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目录

1,禅悦咖啡怎么样

禅悦咖啡怎么样

其实咖啡没什么特色,门面也不起眼。就是玉佛寺的三产~玉佛寺正副主持都超有钱,很多也来自第三产业~这家算一个。主要因为上海的寺庙除了龙华寺,就算玉佛寺了,而且龙华寺属于净土宗,玉佛寺属于禅宗,味道也不太一样,来的外国人很多,所以开家咖啡馆也不错啦~像北京的旅游点门口很多看上很破的小店都有咖啡口味不论,上海这点的确有点不够。玉佛寺走在前面了。

2,禅修是如何练?

禅的修行方法,原则上不出乎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等五要素,而以后三者更重要,目的是为调理身心,关键则在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和统一。

1.暖身运动

  一般所讲调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还有行走、站立和躺卧等方法,就是所谓的坐禅、行禅、立禅、卧禅

  在坐前和坐后也需要有运动及按摩做辅助。我们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须动与静并重兼顾。运动及按摩是为使血液循环通畅、气脉运行活泼、肌肉和神经松弛,才能使身体舒适,即所谓气和而后心平。

  若身体缺少运动,生理机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病痛,运动使生理机能,由紧张而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禅者的运动,讲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禅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们对调身的方法,是要运动与打坐并重的。

  我们所教的运动,只需两公尺见方或一个人身的长度,乃至仅容身体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块空间,也就够了;且不论男女老少,健壮衰弱,都可以安全的练习。

  早上起床后,未活动前勿打坐,应先做一套简易的暖身运动,让筋骨松软后再打坐。

2.头部运动

  每次坐禅之前,不论有否做上述之暖身运动,均需作下述的头部运动。

  坐下蒲团后,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做头部运动的四个步骤:①头向下低,再往后仰;②头向右倾,再往左倾;③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④头顺时针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转,再逆时针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转。每个步骤身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做三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呼吸自然。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动力;使头脑清新,渐渐宁静。

  做完头部运动,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脐下约三指)处,双手两拇指相触,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气,接着慢慢吐气并向下弯腰,双掌压小腹帮助把气吐出,直至气完全吐完,连续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体内的浊气排出,换取新鲜带氧的空气,使血液循环顺畅。

3.七支坐法

  做好预备动作,便可开始坐禅了。正统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谓七支坐法是:

(1)双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   ②不动金刚坐──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这两种坐法,对于年长及初学的人,很难做到。

  初学的人如无法双盘,可改为单盘的半跏坐,只要将一只脚置于另一边的大腿上即可。左脚在右小腿下或右脚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对于无法双盘及单盘的人,开始时还可以采用更简易的坐法。

  以上各种坐法,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它仍采用七支坐法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经久稳固的坐姿,仍系最难的跏趺坐。因此,初学的人即使无法双盘,至少要多练习习惯于单盘。

(2)背脊竖直──腿盘好之后,挺起腰干,勿挺胸部,头顶天垂直,下颚内收,颔压喉结。

(3)手结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轻轻相接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部腿上。

(4)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

(5)舌尖微舐上颚──舌尖舐在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6)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的地上的一点,不是要看什幺,只因睁大了眼睛,心易散乱;闭起了眼睛,则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疲劳,不妨闭上一会儿。

  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稳,而心情与呼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国的天台宗等,谈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调适问题。

  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着依存的关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渐渐的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禅修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现在请大家起立一起练习打坐前的运动。做好运动之后,坐下来做头部运动和深呼吸。

3,佛学问题

四谛说苦,生老病死,说的不单是前世或者今生或者来世,而是说贯穿这一切生命表现的必然标志,苦即是今生的,也是来世的,也是过去的,更是从前世到未来世的无限轮回的表现内容。再者,也并不是因为有生、老、病、死这些现象就叫做认识“苦”,佛教的苦,不是人活着痛苦的意思,是有所思考而心内苦恼的意思。苦,不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而是指人在经受这些境遇时,心的变化,也即是说,苦,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恼,而不是苦难。
集,是指苦之根源,依佛法而解释就是要懂得苦的缘起,这就是你前面说的十二支,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十二支的缘起中,并不是刻板的去区分哪几个缘是前世的事,哪几个缘是在今生,或者又是哪几支来对待来世,真实的意思是这十二支缘起中,实际是指一种流转的过程,从无明至老病死,所有之间的过程都是相互关联同时存在的,完整十一种状况的流转,在一天当中可能就有几十、几百次流转,并非说来生是今生的爱取有造成,而是今生的无明的整个过程在影响来世,反之也一样,过去世的无明缘起今生。十一种状况中间没有任何分割,因此没有必要将前两种状况归为过去世,接着的八种状况归为现在世,其余的归为未来世,而把缘起的一次流转解说为贯通三世轮回。真实的缘起并不是这样的。它不需要等待三世来完成一次缘起的流转,只要一刹那,一次完整的缘起就可进行,或两、三个刹那便可进行。
至于灭,理解缘起的过程后就可以明白,并不单独灭其中的某几个部分,而是应该彻底解脱整个轮回流转的过程。苦的根源是无明,是不理智的思维,而这种无明思维是各种心的妄想和执著,而各种妄想和执著实际是欲望的不能满足,因此,是欲望的过度造成我们的苦恼。佛法的目的,是通过欲望的止息来达到心的安定。这个止息不是心思的停止,不是心思的断绝,而是达到平衡后不做妄想,止是妄念的止,息是妄念的息。见惑思惑,指的是对爱和取的错误执着,所以本身没有什么矛盾。
而后就是道,也就是八正道。其中以正见为根本,正见一旦现前,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都会同时自动产生;只要正见稳固,八正道的其他要素——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也就可以顺利增长。

爱取有,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因为眼、耳、鼻、舌、身、心对外界物质世界感受到的色、声、香、味、触、想等等感觉的追求。因为贪爱五蕴的具结而生起种种执著。但佛法的意义是让我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不是什么都不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佛的教导不是让我们脱离生活或者厌弃现世,而是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智慧来分析、理解、判断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寻找中道的解决方式。做好我们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维去发现和分析乃至解决,则是我们自己的觉醒、觉察而后最终觉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烦恼,但不是让我们脱离社会。只有正确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为,就不会有烦恼产生。佛法的不执著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执著,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智慧。

佛法不离世间,佛法即生活,生活即佛法。社会、家庭、工作都是自己为人处世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是要保证家庭成员衣食无忧,身体健康,生活圆满,处事得法,其次再做社会工作服务他人。见长阿含经的〈善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