。59式手枪中国仿制的马卡洛夫手枪,该枪发射59式9毫米手枪弹,枪长为161毫米,枪重0.73千克,主要配备给团以上指挥员 使用情况 在1951年,马卡洛夫手枪成为了苏联军队及多个华约国家的制式装备。而会被选为制式手枪的原因主要是马卡洛夫手枪结构简单,运动部件少,合乎经济效益,易于生产还有此枪具有合理的制止力。此枪一直在苏联军方和警察的前线中服役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而至今俄罗斯及多个前苏联国家仍有广泛的使用这种手枪,但会被完全取代也只是迟早的问题。在美国,马卡洛夫手枪也是一种相当流行的隐蔽携带枪械。中国、北朝鲜、东德和保加利亚等国家亦曾仿制马卡洛夫手枪,部份国家的生产至今仍然进行中。在2003年,俄罗斯开始以MP-443手枪取代马卡洛夫手枪,然而由于财政问题和事实上马卡洛夫手枪的库存数量仍然是如此的丰富,所以最终并没有大量取代。直至2012年,大量的马卡洛夫手枪仍然在俄罗斯军队和警察中服役。而中国、北朝鲜、越南、多个前东方阵营及第三世界国家至今也继续以马卡洛夫手枪及其仿制型作制式手枪。 研制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人总结战时的经验发现手枪在实战中使用率极低,再加上托卡列夫手枪的一些固有缺点,因此决定开发新的军官自卫手枪,要求比托卡列夫手枪更紧凑、更安全和停止作用更大的半自动手枪。可能是受到帝俄时期曾装备过的勃朗宁FNM1903的影响,有人建议采用自由枪机,因此需要一种威力尽可能大但又要适合简单的自由后坐式枪机的手枪弹。为此,苏联工程师BorisV.Syomin首先研制了一种名为PP39的9×18毫米手枪弹,并于1940年6月提交靶场试验。这种PP39手枪弹就是后来的马卡洛夫手枪弹的前身。马卡洛夫在1940年代未期开始设计他的自卫手枪,并命名为马卡洛夫手枪。在1951年,苏联红军决定采用马卡洛夫PM手枪作为新的自卫武器,并一直服役到20世纪未,除前苏联/俄罗斯外,在中国和其他前华约国家也有仿制。 结构特点 马卡洛夫手枪为单动/双动式板机设计。在完成装填和上膛后,此枪能够在击锤板起和锁上保险的状态下携带。若要开火,用户需把位于滑架上的保险装置调到“待发”的位置,然后再扣板机。在双动模式时,射手在打第一枪,扣动板机的同时会使击锤板起,故这一枪所需的板机压力较大。而随后的射击则会透过其反冲作用的循环而完成抛壳、重新上弹和令击锤板起的过程。而在单动模式时其板机压力则较少。马卡洛夫手枪为一种半自动手枪,其射速取决于射手每次扣板机的速度。射击后弹壳会在射手右方和后方抛出约18-20英尺远。在锁定保险的时候,手枪的击锤会同时板起。这是因为其保险装置具有一块阻铁,它会妨碍击锤撞击其击针,所以才能够安全的让击锤板起来。马卡洛夫手枪的标准弹匣容量为8发,在打完最后一枪后其滑架会处于锁定开放状态,以完成空仓挂机的作用。而在换上一个装弹的弹匣后,射手需把位于左边枪身的滑架释放装置推下或直接把滑架向前推以把第一发子弹推进膛室。当然射手亦可选择单发装填。马卡洛夫手枪有着简单和经济的零件,而且亦不易损坏和能够以少许工具就能完成更换。

马卡洛夫手枪
提示:

马卡洛夫手枪

马卡洛夫手枪 马卡洛夫手枪是苏联于1950年代初设计的手枪,不仅装备苏联军队,后来也很快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用。二战结束后,苏联开始寻求一种新的制式手枪来替换老式的托卡列夫TT-33手枪。 很多武器设计师根据苏联军方提出的要求设计出新手枪,苏联军方从中挑选出一部分设计优秀的武器进行测试评估,参与测试的手枪设计者包括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如马卡洛夫、克洛温、拉科夫、萨莫诺夫、谢夫留金、沃耶沃金、巴雷舍夫等等。 大多数华约国家都曾使用并仿制生产苏式武器,东德也不例外。比如东德曾经以苏联的AKM和SKS步枪为基础,仿制生产出本国的变型产品,也曾以苏联马卡洛夫手枪为基础,仿制生产了东德马卡洛夫手枪。 东德马卡洛夫手枪是一款可单、双动发射的自动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弹匣容弹量8发。该枪套筒、套筒座以及大多数其他零部件表面都经过发蓝处理,大部分枪上的保险、击锤和抽壳钩都采用深褐色表面颜色,还有一小部分则采用斑驳花纹的表面颜色。 枪管内膛采用镀铬处理,在发射采用具有腐蚀性底火的弹药时更有利于保护弹膛,枪管内刻有4条右旋膛线。该枪套筒左侧刻有10条防滑纹,套筒右侧则刻有17条防滑纹,以便于操作。 苏联马卡洛夫手枪所使用的9×18mm枪弹由设计师鲍里斯·肖明所设计。该弹的弹头直径比其他9mm枪弹的直径都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