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彘”指的是猪,为什么汉武帝之前的名字却叫刘彘呢?
- 2,汉武帝为什么叫刘彘
- 3,汉武帝的原名?
- 4,卫子夫简介 历史上的卫子夫和刘彻是什么关系
- 5,中国古代历史汉武帝的简短小故事
- 6,汉武帝的小故事
- 7,汉武帝时期有哪几个丞相?
- 8,汉朝的申公是谁
1,“彘”指的是猪,为什么汉武帝之前的名字却叫刘彘呢?
汉武帝的真名其实并不是叫“刘彘”,他的真名叫做“刘彻”。毕竟他是汉景帝的亲生儿子,叫刘彘显然有些不雅观,只不过他的小名叫做“刘彘”,汉景帝也给他叫“彘儿”。 关于汉武帝刘彻为什么会被叫做“刘彘”,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汉景帝一天晚上做梦梦见汉高祖说他在不久的将来会得一个皇子,并且要求汉景帝给这个还没有出生的皇子取名“刘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汉景帝天天梦见红猪,而他宠爱的王夫人也天天梦见红猪。不久以后王夫人真的生下了一个皇子,汉景帝为遵从祖先的意志,就给王夫人的儿子取名“刘彘”,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古人是非常迷信的。作为皇室也当然不例外,古人认为孩子出生在富贵人家的一般都不好养活,为了能养活后代,富贵人家往往会在孩子出生后给他取一个低贱的名字,比如像什么猫儿、狗儿和猪儿等等这些名字。而且他们还认为孩子拥有越低贱的小名,就越好。“彘”这个字够低贱了吧,所以汉景帝就给刘彻取小名叫做“彘儿”! 刘彻最后当上了帝王,自然不可能使用“刘彘”这么低贱的名字了,所以肯定要使用他真正的名字“刘彻”了。而且作为帝王,汉景帝能亲自为刘彻取小名,也足以看得出汉景帝对于刘彻的宠爱了!
2,汉武帝为什么叫刘彘
汉武帝原来名叫“刘彘(音zhi去声)”,七岁时他的父亲汉景帝把他的名字改为“刘彻”。他的取名和改名经过《汉武故事》有记载: 根据上述记载,初生时取名“彘”,是汉高祖托梦给景帝要景帝取的。七岁时,汉景帝废掉原来太子刘荣,改立刘彘时,认为“彘”有“彻”(“通”和“聪明”)的意义,乃改名为刘彻。 按:“彘”字就是古代也只有“猪”的意思,按照现代中国人的观念,猪不但脏而且笨,但汉朝时却取为皇家子弟的名字,而且认为猪很“通”很“聪明”,由此可见古今中国人习俗观念之差异。 当时许多贵族子弟由于养尊处优,导致身体羸弱,不到成年就死去了。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够身体强壮,故意给他们取一些老百姓用的低微下贱的名字。 等到汉武帝成年,做了皇帝后,就改为刘彻了。 扩展资料: 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阳历)7月30日-前87年3月29日),乳名刘彘,汉朝第七位皇帝,其母为关陇人孝景王皇后,于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于16岁登基,在位达54年,是满清康熙以前在位最长的中国皇帝。 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功积显赫,和秦始皇被后世并称为“秦皇汉武”,被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汉武帝的思想积极进取,具为有前瞻性,为朝廷以至社会带了新思维,实得权力后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深远地影响着后世。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 ,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 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武帝
3,汉武帝的原名?
汉武帝原名刘彘,后来改名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生平
汉武帝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后继续他父亲的政策,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让诸侯封他们的儿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被分裂。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用来对地方加强控制。在军队和经济上他也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事物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他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集中于他的手中。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但是一般认为他利用儒学统一思想,同时采用法术、刑名以加强统治,即是所谓的“表儒法里”。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外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匈奴他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并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东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朝鲜北部),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汉武帝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晚期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武帝曾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公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借口处死了她。 公元前87年, 汉武帝驾崩,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4,卫子夫简介 历史上的卫子夫和刘彻是什么关系
夫妻关系
孝武思皇后(?-前91年),卫氏,名不详,字子夫,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刘彻第二任皇后,在皇后位38年,谥号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1]
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家讴者。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入宫,建元三年(前138年)封为夫人,元朔元年(前128年)册立为皇后,征和二年(前91年)在巫蛊之祸中自杀身亡。身驻汉宫凡49年。育有三女一男,其中只有卫长公主及卫太子刘据因母姓“卫”可确定由其所出。
卫子夫一生恭谨克己,尽心尽力执掌宫掖数十载,令其夫汉武帝得无扰于省中琐事,为开创汉武盛世减轻了负担。其弟卫青及外甥霍去病则在汉匈战争中做出伟大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汉武帝的简短小故事
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到泰山行封禅大礼,听信一些方士“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的鼓惑,“乃复东至海”,以“望冀遇蓬莱”。所希望见到的“蓬莱”仙山在山东海边没有“遇”到,其“并海”(并为沿之意)而“北至碣石”,沿着海边一直来到有“神岳”盛名的碣石山祭神求仙。汉武帝此行碣石,使碣石山一带沿海地区的求仙活动在时隔百年之后死灰复燃。而他搞的求仙活动,比秦始皇要热闹许多,如召鬼神、炼丹沙、候神等,各种名堂数不胜数,而且动辄就入海求“蓬莱”,指山说封禅。当时,为了迎合他祀神求仙,“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为此,碣石山一带又留下不少祀神求仙的各种各样的建筑。在碣石山南麓,迄今存有汉武帝行宫的遗迹,1958年在修建位于昌黎县城的西山东坡原二中(昌黎一中)校园操场时,曾出土了大量“千秋万岁”瓦当和大型汉瓦,其地当为汉武帝来碣石山时驻跸的行宫所在地。[144]
在碣石山,汉武帝也像秦始皇一样,进行了刻石纪功活动。对此,郦道元的《水经注·濡水》有明确记述:“濡水(滦河)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絫县为昌黎在西汉时的县名,坐落在昌黎县城之北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之所以又名“汉武台”,当以“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得称。“汉武台”,极可能为碣石山主峰最古的专有名称
6,汉武帝的小故事
山呼万岁
汉武帝在嵩山拜谒了诞生夏启的启母石后,率众登上了嵩山东麓的一座山峰,此时吏卒皆闻大山"呼万岁者三"。于是吏卒皆恭维武帝说:“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陛下。”闻此,汉武帝大悦,于是封所登之峰为万岁峰,并在峰上建“万岁亭”,在山下建“万岁观”。同时,下令祠官大规模增建祭祀嵩山的“太室祠”,并划嵩山下三百户设立“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徭役,专管祭祀岳神之事。
刘彻金屋藏娇
“金屋藏娇”典故来自志怪小说《汉武故事》,正史中无此记载。《汉武故事》中写道:后长主还宫,胶东王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曰:“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陈皇后,小名阿娇,原为汉景帝刘启的外甥女,生得甜美妩媚、楚楚动人。某日,其母带她入宫,汉景帝的儿子刘彻(即汉武帝)也在一边玩耍,便将刘彻抱起问道:“我把阿娇姐姐嫁给你为妻好吗?”
阿娇年岁虽比刘彻大,但刘彻长居深宫,经常与阿娇嬉戏,见大姐姐皓齿明眸,又擅童玩,于是毫不考虑地回答:“好啊!如果阿娇姐姐嫁给我,我就盖一栋黄金屋,把她藏之于内!”景帝听到,随口道来:“彻儿小小年纪,已懂得‘金屋藏娇’
请采纳
7,汉武帝时期有哪几个丞相?
汉武帝时期一共出了13任宰相,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 1、卫绾 卫绾(?-公元前131年),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县)人,西汉大臣,官至丞相。 汉文帝时,以弄车之技当上郎官,迁中郎将,出为河间王太傅。汉景帝时期,从平七国之乱,升任中尉,加封为建陵侯,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 汉武帝继位,官至丞相。卫绾一生为官,位居显要,既无拾遗补阙之功,更谈不上兴利除弊之绩,只是默默无言,守道而已。元光四年,卒,谥号哀侯。 2、窦婴 窦婴(?—公元前131年),西汉大臣,字王孙,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 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元光三年,窦婴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对田蚡出言不逊,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 窦婴倾全力搭救灌夫,并在朝会上就此事与田蚡辩论。但由于王太后的压力,灌夫仍被判为族诛。窦婴乃以曾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为名,请求武帝再度召见。 但尚书很快就发现窦婴所受遗诏在宫中并无副本,于是以“伪造诏书罪”弹劾窦婴。元光四年初,窦婴被处死。 3、许昌 许昌,西汉丞相。原为太常柏至侯。许昌是汉高祖功臣柏至侯许温之孙,谥哀侯。前139年,窦婴之后为丞相,他支持太皇太后窦氏的黄老治国政策。前135年,许昌免官,田蚡为丞相。 柏至侯许昌是接任窦婴做了丞相的。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武帝不要把政事奏知窦太后,窦太后大怒,令罢逐赵绾、王臧等,免去丞相,太尉之职,用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疆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 许昌因为是窦太后所任命的,所以也事事都听从太后的指示,没什么作为。到了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许昌、太尉庄青翟因“坐丧事不办”,而被武帝免职。 4、田蚡 田蚡(?—公元前130年5月7日),西汉时期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西汉外戚大臣,武帝时期的太尉和丞相。孝景王皇后的胞弟。 田蚡相貌丑陋,巧于文辞。魏其侯窦婴掌权时,田蚡还是个郎官,往来于窦婴家,陪窦婴饮酒,时跪时起,对窦婴的恭敬就好像是窦婴家的晚辈一样。 建元元年(前140年),刘彻登基,为汉武帝。同年田蚡被封为武安侯,拜太尉,后迁丞相,受到赵绾、王臧的牵连被免职。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窦氏去世,田蚡再次登上宰相之位,好儒术,立五经博士,独断专横,“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 田蚡得志后,与窦婴有许多纠纷,包括相约迟到,与索求土地不遂等;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在婚宴上灌夫使酒骂座,田蚡向武帝“劾灌夫骂座不敬”,将灌夫处死。窦婴怒而揭露田蚡与淮南王来往,田蚡心生怨恨。 后来,窦婴以“伪造圣旨罪”被斩首。窦婴死后次年春天,田蚡病倒,病中喃喃口呼谢罪,家人请来能视阴阳鬼事之人,得知是魏其侯窦婴和灌夫两鬼守住田蚡,鞭笞索命。 群医束手,只能眼睁睁看着田蚡不治。田蚡死后,其子田恬继承侯爵才四年,就因罪被废除了爵位。 5、薛泽 薛泽此人,史书上对他的记载甚少。田蚡死后,武帝命御史大夫韩安国行丞相事,不过韩安国很不幸运,从车上摔了下来受了重伤,武帝只好将他病免,让薛泽做了丞相。 薛泽从元光四年起开始做丞相,到了元朔五年被免职。 6、公孙弘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 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 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 7、李蔡 李蔡(前186-前118年)陇西成纪人,西汉飞将军李广堂弟,曾任汉文帝的侍从,后任丞相,其人勇敢聪明,从军则军功显赫,从政则政绩卓著,获得世人的好评。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李蔡因私自侵占汉景帝园寝的空地而被问罪,李蔡不愿接受询问,自杀而死。 8、庄青翟 庄青翟(?~前115年),西汉大臣。汉高祖时武强侯庄不识(《史记》作庄不职)之孙,汉文帝时袭爵武强侯。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丞相。后因与权臣张汤的相互构陷,牵连致死。 9、赵周 赵周,西汉高陵侯,其父赵夷吾任楚太傅,不从楚王刘戊 (wù ) 叛反,被杀。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因父功封侯。元鼎二年二月,武帝任命太子太傅赵周为丞相。 元鼎五年冬,南越丞相吕嘉被逼反叛。秋天,齐相卜式上书请求让他们父子以及齐国熟悉水战的人前往南越效命,武帝封其为关内侯,并有黄金良田。 九月,要祭祀宗庙,列侯都要奉献黄金。少府负责检查黄金,凡是重量不足或者是成色不好的,都以不敬之罪弹劾。 于是有一百零六人被剥夺了爵位。九月初六,赵周被控告明知列侯所献黄金不足却不上报,被捕下狱。赵周便也自杀身亡。 10、石庆 石庆(?-公元前103年),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万石君石奋之子,西汉武帝时期丞相,封为牧丘侯。 初为齐相,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元狩元年,自沛守为太子太傅,七岁迁为御史大夫。元鼎五年秋,晋为丞相,封为牧丘侯。太初二年去世,谥为恬侯。 11、公孙贺 公孙贺(?―前92年),字子叔,北地郡义渠(今甘肃宁县)人,汉武帝时期将领、宰相。 汉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胶东王刘彻立为太子,选为太子舍人。后元三年(前141年),汉武帝即位,迁太仆。 元光元年(前134年)至元鼎六年(前111年),先后以太仆之职出任轻车将军、骑将军、左将军七次出击匈奴,凭军功封为南奅侯,亦因酎金失侯。 太初二年(前103年),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征和二年(公元前92年),因巫蛊之祸冤死狱中。 12、刘屈氂 刘屈氂(?―公元前90年),西汉宗室,宰相,汉景帝刘启之孙,汉武帝刘彻之侄,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官至左丞相,封澎侯。 刘屈氂在拜相之前任何官不详,时任丞相公孙贺被捕下狱,刘屈氂由涿郡太守升任左丞相,封澎侯。 征和二年(前91年)秋,江充进谗言陷害太子刘据,刘据无奈之下起兵讨伐江充,并攻进丞相府,刘屈氂仓皇逃走后急忙派长史向汉武帝报告,武帝下诏命刘屈氂平叛,结果大批官员被杀,死者多达数万人。 征和三年(前90年),刘屈氂暗中勾结贰师将军李广利准备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其夫人却被内者令郭穣密告有诅咒汉武帝的行为。 武帝下诏彻查之下刘屈氂和李广利的阴谋彻底败露,刘屈氂本人被汉武帝装在运食物的车上示众,然后押往长安东市腰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汉丞相
8,汉朝的申公是谁
生平简介
申公(生卒年不详),名培,《史记·儒林列传》称“申培公”,鲁(今山东曲阜一带)人。
秦燔《诗》、《书》,而学归民间。西汉初年,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渐次出现,而《诗》出现最早;传《诗》四家(齐、鲁、韩、毛),又以鲁诗为先,因于诸家诗中影响最大。
申公受《诗》于齐人浮丘伯,浮丘伯受《诗》于荀子,故申公为荀子的再传弟子。汉初,汉高祖刘邦过鲁祭孔,“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史记·儒林列传》),“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汉书·儒林列传》)。楚元王死后,子郢嗣立为楚王,令申公作太子戊的师傅。而刘戊不好学,颇以申公教授为苦。及刘戊继位,即罚申公劳役,形同奴隶。申公以此为耻,回到故乡,教授《诗经》,非弟子门人,拒绝接待宾客。当时从远方往受业者,有1千余人。武帝时,其弟子王臧(山东苍山兰陵镇人)任郎中令,赵绾(山西代县人)为御史大夫,奏请迎其师申公,“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汉书·儒林传》)时申公已80余岁。武帝问治理国家之事,申公答云:“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同上)。当时“上方好文辞,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即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同上)。后因武帝祖母窦太后喜好《老子》学说,不悦儒术,就罗织王臧、赵绾的罪状,使武帝废明堂事,收审王臧、赵绾,两人遂自杀,申公亦因病免归,家居数年而卒。
关于申公传诗,司马迁说:“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史记·儒林列传》)班固则云:“鲁申公为《诗》训故。”(《汉书·艺文志》)亦云:“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亡传,疑者则阙弗传。”(《汉书·儒林传》)对于两家说法,解说歧异。大致说来,汉时去古未远,申公授诗,只是口头讲解,未形成文字,而其门人略有所记,再有发挥,转相师承,遂为汉代鲁诗家法。至《汉书·艺文志》所载《鲁故》、《鲁说》二书,清人王先谦认为,《鲁故》为申公所著,《鲁说》为其弟子续为补充(见《诗三家义集疏》)。
在西汉时期,诸家诗中鲁诗最为盛行,影响也最大。汉初几代帝王习鲁诗,申公弟子及再传弟子不少在朝廷和地方担任要职。武帝时鲁诗立为博士,申公弟子十数人为博士。其弟子孔安国(经学家,山东曲阜人)等,“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掌故以百数。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丘江公尽能传之,徒众最盛。”(《汉书·儒林列传》)清人陈乔枞承班固于诗本义“鲁最近之”(《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认为:“马、班、范三史所载,汉百家著述所称,亦未尝无绪论之存,足以资考证佚文。……凡荀子书中说诗者,大都为鲁训所本。孔安国从申公受诗为博士,太史公(按指司马迁)尝从孔安国受业,所习当为鲁诗。刘向父子世习鲁诗,著《说苑》、《新序》、《列女传》诸书,其所称述,必出于鲁诗无疑矣。《白虎通》诗皆为鲁说,《尔雅》亦鲁诗之学。”(《三家诗遗说考序》)
流传于鲁地的申公诗学称“鲁诗”,而当时流传于齐地的诗学则称“齐诗”;“齐诗学”的开创者为辕固,齐(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辕固以研活《诗经》,景帝时立为博士。曾在景帝面前,与道家学派的黄生论辩汤武诛桀纣,他以儒家经义驳斥黄生汤武以下杀上、以臣弑君的论点,认为汤武诛桀纣是顺乎民心、合乎正义的行为。又与窦太后评论儒道优劣,诋毁《老子》,触怒好黄老之学的窦太后,令其入圈与野猪搏斗,幸得景帝给他一把快刀,才把野猪刺死,免于治罪。后曾为清河王太傅,以病免职。武帝即位,征为贤良,因诸儒嫉毁,罢归,其时已90余岁。
据荀悦《汉纪》,辕固著有《诗内外传》,《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齐后氏故》、《齐孙氏故》、《齐杂记》,均佚。清人马国翰辑有《齐诗传》2卷。齐诗至西汉后期与阴阳五行之说相结合,盛行一时,“诸齐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汉书·儒林传》)。齐诗派别甚多,而以翼奉一派最盛。然固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并与谶纬神学合流,降低了齐诗的学术价值。
“四家诗”中,“毛诗”后起,而流传最为久远。“毛诗学”的开创者毛亨(生卒年不详),鲁(今山东曲阜市)人。或云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世称“大毛公”。据说毛亨诗学承荀子,于汉初开门授徒,作《诗训故传》,简称《毛传》,传于赵人毛苌,世称“小毛公”。《毛传》训释《诗经》多存古义,为研究《诗经》的重要著作。《毛诗序》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论诗的重要文献,为儒家自先秦至汉初诗论的总结。毛诗长期在民间传授,东汉后期始立学官,经贾逵、马融等经学大师的倡导,又经郑玄作《毛诗笺》,其学大行,逐渐取代鲁、齐、韩三家诗的地位。此后,齐诗早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而毛诗一直流传至今。
汉时鲁、齐、韩、毛四家诗,其中鲁、齐、毛三家的创始者均为齐鲁即今山东籍人,可以说汉时诗学在齐鲁。诸家诗学,都以阐述儒家学说为宗旨;各立门户、自成师法的目的,有学术思想斗争的意义,亦为争立学官、仕宦显达之阶梯。但是,汉代诗学奠定了封建社会两千余年《诗经》研究的基础,对于《诗经》这一重要文化典籍的保存、流传,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籍记载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馀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馀,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後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於申公。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後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徵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馀矣。固之徵也,薛人公孙弘亦徵,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後,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