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原因?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原因?
提示: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原因?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于北京时间2011年10月4日揭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奖金归属索尔-普尔玛特(Saul Perlmutter) ,另外一半奖金由布莱恩-斯密特(Brian P.Schmidt) 和 亚当-赖斯(Adam G.Riess)平分.
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这三人奖项的原因是他们“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3,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原因是他们“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0,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提示: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 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 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 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 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 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 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 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16、1916年:未颁奖 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 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 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 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31、1931年:未颁奖 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 34、1934年:未颁奖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是谁
提示:

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是谁

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是: 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大隅良典(日本)。 物理学奖获奖者: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美)。 化学奖获奖者:让-皮埃尔·索维奇、伯纳德·L·费林加。 和平奖获奖者: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 经济学奖获奖者:奥利弗-哈特、本格特-霍斯特罗姆。 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 获奖理由:当地时间10月3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评奖委会决定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对细胞自噬机理的发现。 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分解自身成分并再利用的过程,其英文词源为希腊语前缀“自我”和“吞食”。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可以分解自身非必要成分,并输送至一个被称为“溶酶体”的机构进行降解回收。 细胞自噬机理的发现,有助于研究人类身体如何适应饥饿和对感染做出反应,此外通过观察自噬基因的变化,也可以对潜在疾病做出判断。 获奖者介绍: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得主大隅良典出生于日本福冈,在埃德尔曼从事研究。1988年,他在东京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专注细胞自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