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王道、霸道、人道和侠道分别是什么意思,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是什么?
- 2,何为王道?何为侠道?有什么区别
- 3,古代所说的帝道、王道、霸道分别是什么?
- 4,什么叫王道?什么叫侠道?
- 5,什么是侠之大者,又什么人可以当得此称号?
1,王道、霸道、人道和侠道分别是什么意思,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是什么?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主要针对帝王来讲的治国之道。霸道是与王道相对的,用来形容一个人的 性格。人道是褒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以人性的眼光研究人的状况、特点、前途和利益,与王道是相关联的,一般指的是社会中要求人遵循的道德规范。侠道则是针对武侠世界来讲,类似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等都是侠义精神的内容。
2,何为王道?何为侠道?有什么区别
9楼“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 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王之道”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大内容是仁与礼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学说中“仁”的学说。 那么何谓“仁”?孟子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互为表里,而二者合起来就是“道”。“仁”的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灵魂,他从各个方面反复对仁进行阐释与完善。 孟子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与生俱来的,称之为“四端”。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其作为孟子社会理想的支撑点,在两个方面同时显示意义。 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作为统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是件轻松易举的事,“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提醒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为政必须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灭亡。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和他的社会理想的最基本内容,而性善论则做为其内在的依据做着最好的阐释。通俗一点的说,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统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实现的可能。 仁政的理想最终指向了“王道”,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孟子在其著述中精辟地阐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古代所说的帝道、王道、霸道分别是什么?
一、所谓“霸道”的本意,乃是“伯道”。“伯”者,方伯之谓也。其特质并非恃强凌弱,而是在西周封建体系下,建立和平的诸侯国国际体系,抑制兼并、干涉篡弑、提倡国际仲裁。 实践中,往往是主要强国获得国际推举,并由周天子任命为“伯”,代替周天子进行国际仲裁。主要手段乃是恢复过往固有秩序。是为历史上的“春秋五霸”。 二、所谓“王道”,即周公创立封建宗法制,其历史合理性,本就在于以公族士卿构成的贵族阶层制约君主权力,形成类似贵族共和的体制。 这种制度设计是低效的,仅仅适用于西周早期地广人稀的城邦结构,后期就变成了国家的财政黑洞。 三、所谓“帝道”,是黄老一派道家思想,参考尧、舜、禹、黄帝等五帝的冶理方法,无为而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干,怡怡还很复杂。这里的无法是指法,黄老一派道家也重法,但是法和法家的法有明显区别,法家的法是君主全权主观定下的最后连君主都不能随便改,而黄老道家则是要跟据天道人道客观情况定出最适合当下情况的法,也就是这个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灵活万变的。 现在的美国法律有点像这个包罗万象,甚至每个洲都有不同的法,定的尽可能详细,尽可能帖合客观,尽可能灵活。如上古尧舜让国之事,未为信史。但战国中期,平民学术兴起,尚贤让国的“帝道”,确曾是一时时尚。 如赵武灵王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而自出为将,如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宋康王让国于宋元,大致都发生在同一时代,可见当时之风尚。 秦国书籍《吕览》也有秦孝公让国于商鞅,有“尧舜之义”,商鞅避而不受,得“许由之名”的说法。 因此后来秦惠文王必诛商鞅而后快,并非只是汲汲于旧怨,而是商鞅确实对其君位有重大威胁。 扩展资料 1、王道表示为: (1).正确的选择、方法等; (2).强大的事物或方法(褒义); (3).自己特别喜欢的人、事、物; (4).对某件事坚信不疑的说法。 2、霸道表示为: 指做事专横;古时指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语出《荀子·王制》:“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王道 百度百科—霸道 百度百科—帝道
4,什么叫王道?什么叫侠道?
娱乐名词 “王道”(又称CP)就在基于同性之间比一般友谊还要好的叫“王道”不是同性恋,也不是一种变态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升华的友情,与其说是朋友更可以说是亲人,把对方已经视为家中的一员。彼此照顾关怀,分担忧愁分享快乐。 这种“王道”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都有自己的朋友,但是很难确定自己与朋友之间是否“王道”,多了解一些他们,就知道自己和朋友之间可能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
不知道是不是楼主想要的王道的意思 侠道是什么意思就不知道了。。难道是小说中或者游戏中说的以武功入道,行侠仗义?不太清楚
5,什么是侠之大者,又什么人可以当得此称号?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笔下的真正的大侠形象是郭靖.他不仅是儒侠中的侠之大者.而且也是一切侠中的侠之大者.这倒不完全是因为他彻底的实现了"为国为民"这一儒侠的目标.而且也因为他的巨大人格力量.
郭靖的形象.不是在这一部书中完成的.在中更突出了他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宝贵的儒家精神.以及"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崇高品格.这种英勇豪迈的大侠品格终於感动了杨过.使他宁愿去死.宁愿不报仇.宁愿做朝三暮四的人也不愿杀郭靖.郭靖救了他的命.更使他克服了精神危机.
再一个例子是郭靖的女儿郭襄被金轮法王抓住绑在高台木柱上.逼郭靖投降.郭靖答道:"鞑子若非惧我.何须跟我小女儿为难?鞑子既然惧我.郭靖有为之身.岂肯轻易就死?"又对郭襄说:"襄儿听着.你是大宋的好女儿.慷慨就义.不可害怕.爹娘今日救你不得.日後定当杀了这万恶奸僧.为你报仇.懂了吗?"郭襄含泪点头.大声叫道:"爹爹妈妈.女儿不怕!"
直至中提到一句郭靖夫妇终於死在襄阳围城之役.城破人亡.郭靖的形象才最後完成.这是一种为国为民死而後已的儒家大侠的光辉形象.不过.郭靖的形象的基础和轮廓.在中早已完成了.後两部书.只不过进一步展开他的故事.丰满他的形象而已.
在的最後一回中.郭靖.黄蓉第一次面对气势汹汹的蒙古大军.他们俩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郭靖叹道:"咱们大宋军民比蒙古人多上数十倍.若能万众一心.又何惧蒙古兵精?恨只恨官家胆小昏庸.虐民误国."黄蓉道:"蒙古兵不来便罢.若是来了.咱们杀得一个是一个.当真危急之际.咱们还有小红马可赖.天下事原也忧不得这许多."郭靖正色道:"蓉儿.这话就不是了.咱们既然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精忠报国’四字之教?咱们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长教养一场."黄蓉叹道:"我原知难免有此一日.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便是!"(第四十回)
在这一段中.我们足以看出郭靖性格的基本特徵.在个人生活小事上.他可以随随便便听黄蓉安排调遣.然而关系到民族危亡以及个人人格(包括人生观.世界观)的大事上.郭靖则是一板一眼.立场坚定.黄蓉是最了解他的.她"原知难免有此一日".这就更清楚地表明了郭靖的本性就是如此.黄蓉要与他同生共死.除了爱情的力量.还有郭靖人格的力量.郭靖若是大事小事一律庸碌糊涂.甚而贪生怕死.黄蓉对他的爱意只怕反倒要减少几分.
郭靖似乎生来就是要为国御侮的\.他的名字就暗含了不忘"靖康之耻"的意思.而後学的又是"降龙十八掌"的非凡武功.虽是道家之武学.但却正是儒家人格的教科书.
郭靖成为儒家之侠.似乎有几点难以理解.比如一.他连字也不识几个.怎能成为儒家之侠?二.由儒生而侠士的陈家洛.袁承志这两位儒侠怎麽会比不上郭靖?这两个疑问.正是金庸小说的独特和深刻之处.同时也正是金庸所揭示的儒家文化.儒侠人格的奥秘所在.
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决不只是儒生而已.而是包括所有的中国人.包括识字和不识字的中国人.进而.儒家文化对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下层人民的影响.实际上可能比对儒生以及官府中人的影响更大.识字不多的下层人民是凭着本能和信念去接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因而这种影响不仅是表现在思想上.而更多地表现在心理上和人格上.相反.儒生及官僚们的儒家文化则更多的表现在思想上.甚至口头上.他们只是"用"却未必"信".
郭靖母子自幼生长在蒙古荒漠.结果倒成了儒侠之大者.这看起来有些稀奇.实际上并不特别难以理解.其一.儒家文化的影响已经渗入了汉人的血液与骨髓中.即使是文盲老妇如郭母李萍.也懂得大义而对儿子以死相劝.这势必坚定郭靖的信心与决心.其二.蒙古荒漠及蒙古人的粗犷豪迈.简陋直爽的文化习惯恰好培养了郭靖的纯朴质实.厚道无伪的人格\.这种人格恰恰是比中原文化(尤其是官场文化)背景下的人格更接近儒家的理想.其三.进一步说.郭靖性格的愚鲁质拙.这也正是儒家文化产生影响的最好的对象.----"愚"与"儒"有一种奇妙的内在对应关系.
孔夫子当年周游列国.抱定一个"仁"字的目标.搞的自己狼狈不堪.在智者来看.何其愚也.而岳飞之死.固然是他人格的光辉得以升华的原因.却也正是他的"愚忠"的表现.他若不"愚"又何以至死?若不"愚"又何以垂名千古而不朽?前述中.程本直赞袁崇焕"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则人家如何如何.他又如何如何.这正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却又是他的痴处.正是他人格伟大之处.却又是他的"愚"处.----郭靖若不愚.他也像黄蓉那样聪明的逃之夭夭.不会这样白白的送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会这样"匹夫有责"人微力薄也要尽心竭力.死而後已.那麽他就不叫郭靖了.他的人格也就没有这麽伟大了.郭靖也就称不上是儒家之侠.侠之大者了.
当然.郭靖只是一位儒侠.一位草莽英雄.并不是一位儒生.他不会有"安邦定国"的抱负.也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干.他所做的事只是一件简单明了的事:守住襄阳.不惜一死.为国御侮.为民造福.这一件事虽然简单.但"仁"在其中."义"也在其中.人格形象及其光辉也在其中了.也正因他坚定不移而且主动独立的这麽做了.所以他比满腹机杼的陈家洛显得更加伟大.也比袁承志显得更加自觉.更加可贵.他们更近於"儒"却更远於"侠".郭靖却不是这样.他早就认定一条死理"范蠡当然聪明.但像伍子胥.文种那样.到死还在为国尽忠.那是更加不易了."黄蓉说他"不错".这叫做"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正是儒家精神人格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