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老北京话管拖鞋叫什么?
老北京话管拖鞋叫什么?
提示:

老北京话管拖鞋叫什么?

老北京话管拖鞋叫趿拉板儿(tā la bǎnr)。 拖鞋的文化: 1、亚洲: 拖鞋与一些特定地区的文化也深有关系,在许多亚洲国家,进入屋内一定要更换室内拖鞋,在厕所也有专用的浴室拖鞋,而且主人与客人的拖鞋通常是有所区分的。 2、热带地区: 热带地区国家,在户外穿拖鞋是相当常见的,许多在街头工作的人们,工作装扮也少不了一双拖鞋,多数餐厅也不会禁止穿着拖鞋入内。 扩展资料: 挑选拖鞋的方法: 1、闻: 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好的拖鞋,没有刺鼻的异味,也没有刺鼻的香味。 2、观: 好的拖鞋,面料色彩正,绣花图案漂亮立体感强,绣花线条丰满,还有观察拖鞋内里采用的面料好不好。 3、掂: 质量好的拖鞋,没有偷工减料,选用材料克重相对要高很多,填充海绵厚度比较大。自然会比质量不好的鞋子偏重。 4、折: 质量好的拖鞋,用手折它不会出现白色劣迹,属于正宗橡胶原料。不容易断裂,柔韧性好,没有异味的底。如果折过来,鞋底折叠的部位马上开始发白,恢复原状后,折叠的地方变色,变形,那自然就是不好的底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趿拉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拖鞋

什么才是真正的老北京话
提示:

什么才是真正的老北京话

什么才是真正的老北京话
2016-10-31 16:57老北京四九城
老北京话
所谓方言,简单理解就是地方语言,必须要有地域性,同时还要有历史性,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并经过长期发展,被本地区人民普遍认可的语言才能叫方言!说起北京方言,现在您上网一搜,能搜到很多帖子,里面列举了很多词语,号称老北京话,或北京土话,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但是也有的不能叫老北京话,因为不管是叫“北京土话”也好,还是叫“老北京话”也罢,应该是有传承,有历史的,起码是真正“老”北京流传下来的,才能称之为“方言土语”或“老北京话”。个人认为那些新社会流行起来的新词,虽然也在北京很流行,有的也流行了几十年,但是那不能算“老”北京话!那么老到什么时候算老呢?先来看看北京话的发展历史吧!
北京的历史很长,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北燕,但是真正北京话的历史并不长,只有400年左右。


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是由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共同建立起来的。从隋唐时期开始,北京已经是边陲重镇,一直到辽时代,不断有各少数民族占据北京地区,因此在历史上,北京话和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不断产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汉语方言有频繁的接触,语言和社会一样,越是封闭,发展就越慢;越是开放,发展就越快。一千多年来,北京话就始终处在这种十分开放的环境中。现代的北京话和其他地区的汉语方言比较,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的汉语方言。


到了元代,北京成了首都,虽然是蒙古族统治,但官方场合所用仍是中原口音,只是与本地方言有所结合,形成了大都话。大都话是现代普通话的原型和基础。


朱元璋灭元后,各地移民大量入京,大都话再次发展,北京民间方言以河北口音为主,而官方则使用中国四千年前就已产生的“雅言”,由于各个时代的雅言不同,明初的雅言即河南官话。到朱棣迁都北京,大批高级官吏和家属从南京移居到北京,加上之前留守在北京的大量军队以及从全国各地陆续征召来的工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所以和北京话接触最频繁的已经不再是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语言,而是来自中原和长江以南的各地汉语方言。因此,基于《洪武正韵》的江淮官话等也对北京方言产生了一定影响。到这时,大都话逐渐发展成熟,已经和现代的北京话差别不大了。明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所记的音系代表了明万历年间的北京话,证实了这一点。


到了清中期,清宫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话,满语仍是国语,但不再充当官话。雍正时期还曾设“正音书馆”,全国推行北京话,规定读书人听不懂北京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童生不得考秀才。清朝的官方语言上是满汉双语制。满族人进入北京后学说汉语北京官话,又把自己的满语音韵和发音**惯、特色文化词汇带入自己的满式汉语,于清末形成满汉语言成分融合的京腔旗人话,使其成为现代标准北京语音,也就是普通话发音的前身。1902年,张之洞、张百熙上疏提倡全国使用统一语言,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


民国时期,北京话的地位曾经存在过争议。1912年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敬恒任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规定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为审定每一个字的标准读音,称为“国音”。国音统一会议期间发生了激烈争吵,主要是对于浊音和入声尤为激烈,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这次会议审定的汉字读音被后人称之为“老国音”。并从1918年开始推行。结果推行不到两年的1920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之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国音是主要“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京音是“纯以北京话为标准”。两派争吵非常厉害。最后的结果,1913年“读音统一会”拟定的国音被修改为京音。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共同语是非常必要的,克服语言分歧造成的隔阂,经过深入研究,为了突出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决定不采取民国史时期“国语”这个叫法,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最后决定叫“普通话。”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就是说,普通话是普通话,北京话是北京话,普通话以北京音为基础,全国人们都听得懂。而北京话,不一定哪儿的人都听得懂,而真正的老北京话,才能称得上是北京的方言、土语。
您瞧,真正的北京方言土语或老北京话,雏形是大都话,而逐渐发展成熟,大概是明万历年间,至今大约有四百多年,经过清朝和民国时期的长期发展,逐步形成强烈的地域特色,1956年之后,全国推广普通话,经过这么多年,普通话可以说很普及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流失了一些方言。所以可以“狭隘”的认为,流传于明清时期至解放以前,最起码也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就有的北京话,才能称之为北京方言土语,或是老北京话,比如“颠儿了”、“撒丫子”、“摔咧子”、“撒癔症”、“底儿掉”“五脊六兽”、“没起子”......这类,不用解释,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而诸如“拍婆子”、“嗅蜜”、“瓷器”、“套瓷”、“大款”、“傍尖儿”......这类的词语,严格来说不能叫老北京话,因为这些词汇大概形成并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是八十年代,有些还是在当时的北京顽主之间比较流行,


时至今日,真正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人,还是不太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