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瑜亮情结的意思是什么
- 2,谁能帮我解释一下什么叫"瑜亮情结"?
- 3,三国演义里既生瑜何生亮中的亮指的是谁
- 4,三国演义中这句既生瑜何生亮是什么意思?
- 5,瑜可以组的词哪些
- 6,“周郎”这个人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在真实的历史中有什么不同?
- 7,三国演义中的周郎这个人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在真实的历史中有什么不同
- 8,周瑜在《三国演义》中与在真实历史中有什么不同
- 9,杜甫骂诸葛亮的诗句有
- 10,新版《三国》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的台词
1,瑜亮情结的意思是什么
瑜亮情结指的是诸葛亮与周瑜相爱相杀的关系,后世便把两个出身地位才情相近又不得不在一起共事的相互嫉妒暗自较劲内部恶斗的人及其心理现象称作“瑜亮情结”。 《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孙刘联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实际上就是周瑜和诸葛亮联手御曹。不过,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周瑜嫉妒诸葛亮,时刻都想铲除的诸葛军师。到诸葛亮气死周郎时,周公瑾大呼“既生瑜,何生亮!”饮恨而亡。 扩展资料 “既生瑜,何生亮?”来自《三国演义》,是周瑜将军临终时的沉重叹息。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都是抱持这种情结,比如,“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比如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 “瑜亮情结”的核心是斗争哲学,强调的是不共戴天,强调的是势不两立,强调的是你死我活。这种哲学的极致,是将斗争作为一种享受与乐趣,所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瑜亮情结
2,谁能帮我解释一下什么叫"瑜亮情结"?
瑜亮情结 《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孙刘联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实际上就是周瑜和诸葛亮联手御曹。不过,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周瑜嫉妒诸葛亮,时刻都想铲除的诸葛军师。到诸葛亮气死周郎时,周公瑾大呼“既生瑜,何生亮!”饮恨而亡。后世便把两个出身地位才情相近又不得不在一起共事的相互嫉妒暗自较劲内部恶斗的人及其心理现象称作“瑜亮情结”。但历史中两人并无交锋。 就是妒忌心理,由那句既生瑜何生亮产生的 两个出身地位才情相近又不得不在一起共事的相互嫉妒暗自较劲内部恶斗的人及其心理现象称作“瑜亮情节。
3,三国演义里既生瑜何生亮中的亮指的是谁
亮是指诸葛亮,而瑜是指周瑜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被描写成少年得志、足智多谋、聪明机智不在诸葛亮之下。但周瑜有个缺点就是气量狭小,屡次欲铲除和他旗鼓相当的诸葛亮。诸葛亮很了解周瑜的性格,设下"三气周瑜"的妙计。周瑜就因为气量狭小才会被气得吐血而死,临死前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也体现出周瑜无容人之量的个性,如果他能胸怀若谷,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不至於被气死,亦不会在临终时还怨天尤人,认为既有周瑜又何必有诸葛亮的心态。
现在的人常用「瑜亮情结」来形容两大高手不得不对决的情形,或用「一时瑜亮」形容两个不相仲伯的高手。
4,三国演义中这句既生瑜何生亮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既然有我周瑜在世,为什么老天还要一个诸葛亮啊?”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演义党所不齿。原因很简单,因为其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 这是三国演义为了凸显出诸葛亮高大形象所虚构的一句话,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宽广深受孙权及文武百官乃至后世英雄的敬重与怀念。 扩展资料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将小说描述得更加生动,所以将诸葛亮和周瑜之争添油加醋,硬是要把小肚鸡肠的帽子戴在周瑜身上。二人在赤壁共同面对曹魏大军,说服孙权一同抗曹,并同时在手掌写下火攻计策,可见二人智谋相当,当世无双。 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又献策让孙权将妹刘备招为妹夫,打算用美人来消磨刘备夺天下的意志力,并以此来掌控刘备的军队,最后准备出征益州时却病死,赔了夫人又折兵,似乎周瑜在赤壁之战玩了点小聪明后,其余的时间都是成了诸葛亮眼中的愣头青。 这个陪衬在早期就是周瑜,在后期就是司马懿,最后,周瑜吐了几口老血,说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就撒手人寰,不免让一些不明就里的读者感慨,止增笑耳。 三国志中记载的历史具有较大的客观性,真正的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周瑜打的,在东吴大破曹氏集团军的一些兵力部署和进攻要点,都是周瑜敲定的作战方案,诸葛亮几乎没发挥作用。而诸葛亮的主要成就就是说服孙刘联盟,共同抗曹。 周瑜强于军事,甚至在谋略上来说,还略胜诸葛亮。再有,诸葛强于内政,口才比较好,这一点确实是真的。二人相见后都被彼此的才华所吸引,经常相互交流切磋,惺惺相惜,而周瑜也常劝说诸葛亮来东吴辅佐孙权,助其成就一番霸业,不过被诸葛亮多次婉言谢绝。 古人信奉一句比较霸气的话,那就是“不被我所用,必被我所杀”,周瑜甚至以后诸葛亮定要和自己在战场上相见,所以,在临死前说了这么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末了,还留有6个字,“君未归,孤何安”。只是这6个字很少出现,所以不被多数人所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既生瑜何生亮
5,瑜可以组的词哪些
瑾瑜 jǐn yú
怀瑾握瑜 huái jǐn wò yú
瑕不掩瑜 xiá bù yǎn yú
瑜伽 yú jiā
瑕瑜互见 xiá yú hù xiàn
瑜璟 yú jǐng
瑜不掩瑕 yú bù yǎn xiá
琨瑜 kūn yú
瑕瑜 xiá yú
瑜亮 yú liàng
韬瑜 tāo yú
握瑜怀瑾 wò yú huái jǐn
瑜玉 yú yù
伯瑜 bó yú
瑜珉 yú mín
瑛瑜 yīng yú
周瑜打黄盖 zhōu yú dǎ huáng gài
金瑜 jīn yú
6,“周郎”这个人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在真实的历史中有什么不同?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后世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文化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三虚七实的描写也迷惑了不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了解。三国荆州之争中小说对周瑜的描写,就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与历史真实性大相径庭最突出的例子。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周瑜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 孔明尚在流寓、隐居之中
7,三国演义中的周郎这个人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在真实的历史中有什么不同
三国演义:
1.嫉妒诸葛亮才能
2.赤壁之战诸葛亮成了主角,周瑜成了配角
3.周瑜最后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三国志》:
1.跟诸葛亮接触不多,没有嫉妒诸葛亮才能,周瑜本身是挺开朗的人。
2.赤壁之战周瑜才是主角,孙刘联军的总指挥,诸葛亮仅仅是个使者,或者说仅对刘备集团意义重大。
3.周瑜是攻打宛城时突染疾病去世的
8,周瑜在《三国演义》中与在真实历史中有什么不同
正史点评:周瑜的完美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9,杜甫骂诸葛亮的诗句有
杜甫貌似只有赞扬诸葛亮的诗句吧
1.《诸葛孔明》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
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有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
好看绿阴清昼裏,於今无复雅歌声!
2.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 《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5. 《武侯庙》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6. 《诸葛庙》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10,新版《三国》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的台词
王朗:“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亮:“正是!”
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朗曰:“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
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孔明曰:“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朗曰: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
诸葛亮:“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朗:“恩!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自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
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于管仲、乐毅,何乃强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然而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昔日桓帝、灵帝之始,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厥、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
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遍地之间,禽兽食禄;致使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
你世居东海之滨[(bian)一声],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王郎说:“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亮说:“住口!你这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刘备)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刘禅)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chan 三声)谀(yu 二声)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还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
皓首匹夫!苍髯(ran 二声)老贼!你即将命归于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舞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后人有诗赞孔明曰:“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