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国家藏书和私人藏书目录情况
一、唐宋时期国家藏书
1、国家藏书目录:一称官修目录,即官簿,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整理后所编制的一种目录。唐宋两代的官修目录有:
唐 《群书四部录》二百卷,唐元行冲、殷践猷等著,已佚。
唐 《古今书录》四十卷,唐毋煚著,已佚。
宋 《崇文总目》六十六卷,宋王尧臣著,残。
宋 《中兴馆阁书目》三十卷,宋陈骙著,已佚。
宋 《中兴馆阁续书目》三十卷,宋张攀著,已佚。
2、唐代国家藏书情况:
根据记载,唐武德初年,国家藏“有书八万卷”(见《隋书》),毋煚《古今书录序》称,开元盛时,秘阁所藏,“凡四部之录四十五家,都管三千六十部,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其外有释氏经律论疏,道家经戒符籙,凡二千五百部余,九千五百余卷。”
此外,弘文馆、集贤院、史馆等处藏书也相当丰富。如《唐会要》中称: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太宗初即位,大阐文教,于弘文殿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
开元时,根据玄宗旨意,集贤院认真整理了所藏书,“总八万九千卷。经为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三卷,史库八千八百二十卷,子库二万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部一万九千八百六十九卷”。
3、宋代国家藏书情况:
据《宋史·艺文志》,北宋时国家藏书卷数:“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万九千一百四十二卷。次仁、英两朝,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次神、哲、徽、钦四朝,一千九百六部,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九卷。三朝所录,则两朝不复登载,而录其所未有者。四朝于两朝亦然。最其当时之目,为部六千七百有五,为卷七万三千八百七十有七焉。”南宋于汴京建立政权后,“屡优献书之赏,于是四方之藏,稍稍复出,而馆阁编辑,日益以富矣。当时类次书目,得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至宁宗时续书目,又得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视《崇文总目》,又有加焉。”
二、唐宋时期私人藏书
1、唐代私人藏书情况:这一时期有些藏书家在藏书数量,特别是对藏书进行认真校勘方面,甚至超过了宫廷藏书。如唐代苏弁“聚书二万卷,手自雠定,当时称与秘府埒”(见《新唐书》本传)。又如韦述“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古草隶帖、秘书、古器、图谱无不备”(见《新唐书》本传)。
这一时期藏书的特点是:
A、许多人做了校勘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其藏书的质量。
B、通过建楼藏书(如田弘正、张建章)和改良藏书办法(即用不同颜色的装帧材料来区分藏书的类别)等,使图书的保管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宋代私人藏书情况:两宋私家藏书事业空前繁荣。
A、首先是人数多,见于文献记载的,据不完全统计有160人(见方建新《宋代私家藏书补录》);
B、其次是分布广,除江浙为藏书家集中的地区外,从中原到边远的地区皆有藏书楼;
C、再次是藏书家收书的范围很广,根据自己的专长与爱好,呈现出了较为鲜明的个性(如苏过于《斜川集》卷四《夷门蔡氏藏书目叙》中所言);
D、第四,在校勘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如贺铸等);
E、第五,开始用题跋的形式来写读书和藏书的感受,如(陆佃、陆游);
F、第六,编写藏书目录成风(参见汪辟疆《目录学研究》)
明清著名私家藏书楼有哪些,是私家的!
浙江宁波范钦的天一阁
山东聊城杨以增,杨绍和父子的海源阁
浙江湖州陆心源的皕宋楼
浙江钱塘丁丙,丁申的八千卷楼
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
浙江绍兴徐树兰的古越藏书楼
浙江嘉兴项元汴的天籁楼,
徐乾学的传是楼
钱谦益的绛云楼
浙江鄞县丰坊的完卷楼
浙江鄞县张瑞的甬州书庄
浙江鄞县金华的金华家藏书
浙江鄞县袁忠彻的瞻衮堂
浙江宁海胡万阳的南国书院
浙江鄞县陈朝辅的四香居
浙江鄞县范汝梓的范汝梓家藏书
浙江鄞县陆宝的南轩
浙江鄞县余有丁的五柳庄
浙江鄞县朱勋的五岳轩
浙江鄞县朱献臣的小五岳轩
浙江鄞县周人龙的周人龙家藏书
太难找了,望采纳
唐代官府藏书的特色是,按图书内容进行分类管理吗
我国古代藏书分为书院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和官府藏书四类。其中,官府藏书的历史最为悠久,是我国古代发育最早的古代藏书体系,官府藏书因为有政府权力与国库资财的强力支持而藏书丰厚。
官府藏书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商周的中央政府就设有藏书室,春秋时各诸侯国很早就建立起管理图书典籍的专门机构,并有专人负责,可称之为地方政府藏书。
二、皇帝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直接参与其事。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皇家征书,即汉武帝刘彻“开献书之路”始,至清乾隆为修《四库全书》而在全国大规模征书,大约有57位皇帝直接过问并参与了征书、藏书事宜。
三、历代官府藏书因有政府权力与国库资财的强力支持而藏书丰厚、设施完善。隋开皇三年(533)牛弘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奏请朝廷“猥发明诏,兼开购赏”,收集典籍“必须勅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并且规定,凡献出异本书一卷者,就赏赐一匹绢作为报酬,待朝廷校定缮写之后,仍将旧本归还原主,这种权力加赏赐的征书办法,不但当时取得明显效果,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后,朝廷征书大都采用在普遍诏谕,施加压力的同时,优赐、赏官予以酬谢的双管齐下原则,并基本形成定制。
四、官府藏书既网罗人才,又培养造就人才,推出一批学术成果。由于官府藏书地位显要,常作为中央决策的依据,教学和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抄写和印刷的底本,所以政府往往要集中一批当时学术界的权威和专门人才,以及一定数量的博士儒徒,加强对国家藏书的校勘、整理和编目工作。明代大本堂是培养太子和诸王的重要课堂,文渊阁也是礼部和翰林院选拔官员的“储才重地”,利用藏书进修结业后,升任皇朝重要职务或外放高位担当地方官。此时的国家藏书馆阁已成为培养和储备统治阶级高级人才的基地。
五、藏书纸墨精良,装帧豪华,建筑富丽堂皇,体现皇家气派。历代官藏要在全国范围内招集工书之士抄补秘书。写书用的各种材料也都由全国最著名产地提供。隋唐两代用不同颜色的琉璃、玛瑙、象牙制作书轴、书签,以区分书的上、中、下三品及经、史、子、集四库。至于藏书楼的建筑,更是地方私家藏书楼不可比及,据《文献通考?经籍考》载,隋代观文殿不仅陈设珍丽,还设计有自启机器人,极为地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