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苏秦之楚 文言文全文翻译
- 2,苏秦之楚翻译
- 3,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翻译
- 4,三日乃得见乎王的得意思
- 5,如何认识评价苏秦这个人物
- 6,苏秦之楚 中,苏秦和楚王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 7,苏秦临终一计读后感
- 8,求史记苏秦列传的读后感,多谢!
- 9,战国策苏秦之楚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 10,《苏秦之楚三日》的翻译
- 11,“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可为何“谈卒,辞而行”?
1,苏秦之楚 文言文全文翻译
苏秦之楚
【提要】
要去游说的对象经常会拒绝与你见面,或者故意长时间闲置你。连面都见不了,怎么说服他人呢?游说需要等待、更需要你的耐心与毅力。
【原文】
苏秦之楚,三月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译文】
苏秦来到楚国,过了3个月,才见到楚王。交谈完毕,就要向楚王辞行。楚王说:“我听到您的大名,就象听到古代贤人一样,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为什么不肯多待一些日子呢?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楚国柴禾比桂树还贵,禀报人员像小鬼一样难得见面,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拿玉当粮食,拿桂当柴禾烧,通过小鬼见高高在上的天帝……。”楚王打断苏秦的话,说:“请先生到客馆住下吧,我遵命了。”
【评析】
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其心理素质非常之高。他没有因为拒绝召见而心灰意冷,而当他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如此反而掌握了心理上的主动权,让楚王十分迫切的听从他的意见、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奉为上宾。可见,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
2,苏秦之楚翻译
翻译: 苏秦到楚国去,三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 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 现在要我吃珠玉一样贵的食物,烧桂木一样贵的柴火,通过像小鬼一样的使者见天帝一样的大王。”楚王说:“请先生在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 原文: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 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此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
3,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翻译
苏秦去楚国,三天才得以拜见楚王。谈话完了,告辞离开。楚王说:“寡人听说先生,如听说古人。如今先生却不远千里地来靠近寡人身边,竟不肯留下来,我愿意听听你能说些什么。”回答说:“楚国的饭菜比玉还要贵,柴火比桂花树还要贵,见传话人如见鬼那么难,见大王您如同见天帝一样。如今臣吃玉又烧桂花树,多亏了鬼才见到天帝。”楚王说:“先生你去吧,寡人我已经知道你的意思了。”
4,三日乃得见乎王的得意思
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出自古诗《苏秦之楚》,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翻译】
苏秦到楚国去,许多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说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吃珠玉,烧桂木,依靠小鬼见天帝。”楚王说:“请先生在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
5,如何认识评价苏秦这个人物
苏秦相传为鬼谷子的徒弟。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倡合纵(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
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一无所成,搞得“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苏秦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有说法认为他和张仪两人彼此呼应,共同达到个人的目的。《史记·苏秦列传》载:“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6,苏秦之楚 中,苏秦和楚王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从苏秦之楚中可以分析一下楚国当时的形势:当时楚国是楚威王当政,之前一些时候吴起在楚国变法未成身死,楚国士族割据,国力难措,东方新灭吴越,辟地千里,却无力治理.强秦东出,与楚两战,楚国先失房陵粮仓,又失汉水.地五千里,却难聚国力,国家大而不强;带甲百万,却难以一战,兵多而不精.内忧外患,内有士族割据,外有强秦虎视眈眈,却不思进取,以大国自居.楚国处境很尴尬,楚威王却深居宫中,对国情一无所知,完全就是一个自恃国力强盛而自欺欺人的君王;苏秦不远千里到楚国为楚王分析时局,三日后才见到楚王,他急着要走其实是表演给楚王看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苏秦的心思缜密:他想提醒楚王与楚国民生已经拉开了很大差距,就是因为下情难达圣听.从而进一步分析楚国表面的繁荣难掩实际的虚弱,有力的说服楚王要多听民意,多了解国情.苏秦不愧为一个优秀的纵横家.
7,苏秦临终一计读后感
公元前284年初夏的一个晚上,苏秦像往常一样在书房里读书。忽然,从窗口闪进一个黑影,还没等苏秦叫出声来,一个蒙面人就已跃到眼前,扬起利剑直刺其胸膛。苏秦惨叫一声“救命啊——”就跌倒在椅子上。刹那间,苏秦的卫士冲了进来,刺客来不及补上一剑,慌忙返身跃出窗口,消失在茫茫黑夜里。
苏秦遇刺,立即惊动了齐王。他闻报后,当即去看望苏秦。要知道,苏秦可是当时威震天下的著名人物。战国时代,秦、齐、楚、燕、赵、韩、魏等七国称雄,而以秦国最为强大,秦军时常侵犯山东六国。苏秦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术。学成后,先后到山东六国游说,倡议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取得巨大成功,山东六国形成了抗秦统一战线,于是六国共同封苏秦为宰相。苏秦挂六国相印后,采取了非常有效的联合抗秦措施,从而使泰国的虎狼之师,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不敢越出函谷关,为六国获得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时间。
苏秦在燕国住了较长一段时期,出了很多好的计谋,很受燕王的重用。后来到了齐国,齐王又很信任他。齐国的许多大夫和苏秦争宠,最后竟派杀手去刺杀他。
齐王见苏秦身负重伤,痛恨交加地说:“我一定要捉到刺客,为先生报仇!”苏秦喘着气说:“大王,请您不要乱杀人,一定要抓到真正的刺客呀!”“你看清刺客的特征吗?”“他是蒙面的,看不清,只知道他身材很高大。”“光凭这一点怎么通缉刺客呢?”齐王很焦急。苏秦说,“臣有一计......”如此这般地说完,就与世长辞了。
齐王回到宫中,一些平时与苏秦争宠的大夫纷纷来到他面前,看他对苏秦之死抱什么态度。齐王却恨恨地说:“我方才明白,苏秦是燕国派来颠覆我国的奸细。现在我要将他五马分尸,以解心头之恨!”齐王当即命令,把苏秦的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一声令下,五辆马车向五个方向奔跑,顿时,苏秦的尸体分为五个部分,惨不忍睹!
齐王刚要回宫,只见观看分尸的人群中挤出一个人来,自称是杀死奸细苏秦的刺客。齐王见他身材高大,就说:“你把行刺苏秦的过程说说看。假若真是你杀的,寡人将重重赏你。”那人从头到尾将刺杀苏秦的过程叙说了一遍,与苏秦跟他所说的情形完全一致。齐王知道此人确是刺客,立即命令拿下刺客,说:“真是太好了!寡人若不照苏秦先生临终献的计谋行事,你这亡命之徒怎会自投罗网啊!”
刺客方知上当,拔剑要刺齐王,周围的卫士们一跃而上,把他剁成了肉酱。
8,求史记苏秦列传的读后感,多谢!
史记-苏秦列传读后感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师从鬼谷子,在学成出山之后,鬼谷子传与他一本《阴符经》。那时年轻的苏秦,年少气盛,急着闯荡江湖,建功立业。可是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样简单,像秦王和楚王这在当时算是明君的人物怎可能凭他一言两语的忽悠就可以谋得一官半职,在用尽盘缠后只得走路回家。 回到家中父母不把他当儿子,妻子不把他当丈夫,嫂子不把他当家人,面对一家人的无视冷漠,他决心在潜心学习一年,出人头地,于是寒窗苦读《阴阳符》终于参悟出合纵连横的思想。合纵连横是两种不同的战略方针,所谓合纵就是一群小国联合和大国抗衡,就好像六国联合对抗秦国,这是苏秦推崇的;而连横则是小的联合大的,以免受其他大的欺负,还可以联合着大的欺负其他小的,这是张仪的策略。 苏秦依次拜访六国进行游说,使得六国结盟,换取了十五年的和平,而最后也随着秦国的策略和解散,苏秦最后在齐国也遭人嫉妒,刺杀身亡。 苏秦能佩六国相印说明他在军事谋略上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能看清楚当前的大局,准确的把握各国的优劣势;在游说时,他假装站在别人的立场,设身处地的考虑,再对四处环境的客观分析,只说对别人的好处,加上一些激将法使得各国听信于他,实际上他的游说有一定的蒙蔽性。而他的吃苦耐劳不怕失败同样也是只得学习的,在一开始四处碰壁,不被人们接受,被家人无视,他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努力,最终出人头地。 但苏秦后期的故事也值得后人警惕,俗话说:“温饱思淫欲。”在权力巅峰的苏秦开始自我膨胀,做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和燕王的母亲私通,后为自保离开燕国前去齐国当间谍,他鼓励齐王大力建造宫殿以削弱齐国国力,由于位高权重,受到他人嫉妒,被刺杀,在临死前,让齐王在闹市将他五马分尸,奖赏刺杀的人,便可以缉拿真凶,果然凶手出来邀功,被齐王捉住,杀了。 苏秦在年轻时吃过苦、努力过,在荣华富贵时也能居安思危、逆境重生,就算是死,也要设个计,缉拿真凶,这就是纵横家的风范吧。
9,战国策苏秦之楚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 原文: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译文: 苏秦到楚国去,三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说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吃珠玉,烧桂木,依靠小鬼见天帝。”楚王说:“请先生在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 苏秦(公元前337年 - 公元前284年),字季子,战国时期的洛阳(周王室直属)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
10,《苏秦之楚三日》的翻译
苏秦去楚国,三天才得以拜见楚王。谈话完了,告辞离开。楚王说:“寡人听说先生,如听说古人。如今先生却不远千里地来靠近寡人身边,竟不肯留下来,我愿意听听你能说些什么。”回答说:“楚国的饭菜比玉还要贵,柴火比桂花树还要贵,见传话人如见鬼那么难,见大王您如同见天帝一样。如今臣吃玉又烧桂花树,多亏了鬼才见到天帝。”楚王说:“先生你去吧,寡人我已经知道你的意思了。”
11,“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可为何“谈卒,辞而行”?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翻译:苏秦到了楚国后,过了很长时间才见到国王。交谈完毕,就要向楚王辞行。楚王说:“我听到先生的大名,就跟听到古代贤人一样。现在您不远千里来到我这里,为什么不肯多呆一些日子呢?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柴禾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见的官员像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拿玉当粮食,拿鬼当柴禾烧,通过小鬼才能见到天帝。”楚王说:“请先生到宾馆休息吧,我得到您的教诲了。” 这段对话差不多就是答案了楚王管理的国家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