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么意思?
-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体现了什么人生哲理?
-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几句话用哲学的观点该怎么解释?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真实的话听起来不好听,听起来好听的话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学海无涯,因为处处虚心向别人请教。一知半解的人,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到处卖弄自己。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道德经》第81章。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者,诚实也。“信言不美”,是说凡是诚实之言,都是质朴无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者,此谓之“信言”。凡是信言,句句真实,句句质朴,没有虚伪粉饰,没有投其所好,没有奸巧诡诈,而且都是真诚一片,所谓“忠言逆耳”即是。“信言”世人多不爱听,故称之为“不美”。“美言”者,即人都喜欢听的漂亮话,用浮华词藻装饰起来的虚言伪语。此类“美言”,或是为了投人所好,美言悦人,以夸大之辞比拟、讨好别人;或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巧簧如舌,将黑说白,掩人耳目……。凡是美言,多是中听不中用,往往言而无信,言多谎诈,虚诞无凭,说话不算数,故终而不被人信。有德之人,外行庄重,内心真诚,其言朴实,并不悦耳动听,但却句句忠恳。无德之人,外行轻躁,内心狡诈,其言虽动听悦耳,却未必真实可信。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是说有道之人,全德备身,其言合于天道真理,可以道达人事。言无彩文饰华,句句真实不虚,此乃“善言”也。善言者则心必善,与人为善,不与人争辩。哪怕是遇到委曲之言,侮辱性的语言,也必是心平气和,不动声色。取人之善,当据其事理,不必深究其心。别人偏激,我受之以宽;别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我不争胜于人,以善心待不善。别人的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用浑厚以养大德。当人来争辨时,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不用巧辞奇说,其心自然清静平和。先辈云:“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在讷(nè)。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由此可知“不辩”之深义。所谓“辨者不善”,是说凡是“善辩”之人,皆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因其心中空虚,缺乏德性涵养,理屈辞穷,夸夸其谈,以逞其能。常见世人为争私利,或为显能,或抱偏知邪说以乱真,便以三寸不烂之舌,逞口锋之利,无理也要辩三分。此即俗话所称之“舌辩猴”。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者不博”,所谓“知者”,即真智真慧,深知宇宙大真理者。真知者从不显露,含光内敛,厚德贵藏。所谓“不博”者,即守元抱一,专心致静。不刻意追求后天知识的广博,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惟以一颗先天真心,求知大道。待到功成性圆,大智慧已就,则能一知百知,一通百通。深明宇宙真理,广知万物之性。有道之人,立于高维空间,总揽宇宙规律,执本驭末,执简驾繁,举纲目张。对万事万物心领神会,明觉四达,洞晓阴阳,宇宙万物融于一心,此谓之“真知”。知之既真,天地间一切事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虽不广搜远览,不出门户,而天地万物万事的变化消息,皆在其不见不闻的真性中,皆在无为自然之静心中。故真知者虽不博学后天有为知识,而天地间的一切知识,则无所不知;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则无所不晓。“博者不知”,“博者”,此处是指广见多闻,博览群书,研究古今,有丰富的后天知识。“不知”者,是指这些所谓博学者,只知后天有为知识,只知显态世间的智观科学,而不知隐态微观、宏观、宇观世界的慧观科学。只知显态科学的某个领域或某一学科,而难知宇宙这个庞大、复杂的超巨科学领域。其知虽比一般人广博,但所知仅是表象,失却道要之真,而在宇宙大真理面前,仍是十分无知。故曰“博者不知。”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体现了什么人生哲理?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体现了这样的人生哲理:善良有能力的人不屑于去与别人争辨;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有能力的人。这实际上就是体现了“无为不争”的思想。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意思是善良有能力的人不屑于去与别人辨别什么,不会去告诉别人这件好事是我做的,我有多么厉害的本领,多么有能力等,他往往是在埋头做事,是一个实干家,是一个务实的人,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是一个能够让人放心的人,值得托付的人。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而不邀功,他不会因为自己做好了一件大事而去要求奖赏。
辩者不善,意思是说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有能力的人,他们与别人辩论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表现自己有多么棒,其实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因为贤良的人从他们的举止言行就会知道这个人有没有真实能力,能不能托付大事。这种人其实就与“纸上谈兵”的赵括差不多,嘴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上将一败途地,谁用这样的人,其结果就会如赵王用赵括,发生“长平”悲剧。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几句话用哲学的观点该怎么解释?
哲学上,这些观点属于绝对论,是有失偏颇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就是信实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为本。有道者言语质朴简约。其文风既不像表现情感的诗词歌赋,更不像猎取功名的八股文章。虚华美言,也能传世以扬名,邀宠以获利,但不能启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风质朴无华,绝无“美言”媚世之病。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此处的“善”,不指狭义的“仁善”,而是有道之上善。有道者的“理论”风格是彻底的实事求是,必合于“大道至简至易”,其宗旨是知行合一,方有效验。因此不会搞繁琐哲学,更不会玩弄诡辩的概念游戏以惑人
取胜。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里的“知”指觉悟了的宇宙-生命真相,可称真知。
“博”则是博学,指书本学问的广泛,也包括修炼理法的博杂。修道是化繁为简、万法归一的实修实证,而非求博学,因此最忌理障杂陈,使心不专。而有道明师的启示形式,也是一理贯串,方可通达人心,不会显示博学,喧宾夺主 、横生枝节。老子的“学说”形式之实质,就是始终不离于“道”性的无为大法、最上乘法、顿悟渐修之法、全方位高层次养生大法。
参考《现代道德经》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