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目录

1,上巳节是什么意思?

上巳节是什么意思?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三月三”节日依旧在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黎族、畲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流传。 最典型的当属壮族,每年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都会放假两天。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 扩展资料: 节日习俗 1、汉族 上巳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的一个节日。按通常的说法,汉以前节期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后固定为汉历(农历)三月初三,不一定为巳日。 2、黎族 称三月三为“孚念孚”,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3、壮族 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月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巳节

2,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有什么关系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3,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有什么关系

  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没有关系。
  农历三月三,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中,是古老而有故事的上巳节。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最初上巳节这天人们到水边洗澡、冠沐,希望洗掉往年不好的晦气,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兆头,称为“修禊”。比如《论语》中就有描写上巳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了汉代和三国时期,上巳节被定为节日。
  传说三月三那天,众人手持兰草在水边举行祭礼活动,参加和观看祓禊,成为古人约会的好机会。《周礼.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说,这一天,父母和官府都不会阻拦未婚男女相会,互结情好。因此,青年男女都喜欢在这天春游踏青,谈情说爱。杜甫的《丽人行》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初三,桃之夭夭,比起七夕来,上巳节更像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只是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的风俗才渐渐衰微。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三月三上巳节,还衍生出了很多众所周知的精彩故事呢。
  比如,传说农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辰,这天也是她开蟠桃会的日子。在《西游记》中,就是因为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没有邀请孙悟空,于是,后果很严重……孙悟空一怒之下大闹蟠桃会,把天宫扰得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