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目录

1,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是什么意思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是什么意思

碧云悠悠的天空,黄花纷纷的大地,秋天西风凄紧而猛吹,空中大雁从北往南飞。 出自:元·王实甫《端正好·碧云天》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碧云悠悠的天空,黄花纷纷的大地,秋天西风凄紧而猛吹,空中大雁从北往南飞。早晨枫叶红得像喝醉酒的人脸一样,都是被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啊。 正宫: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端正好:曲牌名,套数首牌,曲调庄重、肃穆。 霜林醉:形容经霜的树叶像醉酒一样颜色发红。 离人:处于离别中的人。 扩展资料: 此曲通过崔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因离别产生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全曲短短二十五个字,把天、地、风、雁、山、林和主人公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生动感人、色彩斑斓的画面,产生了和谐的韵律。 此曲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是王实甫写于元代元贞、大德年间的杂剧。其中第四本第三折的主要情节是“长亭送别”。穷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千金崔莺莺相爱,但门第不般配,遭到老夫人阻挠。 必须去考取功名,才能实现美满姻缘。临行,崔莺莺送他到十里长亭。这首《端正好》是崔莺莺在送别张君瑞时所唱的曲子。

2,"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什么意思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的意思是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出自元代诗人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赏析
  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的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
  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
  秋深了,微风四起,却越刮越急,吹得人心儿凉。仰头望去,却看见成群的雁儿向南方飞着,让人心底的凉气不免又加了几分。
  那天与那地相对着、相映着,颇显出几分离愁,却只得在无际的宇宙中漂泊着,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在这暮秋时分,是谁将这些霜叶儿们染成如此让人发醉的红色?是悲秋感冬?是相见恨晚?是热泪盈眶?
  不是,那是离别之人伤感的眼泪!
  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出自哪里﹖

出自元代王实甫的戏曲《西厢记·长亭送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扩展资料: 1、作品简介: 《西厢记·长亭送别》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2、作者简介: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西厢记·长亭送别 百度百科——王实甫

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译文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1

5,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燕南归,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什么意思

★这是西厢记的曲子,选自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其宫调名为《正宫》,曲牌名为《端正好》。是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委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落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是千古名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莺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离泪涟涟,宛然如见。作者善于化用名作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口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活泼爽利,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句。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构成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燕南归,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通过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莺莺离愁别恨的痛苦心情。

6,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归.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什么意思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选段,书面意思是"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故事内容是,张生邂逅张莺莺。发生一些才子佳人的事,张莺莺的母亲告诉张生如果要娶张莺莺就要考取功名,最后,张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送行,开篇就说了上面的话。

7,“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语出致那里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语出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此诗令人怅然若失,遂成经典。 译文:白云满天,黄花地,西风紧,大雁南飞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扩展资料 《西厢记》创作背景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 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8,“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出自哪里?

出自元代诗人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扩展资料: 王实甫(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实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