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22岁研究生毕业解读彪悍青春励志故事
22岁研究生毕业解读彪悍青春励志故事
提示:

22岁研究生毕业解读彪悍青春励志故事

  15岁上大学,22岁硕士毕业,26岁被聘为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副研究员,28岁被聘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31岁成为博导。如今33岁的他,一手组建了近40人的微机电科研团队,成为团队学术方向带头人——刘清惓的青春,被网友评价为“彪悍”的青春。

  走近刘清惓,我们发现“彪悍青春”里有这些密码:压力与汗水,兴趣与孤独,坚持与放弃。帅小伙刘清惓一直强调自己顶多是“中人之姿”:“说实话,我是被‘拔苗助长’的。”他回忆,“我记得有一天爸爸下班回家,拿了张报纸严肃地把我从童车上叫下来,跟我说中科大少年班的事,我似懂非懂。”幼儿园毕业时,6岁的刘清惓便在父亲帮助下自学完了小学前三年的数学课程,直接跳级读四年级。

  “压力是我的影子,甩也甩不掉”。

  “小学和初中都不轻松,无论是写字的速度,还是作业的准确率、熟练程度,要比同学付出更多才能赶上趟。”一直处于比别人小3岁的状态,刘清惓坦言“压着打”、“跟不上”。

  一路艰难跟跑,刘清惓直到初三才逐渐赶上自己的同学,随后,考上了当地的省重点清江中学,感觉一切“顺”了起来。进入高中后擅长物理等理科课程,刘清惓的优势便逐渐发挥出来,顺利成为淮安当年唯一考入东南大学强化班的学生。

  大学里,面对学霸如云的各路“神仙”学侣,他的压力卷土重来。为了学好英语口语,刘清惓开始练习英文Rap。洗衣服时,一边唱,一边跟随节奏搓洗衣服,路过的同学都把他当外星人。看美剧时,他听完一句就暂停,自己读一遍,同原声比较、寻找差别,然后纠正自己的发音,力争做到每一个发音都听不出与原声的差别。

  在取得一些科研成果以后,东大硕士毕业的刘清惓,2002年拿到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全额奖学金。

  刚到美国留学时,刘清惓又一次感到“压力山大”。美国同学超强的动手能力,让他羡慕不已,更有危机感。于是,他开始比学赶超。两三年后,他科研上的动手能力逐步追上美国同学,也掌握了汽车维修和特技驾驶的一些技巧,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爱车也改装了。

  “这么多年,压力就像是我的影子,一直跟随。‘拔苗助长’,的确有先发优势,但绝对是一种风险投资。”回忆自己成长的一路压力与挫折,刘清惓认为,是父母的“风险管理意识”、自己较强的抗压能力和乐观型性格,“帮助我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

  “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缺一不可”。

  有位哲人说过,“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要走的,必须走完必须走的路,才能走自己想要走的路。”刘清惓的成长经历,也不例外。

  加州大学毕业后,刘清惓面临选择:在美国大学从事研究工作,还是选择美国的大公司,或者进行科技创业?“当时硅谷的光环已经褪色,世界高科技创业热点从硅谷转移到了中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经过清晰考证,2008年金融风暴的前夕,一直从事气象传感器研发的刘清惓,毫不犹豫地接过南信大抛来的橄榄枝,踏上回国路。与气象行业的密切对接,专门设立的高级人才联络办公室,200多平方米的实验用场以及配备研究团队——南信大的“绿色通道”,让他如鱼得水。目前,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气象传感器芯片,一些性能达到乃至超过了国外高端产品。

  至今仍旧单身的他,在美国读书时有过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朋友,她的理想是成为美国一流的经济学家。“同她在职业、婚姻等人生规划上不太一致,最终就分手了。”他笑着,对美好回忆的这个结局表示遗憾。

  2008年,在中国气象局陪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廉水时,刘清惓就承诺:若不能完成气象传感器的研发任务,就不解决个人问题。如今,每天带领团队工作到深夜的他,就连寒暑假也很少给自己放假,他笑言:“真的没时间。”

  “兴趣,让我享受一直在实验室”。

  “在实验室,在实验室,在实验室!”在美国的6年,除去吃饭睡觉,七成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不分白天黑夜,不分严寒酷暑,整天待在实验室里,同一群仪器设备打交道,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万分枯燥和无味的,而他觉得“很有趣啊,投入到里面什么都忘了”。

  理想,没有兴趣的支撑,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爱迪生的故事》是刘清惓识字以后认真读的第一本书,也是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书之一,“从那时起,我就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科学家、发明家。”

  从小,刘清惓就对机械电子产生了浓厚兴趣。上初中时,别人的零花钱大多用来买零食,而他几乎都用来买了科技书刊。在高中时,凭借出色的机械电子设计,刘清惓就获得过“江苏省忆利达青少年发明奖”。

  也正是兴趣,支撑着他在微机电领域一路读到博士。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今年的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刘清惓寄语毕业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兴趣,用兴趣激发工作热情,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快乐充实。”

  “励志哥”的一席话,点燃了许多年轻学子的梦想火焰。

  7月26日,河海大学与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举行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揭牌仪式,河海大学副校长朱跃龙和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蒋兆宏出席仪式,并为基地揭牌。

  朱跃龙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河海大学与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标志着双方的合作向有计划、上规模、促发展、出效益的全方位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未来的合作中,河海大学将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和人才等优势为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持。

  蒋兆宏所长在讲话中指出,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南京水文自动化所有了更多选拔优秀人才的机会,希望研究生培养基地能够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双方单位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河海大学与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仪式。

  拨通王孝明的电话,电话的那头传来呼呼风声,“我正骑行在路上呢!”他说。

  这名男生6月接到云南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决定从山东滕州老家一个人骑行到昆明报到,路程超过3000公里。

  “很多人问我怎么想的啊?其实真没怎么想,就是觉得从一个城市骑行至另一个城市不是一件难事,只不过我是重复着连续着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路程远了点,天气热了点而已。但是真正说起来,千里走单骑是次极大的'考验,一路骑来也是不断克服困难的一路。如果在很多人眼里叫做疯狂,那我想借用那句话青春不疯狂,那青春有个毛线用。”

  在7月11日出师不利之后,7月12日,他重新整装出发,目前,正在前来春城的路上。

  出师不利,头两天就尝到了苦头

  “选择云南大学主要是因为春城嘛,气候好,而且云南的风景美。另外,云南在建设自由贸易区,学经济在云南也有发展机会。”今年4月,王孝明到云大面试,“在学校周边、翠湖周围转了转,挺好的。”

  6月22日,王孝明收到了云大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我就一直在想,怎么去呢?干脆骑行好了,一路上经过很多省份,增加阅历,也锻炼自己。”

  王孝明并非骑友,他说,“以前就是初中上学时骑自行车,现在很多年没骑了。”

  7月11日早上,王孝明出发了。第一天出师不利,“出发了,很是兴奋,甚至怀念家乡的亲朋,没想到没走多远,货架在路上断了一根支撑轴,无奈返滕。”

  “烈日当空的晌午,背着四五十斤的旅行背囊,骑着山地车,那是别有一番风味,晒得头晕不说,关键是负重太多,累啊。”

  7月12日,气温26~37度,带着精简之后的40公斤行李装备,王孝明骑着他的捷安特770—D再次向云南进发。这一天他骑行了145公里,晚上10点左右到达江苏徐州落脚。

  “这一天所有的困难都经历了。”王孝明说,“我从北往南骑逆风,要爬很多坡,前半段暴晒热得要死,后半段又下雨。”

  边骑边玩,没刻意安排骑行路线

  “遇到很多人,或者问路啊,要口水喝啊,他们会热情地帮助我。”尤其是在路上,经常碰见一些骑行“老鸟”,指点他这个“菜鸟”,比如告诉他最佳路线,带他去找宾馆了……让他感慨“天下骑友是一家”。

  这些年虽然骑行的人越来越多,不过这毕竟是个新鲜玩意儿。王孝明说,一路上还是有不少人对他感兴趣,“问我要去哪里啊、为什么要骑行去云南、累不累啊。”“前天晚上,我在湖南潭溪镇,引来好多人围观。”

  王孝明并没有给自己的骑行,安排一个具体的路线,“大体就往那个方向骑呗。”经过感兴趣的地方,他可能就绕过去看看,甚至在喜欢的地方小住一两天。

  “路上也会跟当地人聊天,他们说起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我感兴趣也会去尝试,反正就当长见识了。”

  歇脚上网,发帖分享交到新朋友

  一路上,他看别处的风景,别人也把他当作风景来看。不过,更多时候,他还是一个人在路上。“独行总伴随孤独和无聊,不免多了些旅途中的观察。比如:听到后面大车即将追上,一定要紧靠右侧骑行,有些无良司机才不在乎贴着你飞驰会溅起泥水、沙石等,当然也不会介意给你个惊吓的。路边有时会有鸟叫,如果是乡间,当然还会有阵阵清香的肥料味,大家都懂的……不过前两日,确实感觉是种久违的清香,也许是因为勾起了小时候老家里的回忆。”

  王孝明带了电脑,用手机连接上网,歇脚的时候就上网,回复下QQ空间好友的留言,发点新消息,更重要的是,更新百度云南大学贴吧中的《彩云之南,我来啦【千里走单骑(山东——云南)入学报到图文】》一贴。

  “平常很喜欢把生活里的东西,发上网和朋友分享?”

  “这个倒是没有啦,这次骑行发这些东西主要是为了记录一下。”

  目前这个帖子在云南大学贴吧的首页被热情的网友顶了又顶,甚至有陌生的网友给王孝明留下了电话,“云大大三,滕州人,关注你!有事可拨打*********联系我。”

  “朋友们的叮嘱都给我莫大的能量,谢谢!路很长,梦更远,哪抵心中热血千千万!”王孝明在帖子中这般感谢众多网友的打气支持。

  途中意外,帮4只小狗找到新家

  到目前为止,途中最大的意外,当属7月21日他在路上碰到的那4只小狗。“我骑着车经过,在路边看见4只小狗,刚刚下过雨很冷全部缩在一起,然后我一回头,看到路上还有一只被碾死的。”

  王孝明决定带上这4只小狗上路,他拿出随身携带的两只布袋,一只布袋两只狗,分别挂在车龙头的两边。他还按照毛色给4只小狗起了名字:小黑、小灰、小白、小雪。

  “我看它们饿得很,就把我的面包、干粮拿出来给它们吃。”

  王孝明带着4只狗一路走,一路寻找好心人,想为小狗找个家,直到天黑了他投宿时,4只小狗依然跟着他。

  不料自此之后4只小狗娇气发作,火腿肠和火腿死活就是不吃,“后来我买了4种面包,它们只吃比较松软的那种。”

  22日,王孝明在路上遇到了一对夫妻,对他这个“独行侠”揣着4只狗很感兴趣,“后来他们觉得小狗可爱,就问我卖不卖,我一下子就高兴了,说:‘我送你’。”……

  王孝明昨晚住在凤凰古城,他说:“我还没有打算放弃呢,你们在昆明等着我!”

励志哥22岁研究生毕业解读彪悍青春
提示:

励志哥22岁研究生毕业解读彪悍青春

15岁上大学,22岁硕士毕业,26岁被聘为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副研究员,28岁被聘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31岁成为博导。如今33岁的他,一手组建了近40人的微机电科研团队,成为团队学术方向带头人——刘清。 压力是我的影子,甩也甩不掉 小学和初中都不轻松,无论是写字的速度,还是作业的准确率、熟练程度,要比同学付出更多才能赶上趟。一直处于比别人小3岁的状态,刘清?程寡?ldquo;压着打、跟不上。 一路艰难跟跑,刘清进入高中后擅长物理等理科课程。 大学里,面对学霸如云的各路神仙学侣,他的压力卷土重来。为了学好英语口语,刘清?晨?剂废坝⑽?ap。洗衣服时,一边唱,一边跟随节奏搓洗衣服,路过的同学都把他当外星人。看美剧时,他听完一句就暂停,自己读一遍,同原声比较、寻找差别,然后纠正自己的发音,力争做到每一个发音都听不出与原声的差别。 在取得一些科研成果以后,东大硕士毕业的刘清02年拿到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全额奖学金。 刚到美国留学时,刘清压力山大。美国同学超强的动手能力,让他羡慕不已,更有危机感。于是,他开始比学赶超。两三年后,他科研上的动手能力逐步追上美国同学,也掌握了汽车维修和特技驾驶的一些技巧,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爱车也改装了。 这么多年,压力就像是我的影子,一直跟随。‘拔苗助长’,的确有先发优势,但绝对是一种风险投资。回忆自己成长的一路压力与挫折,刘清风险管理意识、自己较强的抗压能力和乐观型性格,帮助我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 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缺一不可 有位哲人说过,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要走的,必须走完必须走的路,才能走自己想要走的路。 加州大学毕业后,当时硅谷的光环已经褪色,世界高科技创业热点从硅谷转移到了中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经过清晰考证,2008年金融风暴的前夕,一直从事气象传感器研发的刘清00多平方米的实验用场以及配备研究团队——南信大的.绿色通道,让他如鱼得水。目前,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气象传感器芯片,一些性能达到乃至超过了国外高端产品。 至今仍旧单身的他,在美国读书时有过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朋友,她的理想是成为美国一流的经济学家。同她在职业、婚姻等人生规划上不太一致,最终就分手了。他笑着,对美好回忆的这个结局表示遗憾。 2008年,在中国气象局陪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廉水时,刘清真的没时间。 兴趣,让我享受一直在实验室 在实验室,在实验室,在实验室!在美国的6年,除去吃饭睡觉,七成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不分白天黑夜,不分严寒酷暑,整天待在实验室里,同一群仪器设备打交道,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万分枯燥和无味的,而他觉得很有趣啊,投入到里面什么都忘了。 理想,没有兴趣的支撑,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爱迪生的故事》是刘清,从那时起,我就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科学家、发明家。 从小,刘清获得江苏省忆利达青少年发明奖。 也正是兴趣,支撑着他在微机电领域一路读到博士。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今年的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刘清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兴趣,用兴趣激发工作热情,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快乐充实。 励志哥的一席话,点燃了许多年轻学子的梦想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