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灵巧武器,专给坦克“开瓢”
中国灵巧武器,专给坦克“开瓢” 据美国军事网站“战术报告”的报道,沙特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签订合同,有关红箭-12反坦克导弹的技术转让及许可证生产的协议。 此前在2020年的时候,北方工业就曾宣布红箭-12导弹的首批出口交付,但没说是哪个国家。那时候有猜测是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沙特等国。现在看,红箭-12导弹已经获得了很多国家的青睐。 国际市场上的单兵携带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都是西方阵营或美国盟友的,包括美国“标枪”、以色列“长钉韩国AT-1K、法国MMP、日本01式等。唯一例外的是中国的红箭-12E,这枚中国自主研制的导弹打破了西方对热成像图像制导武器的垄断。 红箭-12反坦克导弹是我解放军陆军装备的款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所研制,最早于2014年对外亮相。红箭-12导弹是中国反坦克导弹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主要原因是“发射后不管大大提高了士兵的生存能力,特点是便携式、高技术、软发射、射后不管,抗干扰高命中率。 通过对比国产红箭-12E单兵便携式反坦克的性能手册,就能看出来,红箭-12主要性能全面超过美国标枪导弹: 红箭-12比标枪的弹径大,比标枪导弹的重量轻,比标枪导弹的威力大。 红箭-12的发射筒直径为152毫米,弹体直径为140毫米(美国标枪导弹的弹径为127毫米)。 红箭-12导弹的弹长为1.25米,导弹重量为16.5公斤全系统重量21.5公斤(标枪为22.5公斤)。 红箭-12导弹可配备三种导引头:红外/电视/激光,可地面和机载发射。在地面发射时,电视白光导引头的射程4公里,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射程2公里。在机载发射时(高度500米以上),电视白光导引头的射程4.5公里,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射程3公里,激光导引头的射程8公里。 红箭-12导弹战斗部的破甲威力为静破甲1000毫米(标枪为800毫米),或者动破甲300毫米/68度,命中概率高达90%。 国产红箭-12反坦克导弹采用了一个软发射机构,工作原理与美国标枪导弹几乎相同。 在弹尾安装一个小巧的低推力的启动发动机,可以将导弹以30米/秒的很低初速推出发射筒,这样就可以实现低后坐力,炮尾喷焰和炮尾风很小,能够在工事或封闭房间里对外发射,是一款巷战利器。 红箭-12导弹以低速出筒十几米以后,就启动主发动机,然后导弹立即大角度爬升加速到200多米/秒的巡航速度,同时可爬升到200米的巡航高度,在弹道的末端向事先锁定的目标俯冲。 红箭-12的突出优点是利用图像制导攻顶打击,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列敏感器和图像识别处理技术,核心是一枚64X 64单元的汞镐确阵列元件,对波段8-12微米的红外辐射非常敏感。 发射前,目标图像被导弹处理器保存,导弹发射后,红外焦平面阵列摄取目标背景图的连续变化,图像识别处理器处理自动识别和跟踪目标。 红箭-12导弹的发射非常简单,射手可以随时扛起导弹就射,只需提前30秒将电池激活启动热像仪,在导弹飞行直到命中目标的过程中,敌人甚至都不知道他们即将受到致命攻击。 轻型步兵分队红箭-12导弹的意义在于,不再惧怕敌人的装甲部队,即使是轻装的步兵连,在遇到敌人一个坦克连的进攻式也能在1~2公里距离上击杀,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能放近到二三百米距离,使用命中率和毁伤率较低的单兵火箭筒与坦克肉搏。 俄乌战场上的实战证明,只要步兵拥有大量的标枪或红箭-12这样的发射后不管的高毁伤率的轻型反坦克导弹,也能跟坦克和装甲车对抗,重型机械化部队的传统的大纵深突击会受到很大的遏制,坦克暴露在战场上真的很危险。 据环球网援引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站报道,随着各类北约先进反坦克导弹源源不断地涌入,使得乌军的反坦克作战能力早已翻天覆地。 随之而来的便是以“钢铁洪流”著称的俄军地面装甲部队,自开战伊始截至当下,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以至于俄军取消了所有的装甲部队突击,改为缓慢推进的步兵作战。 不过,俄媒在承认己方装甲集群遭遇重挫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北约阵营的装甲部队也将面临与俄军相同的境地,至于促成这一局面的利器,当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于8年前推出的红箭-12反坦克导弹系统。 俄媒认为,在未来战场上,北约坦克也蹦达不了几天,因为“中国也研制出了最先进的反坦克武器北约坦克将因为中国红箭-12导弹而燃烧。 俄罗斯媒体最后也建议,俄军应该从中国全套的红箭-12导弹技术。因为,在红外热成像和图像制导武器技术领域,俄罗斯自己的技术水平极低,软件和硬件都要比中国落后20年左右。如果能够全套引进红箭-12导弹,就可以填补俄军在这方面的空白。 当然,红外热成像和图像制导的技术体系非常复杂,需要跨越很多技术门槛包括红外热成像技术和图像制导技术的软件和硬件方面的进步。等十年以后俄罗斯人把这些学会了,我们的导弹早就更新换代了。
导弹车有什么作用?
导弹发射车(missile launching vehicle)是指具有发射导弹功能的特种车辆。按照装载导弹的类型可分为地地、地空、岸舰、飞航等导弹发射车。其主要功能是运载导弹进入规定发射点,完成由行驶状态到发射状态的展开,对导弹进行发射前检查和信息装定,按指令实施导弹发时。 中文名 导弹发射车 外文名 missile launching vehicle 学科 航空工程 领域 航空航天 范围 部件设计 快速 导航 战术弹道导弹发射车发展战术弹道导弹发射车类型俄战术弹道导弹发展过程中主要性能指标变化 简介 导弹发射车(missile launching vehicle)是指具有发射导弹功能的特种车辆。按照装载导弹的类型可分为地地、地空、岸舰、飞航等导弹发射车。其主要功能是运载导弹进入规定发射点,完成由行驶状态到发射状态的展开,对导弹进行发射前检查和信息装定,按指令实施导弹发时。导弹发射车一般由底盘汽车、发射控制舱、液压系统、起济发射架,发射箱(稻式发射)、导弹发控设备、发射车测控设备、供配电设备、通信设备、定位定向设备等组成。衡量导弹发射车性能的主要指标包括机动性、动力性能、发射性能、环境适应性、隐蔽性、靠性、维修性、安全性、人机系统工程等。新研制的导弹发射车已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其研制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很空间。高机动性技术、快速调下和起竖技术、快速精确定位定向技术、隐敝技术、自动化技术、可靠性技术等是导弹发射车技术发展中主要关注的问题[1]。 战术弹道导弹发射车发展 战术弹道导弹主要用于攻击战役战术纵深内的单个重要目标或大面积目标,如导弹发射装置、地面侦察装备、指挥所、机场、港口、铁路枢纽、桥梁和集结的部队、坦克、飞机、舰船等目标。为了保证作战部署和战术运用的灵活性,陆基战术弹道导弹多采用机动发射方式,从而使发射车成为陆基战术弹道导弹武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动性、灵活性也在实战中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 战术弹道导弹从诞生已经经历了六十多年,其间产生了多种陆基机动发射装置,在结构组成、外观和技术性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满足导弹武器系统的整体作 战需求,并保持技术先进性。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的战术弹道导弹进行调研可以发现,俄战术弹道导弹的发展过程持续性、系统性、继承性、先进性都很强,在世界战术弹道导弹发展史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发射车也同样引领着导弹陆基机动发射技术的发展。从飞毛腿导弹发射车、圣甲虫导弹发射车到伊斯坎德尔导弹发射车,俄战术弹道导弹陆基机动发射技术始终处在世界前列,是许多国家仿制研究的对象[1]。 战术弹道导弹发射车类型 飞毛腿B导弹发射车 飞毛腿导弹是苏联在冷战时期研制并被广泛出口的导弹,导弹系列包括飞毛腿A/B/C/D,对应北约代号SS- 4B/C/D/E,所采用的发射车集成了导弹运输、起竖和发射三大功能。与当时蛙系列战术火箭的底盘类似,飞毛腿A和早期的飞毛腿B采用了IS2重型坦克的履带式底盘”,发射车代号分别为8U218和2P19。因为履带和车轮产生的振动会使发射系统和导弹上的精密电子元件过早失效,后期的飞毛腿B采用了MAZ-543轮式越野底盘,发射车代号为9P117。 圣甲虫导弹发射车 圣甲虫导弹的北约编号为Ss-21,俄军内部称其为圆点导弹,部分中文文章将其音译为“托契卡”,发射车代号为9P129。圣甲虫导弹因其射程不受《中导条约》的限制,在长时间之内独挑苏俄近程弹道导弹领域的大梁,服役时间超过30年。 蜘蛛导弹发射车 蜘蛛导弹的北约编号为SS-23,俄军内部以奥卡河为其命名,称其为奥卡导弹,发射车代号为9P71。9P71发射车充分继承了9P129导弹发射车的技术,比如水上行驶功能、舱室布局、导弹舱顶盖机构、导弹温度控制箱和后调平油缸热防护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9P71发射车采用了8x8四轴两栖越野底盘,以适应导弹长度和质量的增加,并且采用了连杆式单级油缸垂直起竖机构,使起竖机构的布局空间更加紧凑。 伊斯坎德尔导弹发射车 伊斯坎德尔导弹的北约代号为SS-26,发射车代号为9P78。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包括伊斯坎德尔M、伊斯坎德尔E和伊斯坎德尔K三种,其中,M表示装备俄罗斯部队的基本型,射程为480 km,; E表示出口型,外形与基本型相同,在《导弹技术控制制度》约束下射程减至280km;K表示装备R-500巡航导弹的伊斯坎德尔系统,R-500巡航导弹射程可达500km[2]。 俄战术弹道导弹发展过程中主要性能指标变化 俄战术弹道导弹发射车的机动性、发射准备时间、载弹数量、发射角度和导弹贮运环境等都是关键指标,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在机动性方面,上述发射车底盘设计都是以保证较高的越野能力为前提的,所以公路行驶速度都不太高,但从发展趋势仍可以看出公路行驶速度的提升。公路最大行程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对于扩大导弹武器的作战范围、提升作战部署灵活性十分有利。水上行驶能力经历了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这是因为从实际作战需求来看,水上行驶能力并不是发射车必须具备的性能,同时为保证该功能使发射车的有效载重比例降低,并带来了水密、舱室门窗布局和水中动力设备等许多问题。所以,虽然圣甲虫和蜘蛛发射车具备水上行驶能力,但是后续的伊斯坎德尔并未继承该能力,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军事需求和功能指标之间内在关系的密切性[3]。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分享见解, 点击发布 纠错 参考资料 [1] 周汝胜, 焦宗夏, 王少萍,等. 基于专家系统的导弹发射车液压系统故障诊断[J]. 航空学报, 2008, 29(1):197-203. [2] 张令弥, 冯德强, 秦仙蓉. 导弹发射车模型组合结构动力学试验与分析[J]. 强度与环境, 2004, 31(4):11-18. [3] 林国问, 马大为, 朱忠领. 基于多轴连通式油气悬架的导弹发射车振动性能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3, 32(12):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