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归园田居》的三首古诗(全文)
《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歌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陶渊明像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几十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诗歌注释】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4)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6)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7)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8)荫:荫蔽。
(9)罗:罗列。
(10)暧暧:暗淡的样子。
(11)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2)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5)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诗歌主旨】
首尾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诗歌注释】
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这句是说居处僻陋, 车马稀少。 曲:隐僻之地。墟曲:犹乡野。 披:拨开。
【诗歌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诗歌品评】
本篇是 《归园田居》 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话桑麻,也不是 “杂言” 。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注解】
1.南山:指庐山。
2.兴:起床。
3.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4.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5.狭:狭窄。
6.草木长:草木丛生。
7. 沾:沾湿。
8足:值得。
9.但:只.
10.愿:指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11.违:违背。
【诗歌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疏。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耕的意愿就行了。
【诗歌中心思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诗歌注解】
1.去:离开。山泽:山川湖泽。浪莽:放纵不拘之意。
2.试:姑且。披:分开。拨开。榛(zhen针):树丛。荒墟:荒废的村落。
3.丘陇:这里指坟墓。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
3.残朽株;指残存的枯木朽株。
5.借问:请问。采薪者:砍柴的人。此人:这些人,指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人。焉:何,哪里。如:往。
6.殁(mo末):死。
7.一世异朝市:意思是说,经过三十年的变迁,朝市已面目全非,变化很大。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一世:三十年。朝市:朝廷和集市,指公众聚集的地方。
8.幻化:指人生变化无常。《列子。周穆王》:“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空无:灭绝。郗超《奉法要》:“一切万有归于无,谓之为空。”
【诗歌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于朽株。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三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抿灭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诗歌注解】
(1)从内容上看,此诗似与上一首相衔接。诗人怀着怅恨的心情游山归来之后,盛情款待村中近邻,欢饮达旦。诗中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处处充满纯朴之情。
(2)怅恨:惆怅烦恼。策:策杖,拄杖,这里作动同用。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历:走过。棒曲:树木丛生的曲折小路。
(3)濯(zhuo浊):洗。
(4)漉(lu鹿)酒:用布过滤酒。滤掉酒糟。近局:近邻。(5)日入:太阳落山。荆薪:烧火用的柴草。
(6)苦:恨,遗憾。天旭:天亮。
【诗歌译文】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2,关于“归园田居”的古诗
1、《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2、《归园田居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新凉》 年代: 宋 作者: 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4、《野老歌》 年代: 唐 作者: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5、《过故人庄》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归园田居(其一)》(少无世俗韵)的翻译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几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513.html?wtp=tt
4,归园田居(其一) 翻译
白话翻译: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原文: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扩展资料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 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