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的来源
盐起源于中国,古代中国人称自然盐为“卤”,盐水经人力加工后变成的固体结晶,才称之为“盐”。工业上用海水晒盐、盐湖水煮盐,使食盐晶体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叫做粗盐。再经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制得精盐。中国有四大盐湖,分别是青海茶卡盐湖、青海察尔汗盐湖、山西运城盐湖、新疆巴里坤盐湖,盐产量居世界第一。盐是菜品中咸味的主要来源,具有提鲜味、增本味的作用。用盐量要适当,盐过量不仅影响菜品口味,而且不利于人体健康。
盐的原料来源可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作“湖盐”;运用凿井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然卤水加工制得的盐叫作“井盐”;开采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
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上常将氯化钠简称为“盐”。氯化钠除供食用外(惯称食盐),大量用作化工原料(名曰工业用盐),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表以“原盐”为总称。
中国的盐产量中一直是以海盐为主,其次是湖盐和井矿盐。由于海盐的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加之海盐场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为了盐业生产的均衡协调,近10余年来内地的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海盐在盐产量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小。
盐是世界上利用最普遍的非金属矿物原料,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新的应用领域的开拓以及人口的逐年增加,对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在国计民生中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盐的消耗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是世界产盐大国,以海水为原料生产的海盐居世界第1位;海盐、湖盐和井矿盐的总产量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盐的历史是什么?
远古时期 传说黄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诸侯,这位夙沙氏通过煮海水,发明出了盐这种调味品。由于设备太过简陋,提炼出的多是粗盐,颜色也有青、黄、白、黑、紫五样。 在《说文》中曾有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正字通》中也有对盐的名字的记载:盐种类非一,或出於卤地,或出於井,出於崖,或出於石,出於木。这段描述的就是夙沙氏造盐的历史,而他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因为是第一个发明出盐的人,被后代尊称“盐宗”,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有供奉盐宗的庙宇。 盐的制度变迁: 封建社会的盐专卖制度,使其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财政收入工具,为其封建统治掠取民众财富,赚取巨额利润。在盐专卖的实施过程中,统治阶级为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制度执行成本。降低了制度运行效率,减少了盐专卖净利润收入;另一方面,因为官吏的腐败,各级官吏贿赂已成风气,严重损害了统治集团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其执政能力受损,从而危机统治阶级自身安全。
盐的来源 盐从哪里来
1、海盐、湖盐、井盐、矿盐等。
2、海盐:用海水直接经煎晒而成的结晶。
3、湖盐:从内陆的咸水湖中,通过和海盐类似的制法取得的一种盐。
4、井盐:盐井中的卤水汲取上来,主要是通过熬煮,而非天然晾晒。
5、矿盐:矿盐通过沉淀,在地下成千上万年,加上盐本身稳定的化学性质,能保持较好的纯度。一般开采出来,能直接粉碎,通过筛分得到成品盐。某些含杂质较多的,就需要先将矿盐溶解成卤水,再通过熬煮等工艺净化。
盐湖中的盐是哪来的,里面的盐人能吃吗?
盐湖里想要形成盐,主要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环境,保证各种水资源只进不出,逐渐汇聚,第二是温度较高,蒸发较快,这样被蒸发掉的水量超过了补给的水量,含盐量会逐渐增加,最后是需要多种盐类物质的共同参与,形成具有一定盐度的盐。这样形成的盐我们是不能直接吃的,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需要经过后去的加工处理方可食用。 盐湖里的盐类物质的来源也是相当广的,一部分是附近一一些含盐的矿石经过风、水长年累月的侵蚀,慢慢溶解到湖里,还有一部分是卤水,这个卤水可不是我们平时吃的卤味的卤水,是深层卤水,存在于深层地壳中,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断裂的情况发生,这个时候深层卤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涌上来,为湖泊增加盐物质。以上两种都是存在一地底下的。下面的这种方式,看上去就简单了很多,就是大风吹来的,比较容易溶于水的盐分被风力输送到湖泊里,增加盐度。 我们都听说过青海湖,青海湖的青海省是我们国家的产盐大省,储盐量是全国最多的,但与他们却还是缺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的是加碘的食用盐,所以说盐湖里的盐是不能直接吃的。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我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相关资料显示,察尔汗盐湖里有至少500亿吨重量的盐资源,500亿吨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现在全世界大约有60亿人口,仅仅是察尔汗盐湖的盐量,就足够所有人吃1000年。 食盐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不可或缺的,炒菜时要加盐,出汗后要补充淡盐水,每个人每天对盐量的摄取最好不要超过6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