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贺卡起源于我国哪个朝代
贺卡是人们在遇到喜庆的日期或事件的时候互相表示问候的一种卡片,人们通常赠送贺卡的日子包括生日、圣诞、元旦、春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等日子。贺卡上一般有一些祝福的话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贺卡则是表现礼节的重要载体,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贺卡起点颇高,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之“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记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了。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即拜见时仆人所持匣盒,呈长方形,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
贺卡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交的需要。由于贺卡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 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2,贺卡格式怎样写?
1、写贺卡的第一步是写称呼,称呼要第一行顶格写,称呼是指你对收贺卡人的称呼。写贺卡要用黑色或蓝色的钢笔或水笔亲自书写,字迹要漂亮、工整,不能涂涂改改,一幅精美的贺卡就是一个工艺品,贺卡代表着真诚的祝福。 2、可以直接写对方的名字,也可以加上表示关系的修饰语如:亲爱的妈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爷爷等。 3、写完称呼之后就要写祝福语了。祝福语写在第二行,前面空两格。祝福语要写的应景,比如送生日贺卡,就要写上对对方的生日祝福,语言要优美,感情要真挚、感人。 4、祝福之后写落款,落款写送贺卡人的名字,落款写在最后一或者二行偏右的位置,然后在名字下方写上日期。 5、最后可以装饰一下贺卡。如果是关系比较好的朋友之间的贺卡,除了祝福语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画朵小花,或是心之类的图形来做装饰,使贺卡看起来更加漂亮与温馨。
3,贺卡的作用是什么?
贺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温馨的祝福语言,浓郁的民俗色彩,传统的东方韵味,古典与现代交融的魅力,既方便又实用,是促进和谐的重要手段。贺卡在传递“含蓄”的表白和祝福的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体贴。凡是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内涵,贺卡文化的发展有时代相传的核心内容——促进和谐与表达祝福。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它的核心内容不能丢,这是贺卡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贺卡的国家,贺卡在人们的沟通与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宋朝时,逢年过节家家都有相互拜访的习惯,如果亲朋太多,四处登门问候,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人们分身乏术,就派人拿一种二寸宽、三寸长的梅花笺纸,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前往代为拜年,称为“飞帖”。 当时,各家门前贴一个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用于盛放“飞帖”。这里所言的“飞帖”,后来便演变成现今的贺卡。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贺卡在我国得以很好的延续下来。每逢新年,全国有几亿人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邮寄贺卡,可见贺卡文化发源之早,流传之远,影响之大。贺卡无声,但能够沁人心脾,是因为那是情与爱的交响,把亲情、友情、爱情传递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