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寒食夜恻恻轻寒翦翦风古诗翻译及赏析
《寒食夜(一作深夜,一作夜深)》是唐代朝诗人韩偓创作的诗词作品。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寒食夜恻恻轻寒翦翦风古诗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深 . 寒食夜》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前言】 《寒食夜》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表面上只写景物,但景中见意,篇内有人,字里行间浮现着流连怅惘,抒写了诗人怀旧之情。 【注释】 恻: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小梅飘雪杏花红”句:仲春之际,梅花已谢,纷纷飘落,而桃杏花却刚刚盛开。一作“杏花飘雪小桃红”。 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翻译】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鉴赏】 诗的题目是《寒食夜》,这第三句中的“夜深”明点夜,“秋千”则暗点寒食。《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趫。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太平御览》、《事物纪原》、《荆楚岁时记》等书也有相似的引载。又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742-756)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这句诗就以秋千这一应景之物点出寒食这个节日。 当然,诗人之写到秋千,决不仅仅是为了点题,主要因为在周围景物中对他最有吸引力而且最能寓托他的`情意的正是秋千。但此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如句中所说,只有秋千索空悬在那里罢了。而诗人对空悬在那里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这不禁令人联想到吴文英《风入松》词中“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两句。诗人在深夜、烟雨中还把视线投向秋千索,也正因为它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 韩偓《香奁集》共收一百首诗,其中写到寒食、秋千的诗竟多达十首。如《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又如《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再如《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曾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它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从以上这几首诗,依稀可见诗人与一位佳人在寒食佳节、秋千架边结下的一段恋情。联系这些诗,再回过来看这首《寒食夜》的第三句,可以断定它确是一个见景思人、托物记事的句子,尽管写得尽曲折含蓄之能事,而个中消息是仍然可以参破的。 如果从整首诗来看,这第三句又是与上、下各句互相依托、融合为一的。全诗四句,组成为一个整体,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是为第三句布景设色的。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直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而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情意隐约,余味无穷。没有这样一个结句,当然也托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应当说,这首诗既以第三句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2,寒食夜白居易,苏轼,诗意
白居易的寒食夜,表达了其在寒食夜的心情与忧思。
苏轼的寒食夜:寒食就是民间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时节,寒食节期间因为祭奠先人,不懂灶火,所吃的食物都是冷的,所以称为寒食。 漏声透入碧纱窗,人精秋千影半斜。更漏之声透过糊着碧纱的窗子传进耳朵,寒食为农历月初,月照秋千影半斜,说明已经夜深了。更漏滴水声本来极为轻微,而隔窗犹能听闻,极写夜静。 沉麝不烧金鸭冷,淡云笼月照梨花。金鸭是指鸭子形状的香炉,不再焚烧沉香和麝香的金鸭香炉已然冷了,窗外微云笼罩这月亮,洒下的朦胧月光照在雪白的梨花上,让人感觉此情此景更加静谧宁和
3,哪个才是韩偓《寒食夜》的正版?
这是个好问题,帮你找了好久也找不出个所以,虽然无确凿依据证明哪首对哪首错,但鄙人觉得第二首或许会更好,因为寒食节是在农历四月初四,此时已是不再下雪,而“飘雪”是为了映衬“杏花”或“梅花”,但是“杏花”果期是6-7月,花期是3-4月,所以不会有飘落的迹象,更不会是像雪花一样,而梅花是在春冬开花,到了寒食节就差不多飘落了,刚好此时杏花正值花期,这才有“小梅飘雪杏花红”。当然,很多诗词歌赋流传至今已是被后人改得面目全非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4,韩握的古诗《寒食夜》带拼音
寒食夜 作者: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 cè cè qīng hán jiǎn jiǎn fēng 小梅飘雪杏花红。 xiǎo méi piāo xuě xìng huā hóng 。 夜深斜搭秋千索, yè shēn xié dā qiū qiān suǒ , 楼阁朦胧烟雨中。 lóu gé méng lóng yān yǔ zhōng 。 白话译文: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文学赏析: “恻恻轻寒翦翦风。”首句从寒食节的气候写起。“恻恻”,是形容轻寒的气候呈现凄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这句正点寒食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借轻寒的微风,渲染一种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气氛。 “小梅飘雪杏花红。”次句仍点时令,但转从花的开落角度写。梅花已经开过,正飘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却开得正鲜艳。这句色彩的对比鲜明,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与上句的色调恰成对照。如果说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怀人而产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则与记忆中的温馨亲切的往事不无关系。
5,《寒食夜》苏轼的含义
寒食就是民间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时节,寒食节期间因为祭奠先人,不懂灶火,所吃的食物都是冷的,所以称为寒食。 漏声透入碧纱窗,人精秋千影半斜。更漏之声透过糊着碧纱的窗子传进耳朵,寒食为农历月初,月照秋千影半斜,说明已经夜深了。更漏滴水声本来极为轻微,而隔窗犹能听闻,极写夜静。 沉麝不烧金鸭冷,淡云笼月照梨花。金鸭是指鸭子形状的香炉,不再焚烧沉香和麝香的金鸭香炉已然冷了,窗外微云笼罩这月亮,洒下的朦胧月光照在雪白的梨花上,让人感觉此情此景更加静谧宁和
6,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
1、《长安寒食》 唐代:邵谒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赏析: 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 最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想。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2、《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