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如何理解盈虚?
【原文】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剥”也者,“复”之几也,君子以为可喜也。“央”也者,“娠”之渐也,君子以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译文】我曾经思考《周易》中所讲的道理,考察探究盈虚损益的原因,这才知道人不可能没有缺陷。太阳到了当空就会逐渐向西落下,月亮到了圆满就会开始亏缺,天空有空旷无依之处,大地没有东南尽头,所以世界上没有总是十全十美的事物。《周易》中的“剥”卦,是讲阴盛阳衰,小人得势而君子困顿,可这正蕴育着相对应的“复”卦,即阳刚重返、生气蓬勃,所以君子认为得到“剥”卦是可喜的。《周易》中的“”卦,是讲君子强大,小人逃窜,可是这也暗藏着“骺”卦即阴气侵入,小人卷土重来,所以君子认为得“”卦,也潜伏着危险,不能掉以轻心。本来是吉祥的,由于吝啬可以走向不祥。本来是不祥,由于改悔而又向吉祥发展。君子只有知道有灾祸,知道世上有许许多多不祥的灾祸,才可以忍受缺陷而不去追求十全十美的东西。小人则不懂得这个道理,时时要追求完美;完美已经得到了,但是吝惜和不吉也就跟着来了。如果众人都有不足,而一人常十全十美,如果是因为老天爷的缘故,世事难道会如此不公平吗?【原文】天下事焉能尽如人意?古来成大事者,半是天缘凑泊,半是勉强迁就。金陵之克,亦本朝之大勋,千古之大名,全凭天意主张,岂尽关乎人力?天于大名,吝之惜之,千靡百折,艰难拂乱而后予之。老氏所谓“不敢为天下先”者,即不敢居第一等大名之意。弟前岁初进金陵,余屡信多危悚敬戒之辞,亦深知大名之不可强求。今少荃二年以来屡立奇功,肃清全苏,吾兄弟名望虽减,尚不致身败名裂,便是家门之福。劳师虽久而朝廷无贬辞,大局无他变,即是吾兄弟之幸。只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所以养身却病在此,所以持盈保泰亦在此。 【译文】天下事怎能尽如人意?自古以来成就大业的人,一半是天缘相凑,另一半则是努力强求的缘故。攻克金陵,也是本朝的大功勋,千古的大功名,这全都是凭借上天意旨作主,怎么会完全由人力决定呢?上天对于大功名,吝惜得很,经千百次折磨、艰难动乱之后才能给予。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就是说不敢居天下第一等大功名的意思。弟弟你前年刚刚进驻围攻金陵的时候,我多次写信给你并且大多是劝你小心儆戒的言辞,因为我也深知大功名是不能勉力强求的。少荃(李鸿章)自从同治二年(1863)以来屡建奇功,肃清江苏全境,我辈兄弟的名誉声望虽然降低,但还不致身败名裂,这就已经是家门的福分了。你的军队已经疲惫困顿很长时间了,而朝廷还没有贬斥你的说法,全局没有发生其他意外的变故,这就是我们兄弟值得庆幸的事了。我们只应该敬畏上天,相信天命,断断不能埋怨上天,归罪别人。我们保养身体、祛除疾病的方法就是靠这个,我们用来维持我家盈满之象,保持通畅、安泰的也是靠这个。 【原文】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而已。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婢,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亦无怕者,自然悠久矣。余斟酌再三,非开缺不能回籍。平日则嫌其骤,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译文】让大家严格遵守的只有两句话,那就是“有福分不要尽情享受,有权势也不能用得精光。”有福而不过分享用,就是要以勤俭为主,少用仆人奴婢,少花银钱,自然就是珍惜福分了;有权势而不过多实施,少管闲事,少评判是非,没有人感谢你也没有人惧怕你,你就自然可以长久了。我还在反复考虑,不辞职就不能回老家。平日里总嫌这样做太仓促,但是成就功业以后引退,则是要越快越好。 【点评】古人深晓阴阳相生,祸福相长的道理。所谓“否极泰来”,是说事物坏到一定程度就要向好的方面转化;月满则食,水满则溢,人满则败,大自然及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律。文武之道,有张有弛。人生之路,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只进不退,定生祸端,只退不进,无所作为。 曾国藩深得“阴阳盛衰”之道,强调在得意之时,需“势不使尽”、“弓不拉满”。自从咸丰十年(1860)六月实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之后,曾国藩位渐高,名渐重,但他却多次上奏请求减少一些自己的职权,或请求朝廷另派大臣来江南会办。在他弟弟曾国荃孜孜以求功名利禄的时候,曾国藩谆谆教导他,凡事切不可太过。他对弟弟说:“吾兄弟当于极盛之时,预作衰时设想,当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为衰时百事拂逆地步。”曾国藩一生同受儒家入世和老庄出世思想的影响。他一方面执着追求功名富贵,一方面又善于从“名利两淡”的“淡”字上下工夫,讲求谦让退却之术,所以能做到持盈保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盈虚”之道呢?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怎么理解这句话?
意思: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前赤壁赋》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话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扩展资料: 艺术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 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 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统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赤壁赋(苏轼作品)
3,盈虚者如彼的是什么意思
出自 苏轼《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一句则引自《论语》)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是指古往今来虽不断有人逝去,但薪火相传, 人类并不会因此绝迹,正如长江之水, 几千年来川流不息, 不曾有一日停顿, 遑论消失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是说人一生高高低低、时来运去一如月亮的盈亏一样,虽然时而圆、时而缺,但归根究底始终是周而后始, 并没有真正的消长。
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到生命受时空的规范而心中郁闷, 於是以水、月为喻, 说明「变与不变」之理, 以此自解:
从「变」的角度看: 天地流转不定, 万物不停在转变, 事物根本没有一刻是相同的, 现在是这样子, 一会儿后已是另一样子, 正如长江之水不停东流、月亮盈亏不停互转.... 所以根本不必感伤时光流逝或慨叹事物变迁, 因为亿万年来本就如此。
从「不变」的角度看: 长江之水滚滚而去, 但却川流不息, 未曾有枯乾的一日.... 月亮虽有圆缺, 但一样圆而缺、缺而圆,不会停下。 人也一样, 旧人去, 新人来, 新陈代谢后浪推前浪.... 而且人的得失也一样, 虽然没有永远的富贵, 但也没有永远的困苦, 所以不必患得患失, 任自然而行便可。
4,”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是什么意思?
出自 苏轼《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一句则引自《论语》)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是指古往今来虽不断有人逝去,但薪火相传, 人类并不会因此绝迹,正如长江之水, 几千年来川流不息, 不曾有一日停顿, 遑论消失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是说人一生高高低低、时来运去一如月亮的盈亏一样,虽然时而圆、时而缺,但归根究底始终是周而后始, 并没有真正的消长。
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到生命受时空的规范而心中郁闷, 於是以水、月为喻, 说明「变与不变」之理, 以此自解:
从「变」的角度看: 天地流转不定, 万物不停在转变, 事物根本没有一刻是相同的, 现在是这样子, 一会儿后已是另一样子, 正如长江之水不停东流、月亮盈亏不停互转.... 所以根本不必感伤时光流逝或慨叹事物变迁, 因为亿万年来本就如此。
从「不变」的角度看: 长江之水滚滚而去, 但却川流不息, 未曾有枯乾的一日.... 月亮虽有圆缺, 但一样圆而缺、缺而圆,不会停下。 人也一样, 旧人去, 新人来, 新陈代谢后浪推前浪.... 而且人的得失也一样, 虽然没有永远的富贵, 但也没有永远的困苦, 所以不必患得患失, 任自然而行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