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五计划的内容是什么?
一二五计划即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1.“十一五”发展成绩奠定城市“十二五”发展基础
1.1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1.2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1.3 保障和改善民生
2.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标示城市“十二五”发展高度
2.1 科学总结建国60年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经验
2.2 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2.3 城市体系显著完善
2.4 城市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2.5 城市管理体制显著优化
2.6 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3.“十二五”及更长时间内我国城市发展呈现新趋势
3.1 区域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
3.2 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
3.3 集群化与网络化
3.4 构建新型社区与市民社会
3.5 文化特色与品牌塑造
3.6 城市群与区域协同
4.中国城市“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特征
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点
4.2 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攻坚”的新阶段
4.3 城市化进程进入“内涵发展”的战略期
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趋势及任务分析报告
1.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1.1 从三个角度理解城市内涵式发展
1.2 准确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实践结果
1.3 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是城市“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2.城市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1 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最优方式
2.2 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2.3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抓手
3.1 城乡一体化制度极大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2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3.3 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意义进一步凸现
4.1 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推进深层次改革的重要举措
4.2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迈向“深水区”
4.3 滨海新区: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
4.4 深圳: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新经验
4.5 重庆:为推进城乡统筹提供新动力
4.6 成都:“全域成都”构建城乡体系新框架
5.城市群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5.1 城市群是推进区域协作联合的重要发展模式
5.2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
5.3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区域一体化
中国城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矛盾和问题研究报告
1.国际经济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深刻调整
1.1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2 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1.3 拉动内需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1.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2.各类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
2.1 当前面临的不和谐问题更为广泛和深刻
2.2 当前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元
2.3 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更高
2.4 统筹兼顾成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3.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任务艰巨
3.1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管理面临新课题
3.2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成为“十二五”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4.社会阶层结构深刻变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课题
4.1 阶层结构变化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深刻体现
4.2 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4.3 “十二五”时期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两个切入点
5.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5.1 竞争与合作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5.2 我国城市竞争日趋激烈
5.3 制度创新是“十二五”时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6.城市面临各类风险增多,城市治理任务更趋繁重
6.1 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6.2 我国城市治理模式亟待转型
6.3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市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
一二五计划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很长呢,这儿发不下,你只能照上面这个地址去下载了,很快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2192926.htm
一五时期指的是什么时候
一五时期指的是1953-1957年。一五时期一般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扩展资料 新中国建立后,面临极其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建设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成了中国人最紧迫的任务,事关新生政权的生死存亡。为了使中国工业体系尽快成型,仅仅靠国民政府残留的一些企业显然是不够的。 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 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 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 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早在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访苏时,就提到了邀请苏联技术专家来华的相关事宜,并带回了200余名苏联专家。然而对于全面铺开的新中国经济建设,编制“一五计划”这样的鸿篇巨制,这些专家显然不够。 1952年,“一五计划”的编制进入了第二个年头。8月,周恩来总理专程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谈,要求增派专家800名,数量之多让斯大林也感到为难。 此外,中方还希望苏联提供各种工业标准和技术资料,用于“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于是,1950~1953年间,苏联专家带来了大量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总重量达600吨。 在与斯大林的会晤中,周恩来还专门就“一五计划”的编制请教了这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指出,“一五计划”草案中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20%太高了,应降到15%或14%。他还说,计划不能订得太满,要留有后备力量,以应付意外困难。斯大林的这些意见得到了采纳。 尽管各方为了尽快拟定“一五计划”倾注了大量心血,但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上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一五计划”虽几经修改。 在1953年仍未最终定稿,但中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却不能再等待,于是中国政府果断地决定按预定时间表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计划”进入边实施边编制的状态。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大地上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中国的五年计划虽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它在中国崛起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个五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