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邵云环的个人故事
邵云环的个人故事
提示:

邵云环的个人故事

键盘、鼠标和一些报纸散落在满是瓦砾和碎玻璃的桌面上,一本塞尔维亚语词典静静地躺在尘土中完好如初。现在,它们的主人再也用不上了。就是在这张桌子前,在这台电脑前,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女记者邵云环坚持工作,直到被北约的导弹夺去生命。“遇难前的最後一刻,她还在整理从战地采访得来的素材,”邵云环的同事、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副主任郑坚说。作为新华社代表,郑坚和外事局副局长黄慧珠昨天随中国政府赴南联盟工作小组回到北京。郑坚说:“当地时间七日晚八点多,邵云环从遭北约轰炸的尼什采访回来。根据现场情况分析,使馆被轰炸时她仍在紧张工作并准备向总社发稿。”郑坚和黄慧珠抵达贝尔格莱德後,曾两次察看了被炸的大使馆。他们说,从楼顶贯穿而下的炸弹把邵云环和她丈夫的卧室炸开一个大洞,床已经被炸飞,完全看不出原来的形状。“如果当时她在睡觉,我们可能连她人都见不到了,”讲到这里,神色沉痛的黄慧珠又一次哽咽失声。根据现场拍摄的照片,除了放置电脑的桌子基本完好,房间已经不能称其为房间。天花板、墙壁、窗户等面目全非,钢筋扭曲着,木条、瓦砾和碎布条得满地都是。就是在这间屋子里,邵云环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同邵云环共事二十四年的郑坚说:“她最着急的就是稿子发不回来。”郑坚和黄慧珠今天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邵云环牺牲得非常惨烈…”痛苦的回忆再一次令他们潸然泪下。郑坚说,在当地陆军医院第一次见到邵云环的遗体时,他认不出这就是与自己邻居十叁年的善良女性。为给邵云环穿一套乾净体面的衣服,他们跑遍了贝尔格莱德,最终如愿以偿地买回了一套绿色西服。郑坚说,绿色是邵云环最喜欢的颜色。1990年她第一次到贝尔格莱德任记者时,就为自己准备了一套类似的衣服。由于邵云环的丈夫、使馆一秘曹荣飞在爆炸中眼睛严重受伤,医生担心流泪可能导致失明,所以他一直不知道妻子遇难的消息。当时他们唯一的儿子曹磊还被困在罗马尼亚。火化时没有亲人的陪伴,邵云环在异国他乡孤单地上路。 黄慧珠说:“我们推着她的棺木,慢慢地,慢慢地送入火化炉。这个场面令我终生难忘。”邵云环的骨灰也是由郑坚和黄慧珠轮流捧到贝尔格莱德机场的。在那里,曹磊终于见到了妈妈,母子却已生死相隔。接到骨灰盒的一刹那,十九岁的曹磊忍住不哭,因为他曾向看着自己长大的郑伯伯保证一定会坚强。他把额头紧紧贴在骨灰盒上,久久不愿挪开,这是他亲近母亲的唯一方式了。郑坚说,邵云环生前最牵挂的是儿子。战争开始前,曹磊在贝尔格莱德专修塞尔维亚语。自从北约轰炸贝城,曹磊就随其他一些外国学生疏散到了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邵云环身处险境,却时刻关注着儿子的安危,希望战火不要影响他的学业。

邵云环的介绍
提示:

邵云环的介绍

邵云环,女,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中共党员,是新华社优秀的驻外记者,在新华社参编部工作的20年多年中,主要从事有关南斯拉夫情况的选报翻译和调研工作。她工作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她长期研究南斯拉夫问题、巴尔干问题,早在90年代初就在南斯拉夫当过常驻记者。1999年3月,当南斯拉夫局势极其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的时候,邵云环同志主动请缨,再次勇敢地奔赴报道第一线。到达贝尔格莱德后,她不顾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深入现场采访,及时、准确地发回大量有价值的公开和参考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扬。1999年5月8日早晨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至少使用3枚导弹悍然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而不幸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