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目录

1,什么是粤剧?

什么是粤剧?

粤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中叶。明中叶弋阳腔、昆腔等外来剧种传入广东。到了清朝,徽调、汉调以及梆子等戏又相继流入,使得广东各种声腔聚集。这些声腔互相影响、渗透,又吸取了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了新兴的本地剧种。辛亥革命时期,又对其语言、演唱方式、剧本等进行了改良。以后粤剧又从话剧、西方电影、音乐、时代歌曲中吸取经验,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省港大班”和“落乡班”(也作“过山班”),前者进入大城市剧场演出,创作部门齐全,声势浩大;后者流行于乡镇,保持古朴风貌。新中国成立后,这两大派别互相交流、借鉴,逐步形成了目前的粤剧。 粤剧的主要声腔为梆子和二黄,在其发展中,二黄的比重逐步增大。粤剧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乐器,如电吉他、爵士鼓、小提琴、萨克斯、弱音小号等。 粤剧的剧目传统与现代并存,并将不少话剧、优秀电影作品改编成新戏。著名演员有马师曾、红线女等。剧目有《胡不归》、《白金龙》、《搜书院》、《关汉卿》、《平贵别窑》、《水勇英烈传》、《李香君》及《牡丹亭》等。 随着广东籍同胞在世界各地定居,粤剧也被带往国外,新加坡、东南亚、美洲等地的粤剧极受欢迎,有着不少专业和业余的团社,演出层出不穷。

2,粤剧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特点?

战后之初,香港粤剧虽秉承1930年代粤剧善变的传统,但其后却向传统戏曲表演的方向发展。在剧目形式上,时装粤剧越来越少,剧本创作趋向文学化,但重视田文修饰,曲词句式趋向七字齐言,选材则多从古典戏曲中撷取。表演上,向京剧靠拢,重视身段表演。戏服也因制作师传渐少,以及审美标准的改变,渐渐脱离传统南派珠片及兔毛出锋的样式,和京剧戏服看齐。

1950年代,仙凤鸣剧团的出现,令到香港粤剧产生根本的变化。白雪仙虽然出自薛觉先的门下,但她却秉承薛马两家之长。在戏剧文学上,她一如马师曾,著意提升表达的内容;表演上,她继承乃师向京剧学习,讲究北派身段。但她在粤剧音乐上,却没有从粤曲板式出发,反以选取古谱大调或创新曲为主。

和白雪仙共同作山页献旳人,主要是编剧唐涤生。没有康涤生的创作,白雪仙茌以确立她的艺术地位,但没有任剑辉和白雪仙的表演,唐涤生也难以名垂后世。

不过,任白和唐涤生也开创了新的粤剧表演风尚。其一是把表演角色局限在生旦二人,其他角色均成为隌衬。虽然这使戏剧表演更集中,但也因成为风尚,加快了生旦以外行当角色的衰亡;其二是把展现情节为主的传统粤剧,变成展现人物情感冲突为主旳言情粤剧;其三虽然是加强了粤剧的文学性,但同样如元杂剧一样,减低了粤剧舞台表演的要求,令到生旦对唱成了粤剧的粤剧的潮流。

因为唐派粤剧的兴起,业余爱好者更容易掌握表演,令到大量业余爱好者投身粤剧表演或粤曲演唱,使粤剧逐渐形成专业和业余界线模糊的情况。

唐涤生过世后,剧坛主要的几位名令也相继退休。在麦炳荣、凤凰女领导的大龙凤剧团的带动下,粤剧一度回归锣鼓粤剧。但占主导,最终仍是传统表演和剧本创新的两线为主。

1970年代,薛觉先关门弟子林家声的崛起,正代表了向戏曲传统靠拢,以舞台表演为主的艺术门派。而由任剑辉、白雪仙训练的雏凤鸣剧团,仍以表演唐派名剧为主,代表剧本创新的艺术门派;不过,创新的剧本经过三十多年的表演,再也不算创新,鶵凤鸣剧团虽然以偶像形式风麾万千影迷,但其艺术建树却远不如林家声。1990年代,林家声的退休和雏凤鸣的解散,粤剧又开始向一个新的年代。

于广东人,特别是广州人来说,无论是出国定居还是短暂的公务和旅行,都没有很明显的身在异乡为异客的那种感觉,因为吃的是粤菜,听的、讲的仍是粤语。而且,在国外,当地华人还常满怀骄傲地告诉你:全世界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广东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菜(广州美食),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曲和粤剧的知音。由此可见,粤剧在广东和广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粤剧有一个“南国红豆”的美称。1956年5月,广东粤剧团赴北京参加会演,周总理接见主要演员,并在座谈会上称粤剧是南国红豆。周总理以南国红豆来比喻粤剧,可谓别出心裁而又贴切、形象,说明了粤剧是南方的产物,象红豆那样晶莹可爱,令人怀念。
在全国400多个地方剧种中,在祖国繁花似锦的戏曲百花园中,粤剧这颗南国红豆无疑是别具一格、源远流长,并且根深叶茂的。它不仅长遍了珠江两岸,而且还移植到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一带。
在广东省内,粤语地区人口近4千万,再加上广西大部分地区以及港澳等地,其影响是相当可观的。说是华南流传最广、观众最多的地方剧种,以它来代表广东省称之为粤剧,是实至名归的。粤剧在3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一些特色。一是它的可塑性大,善于吸取许多新的、外来的、民间的东西,从粤剧的发展史看,它吸收了民歌、流行曲、兄弟剧种、文明戏以至电影上的一些表演方法,可谓兼收并蓄。
二是它的音乐性丰富、曲牌多,新曲多,新曲入剧层出不穷,而广东音乐是举世闻名的,有的观众尽管不欣赏粤剧内容,但对广东音乐、戏剧音乐仍然倾倒不已。
三是粤剧剧目多,新戏多,剧目多达3千多个,在全国400多个剧种中,是剧目较多的剧种之一。题材广阔,这对扩大观众的视野、开拓演员的戏路和表现力都是有帮助的,也是其他地方戏曲所罕见的。
四是粤剧的伴奏乐队发展很快,从初期的五、六人(五件头)发展到10多20人,并采用中西乐器结合的手法,较多地使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萨克斯等,在国内诸地方剧种中,也是独树一格的。五是粤剧词曲比较通俗,许多生动、活泼的方言口语入戏,特别在“说白”当中运用得很传神。

粤剧的历史
粤剧
粤剧,又称 " 广府大戏 " ,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
种,有三百多年历史,在广东,广西 ,香港,澳门非常
流行,美洲,欧洲,澳洲 ,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区也常
有演出.
粤剧的形成情况十分复杂,明代的弋阳腔 ,昆腔,
清初以来的西秦戏 ,汉剧, 甚至江苏,河南,安徽
,湖南, 河北,广西等地的戏曲艺术,都对粤剧有
不同程度的影响.
红船的消失
以前,戏班经常在河网纵横的珠江三角洲一带演出,往来
只能依赖船只,因此,艺人大部分时间会在戏船食住.由
於戏船船身全部髹上红色,故称「红船」,又用龙头凤尾
装饰,十分壮观.民国期间,盗匪横行,「红船」子弟要
设法保护自己.
后来,在广州和其它城镇,戏院渐渐增多,戏班便减少
落乡演出的次数;同时,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日
益发达,「红船」的作用消失,逐渐被淘汰了.
抗曰时期的粤剧 1
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中国对日
本进行八年抗战,不少戏班上演爱
国剧,例如:薛觉先演 「貂蝉」,
马师曾演出「还我汉江山」,
「汉奸的结果」等剧目,他们还合
作拍过一部筹募救国公债的电影
「最后关头」.关德兴变卖戏服衣
箱,筹款募捐,组织「粤剧救亡服
务团」.其他粤剧演员则踊跃购买
爱国公债,义演赈济难民.
一九三八年广州失陷,粤剧工作者纷纷移居
香港,第一流人材集中在本港,粤剧便旺盛
起来.香港沦陷,他们转往澳门避难,使当
地粤剧演出顿然兴旺起来.及至澳门也无法
容身,便转入广西各地演出,过著颠沛流离
的生活.
抗日时期的粤剧 2
四九年后国内粤剧的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步
骤地对粤剧进行「改戏,改人
, 改制」 .改戏方面,提出
「好看有益」的要求,鼓励剧
团上演内容健康的剧目,整顿
旧剧目,创作或改编反映时代
的历史剧及现代戏.
柳 毅 传 书 剧 照
四九年后国内粤剧的发展 2
在舞台艺术方面,建立导演制,净化舞台形象,注意整体
配合.一九五八年,把广州各省属,市属剧团合并,成立
「广东粤剧院」 .六十年代初,成立「广东粤剧学校」,
培养接班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与其它剧种一样
受到摧残,剧院停业,剧团解散,成员不是下放劳动,便
是被迫转业.八十年代,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粤剧艺
术再次发展起来.
四九年后香港粤剧的发展 1
香港光复之后,粤剧艺人纷纷组班演出.五十年代,新马师曾,何非凡,陈锦棠,任剑辉,芳艳芬,红线女,秦小梨,白雪仙等演员,成为粤剧界的支柱.
芳艳芬
白雪仙,任剑辉
四九年后香港粤剧的发展 2
八十年代中期,粤剧从低潮
恢复过来,戏班演出活跃;
同时,有不少业馀爱好者学
演大戏,学唱粤曲,作为生
活嗜好.现时,香港粤剧特
色是保留传统表演和艺术的
面貌较多,与国内积极革新
的方向不同,形成香港与广
州粤剧演出风格有明显分
别 .
林 家 声
粤剧在海外的发展 1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广东籍
华侨比较多,粤剧在清代咸
丰年间,已经建立基础,所
以有「粤剧第二故乡」的称
誉.到现在,香港的剧团或
演员都会应节日及神诞受聘
该地演出街头的「神功戏」.
新 加 坡 粤 剧 演 出 剧 照
粤剧在海外的发展 2
「 雏 凤 鸣 粤 剧 团 」 美 加 巡 回 演 出 的 海 报
粤剧在美洲大陆演出的历史悠
长,根据文字及图像资料显示
,至少有一百三十几年.目前
,美洲的华人社会,仍然有很
多华侨喜爱粤剧,所以香港和
广州的粤剧团经常前往当地演
出. 近年,华人移居美加的数
目增加,其中有不少热爱粤剧
,於是在当地成立曲社,剧社
,作为排练的地方,间中也有
粤剧的演出.
戏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由戏曲演员的唱,做,念,打
,以及相关的化妆,服装,道
具 ,锣鼓音乐等共同组成.如
果与话剧,歌剧,舞剧等戏剧
形式比较,戏曲的特点在於表
现手段的程式性与多样化,是
一种高度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
戏曲
戏曲表演,念白有调,动作有式,锣鼓有经,歌唱有各种曲牌和板式,武打有各种套数,唱,做,念,打和音乐拍和都有一定的格式,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程式」.「程式」是戏曲表演的种种规范,也是戏曲演员和其他戏曲工作者的沟通语言,更是戏曲表演体系一些规范性的基本规律.
由 盖 鸣 晖 及 吴 美 英 示 范
程式表演 1
程式表演 2
「排场」是粤剧的基本表演方法及重要组成部分,由一定规范的锣鼓,唱腔,功架,人物的心理描写,情节,特定环境等因素组成.有一些「排场」比较简单,有一些则比较复杂
, 例如「会妻」,「猜心事」,本身就是一段戏.这是由於很多「排场」是从传统剧目的精彩段落提炼出来,比较简单的只是一个表演片段,而较复杂的基本上可以独立成为一出「折子戏」,能够作为演员在演出时借用的表演规范.
做功 :
1.虚 拟 动 作 的 运 用
日 常 生 活 之 中 , 人 的 动 作 离 不 开 一 定 的 对 像 与 环 境 , 像 开 门 要 有 门 , 骑 马 要 有 马 , 上 课 会 在 课 室 . 但 在 戏 曲 舞 台 上 , 演 员 要 在 不 存 在 或 部 分 不 存 在 的 环 境 和 对 象 的 条 件 下 , 通 过 身 体 动 作 , 使 观 众 联 想 到 原 来 的 对 象 和 环 境 , 这 种 动 作 就 称 为 「 虚 拟 性 动 作 」 .
2.虚 拟 动 作 的 真 实 和 不 真 实
有 些 虚 拟 动 作 接 近 生 活 动 作 , 例 如 开 门 , 关 门 , 上 楼 , 落 楼 , 做 针 线 等 .
但 是 有 些 虚 拟 动 作 已 经 摆 脱 对 生 活 动 作 的 模 仿 , 例 如 坐 轿 , 坐 车 , 策 马 等 . 因 为 经 过 长 期 实 践 和 提 炼 , 部 分 舞 台 动 作 已 经 偏 向 歌 舞 化 , 演 变 成 一 种 戏 曲 表 演 独 有 , 著 重 形 式 美 的 「 韵 律 动 作 」 .
3.做 功 五 法
戏 曲 演 员 的 舞 台 动 作 , 称 为 「 做 」 , 也 称 「 做 手 」 , 「 做 功 」 . 传 统 艺 人 认 为 做 功 有 五 法 , 即 「 手 , 眼 , 身 , 法 , 步 」 .
「 关 目 」 , 即 是 眼 睛 的 各 种 表 演 动 作 . 演 员 透 过 眼 神 把 角 色 的 思 想 感 情 , 心 理 活 动 , 向 观 众 和 同 台 演 出 的 演 员 交 待 . 但 是 从 观 众 的 角 度 来 看 , 演 员 的 眼 睛 较 细 小 , 不 容 易 看 得 清 楚 , 所 以 要 以 手 部 动 作 配 合 , 使 观 众 从 演 员 的 「 出 手 」 看 到 眼 神 的 变 化 .
4.关 目
5.做 手 和 身 段
「 做 手 」 和 「 身 段 」 是 通 过 演 员 的 动 作 来 表 达 剧 情 的 表 演 方 法 . 每 一 个 行 当 有 自 己 的 「 做 手 」 和 「 身 段 」 ; 即 使 同 一 行 当 的 演 员 , 表 演 方 法 及 风 格 也 有 不 同 . 传 统 基 本 动 作 有 「 拉 山 」 , 「 扎 架 」 , 「 走 水 波 浪 」 等 等 .
6.步 法
「 步 」 或 称 「 步 法 」 是 戏 曲 演 员 「 动 作 造 型 」 重 要 的 一 环 . 台 步 配 合 身 段 , 做 手 , 演 员 的 形 体 美 才 可 表 现 出 来 . 除 了 一 些 基 本 台 步 之 外 , 每 一 个 行 当 都 有 自 己 独 有 步 法 , 例 如 花 旦 的 「 走 俏 步 」 , 「 云 步 」 等 .
7.水 袖 功
「 水 袖 」 的 表 演 动 作 有 很 多 , 常 见 的 有 「 滚 袖 」 , 演 员 双 手 滚 动 , 表 示 紧 张 , 发 怒 等 情 绪 ; 另 一 种 「 惊 袖 」 是 表 现 震 惊 , 惊 栗 , 惊 惶 失 色 等 情 绪 .
8.水 发 功
「 水 发 」 是 缚 在 演 员 头 顶 一 束 长 长 的 头 发 . 「 水 发 」 有 不 同 的 表 现 方 法 , 跪 著 , 站 著 , 坐 著 都 可 以 . 演 员 用 颈 力 及 腰 力 把 「 水 发 」 逆 时 针 方 向 转 动 , 愈 转 愈 快 . 「 水 发 」 是 用 来 表 现 人 物 异 常 激 动 或 颓 丧 的 情 绪 .
9.翎 子 功
广 东 人 称 「 翎 子 」 为 「 鴙 鸡 尾 」 . 「 翎 子 」 有 不 同 的 表 演 方 式 , 例 如 「 捋 鸡 尾 」 , 「 震 鸡 尾 」 等 .
打功 :
1.南 派 和 北 派
广 东 人 将 粤 剧 的 传 统 打 法 称 「 南 派 」 , 而 「 北 派 」 则 由 京 剧 引 进 过 来 .
「 南 派 」 武 功 的 基 础 是 拳 术 , 其 次 是 棍 , 刀 , 枪 等 . 「 南 派 」 的 特 点 是 硬 桥 硬 马 , 出 手 有 力 , 有 气 势 , 稳 重 和 沉 著 .
2.手 桥
粤 剧 的 拳 术 , 我 们 统 称 为 「 手 桥 」 .
3.刀 和 剑
粤 剧 里 , 刀 剑 的 打 法 , 一 般 是 劈 , 刺 , 挡 等 .
4.枪
粤 剧 舞 台 上 最 常 见 的 兵 器 是 长 枪 , 或 称 「 缨 枪 」 . 枪 有 一 套 套 的 打 法 , 称 「 套 数 」 , 常 见 的 有 「 大 快 枪 」 , 「 小 快 枪 」 , 属 「 北 派 」 ; 而「 南 派 」 有 「 背 剑 」 , 「 十 字」 , 「 三 枪 」 等 . 「 北 派 」 还 有 「 脱 手 」 的 打 法 , 即 是 一 个 或 者 几 个 龙 虎 武 师 把 枪 抛 给 主 角 , 主 角 用 脚 将 枪 踢 回 .
觔 斗 的 种 类 很 多 , 常 见 的 有 「 大 翻 」 , 「 级 翻 」 , 「 抢 背 」 , 「 扒 虎 」 , 「 车 轮 」 或 「 半 边 月 」 等 .
5.翻 觔 斗
唱功 :
1.喉
「 平 喉 」 是 指 饰 演 男 性 角 色 唱 出 的 歌 声 . 粤 剧 里 , 男 性 角 色 统 称 做 「 生 角 」 .
至 於 「 大 喉 」 , 也 是 生 角 唱 的 , 是 一 种 表 现 英 武 人 物 的 唱 法 , 嗓 音 高 亢 嘹 亮 .
念功 :
1.白 榄
「 白 榄 」 是 一 种 有 节 奏 , 押 韵 和 及 句 逗 比 较 整 齐 的 念 白 , 行 内 人 称 之 为 「 数 白 榄 」 . 「 数 白 榄 」 每 句 结 尾 都 押 韵 , 由 敲 击 乐 器 「 卜 鱼 」 」 打 节 拍 相 衬 .
2.浪 里 白
「 浪 里 白 」 多 用 於 一 段 唱 词 中 间 , 或 者 在 过 门 时 停 唱 , 改 念 「 口 白 」 , 利 用 进 行 中 的 音 乐 衬 托 .

3,什么是粤曲?什么是粤剧?他们以后的历史及发展情况如何?

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曲广东最大的地方曲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源于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奏。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
粤曲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曲艺品种,流行于广东、广西、 粤曲《孤舟望晚》
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1]。   粤曲以省港澳为主要活动基地,流行区域极广,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广东省广州市申报的“粤曲”入选,曲艺项目类别,序号13。

4,粤剧的来历

粤剧历史沿革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梆子、徽调、汉调等,传入广东,广东本地戏班演出的声腔受这些外来声腔的影响很大,所唱声腔是一唱众和,被称为"广腔 ", 从现在粤剧的音乐中还可以看出弋阳腔和昆腔的痕迹。清代道光年间,广州的戏班分为本地班和外江班。外江班大都演徽班戏,而本地班大都演梆子腔。本地班早期的活动中心在佛山。清乾隆年间外省戏班来粤者甚众、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了丰富的养份,艺术日臻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山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为基本唱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山腔、弋阳腔、广腔, 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 此时的本地班已经与外江班"判然迥殊",进而逐渐形成粤剧。

5,粤剧名家有哪些,著名作品有哪些?

何非凡(1919—1980年),广东东莞人,原名何贺年,又名何康棋,著名粤剧演员,著名文武生。代表作品舞台春色》、《西厢记》、《情僧偷到潇湘馆》;
叶绍德,粤剧资深编剧,东莞市人,从事粤剧编剧超过半世纪,代表作品包括《朱弁回朝》《郑成功》《李后主》《红楼梦》等。
薛觉先(Sit KokSin,1904年4月7日——1956年10月31日),广东省顺德人。 代表作《寸度》。

6,粤剧和粤语流行音乐有什么区别

粤剧是广东的地方戏种,类似于豫剧,川剧,属于古老戏种。算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人或香港人称粤剧为“大戏”,经常会说“唱大戏”“睇大戏”。粤语流行音乐就不用多解释了吧,楼主要问有什么区别,那基本上就像京剧和国语流行音乐的区别。但是粤剧和粤语流行音乐的人群年龄跨度很大,一般现在80岁左右的广东人或香港人才喜欢听粤剧。

7,粤剧和京剧有区别吗?

一、唱腔所用语言的区别。 1、京剧,所用京白是(一般人理解上的)北京话;韵白是以湖广方言的基本发音为基础,配合中州(河南开封一带方言的)韵母而形成的一种语言。 2、粤剧,用广州白话演唱,并保留一些官话。 二、唱腔的区别。 1、分类: (1)、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又分老生,彩旦,青衣,老旦,小生,丑角,花脸唱段。 (2)、粤剧,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均与京剧唱腔不同。 平喉即通俗说的男声,相当于小生与老生唱腔。小生以小嗓(假声)和真嗓结合演唱。老生讲究唱腔高亮,苍脆。而平喉唱就比较洪亮,富有磁性。子喉即通俗说的女声,唱腔高亢,尖锐。大喉类似于花脸唱腔。 2、基本声腔: (1)、京剧是皮簧。 (2)、粤剧为梆簧。 三、服饰的区别 1、传统的京剧服饰主要是通过颜色的对比,以及纹饰来引人注意。面料基本为绸缎,装饰以刺绣为主。 2、粤剧服饰的舞台效果与京剧的相比,显得更为夸张。粤剧服饰在装饰上极为大胆,夸张,尤其对于珠片、铜管等装饰的应用。同时,粤剧服饰与京剧的相比,弱化了对细节的苛求,更注重整体的舞台效果。 四、曲子的区别。 1、京剧将京胡视为主奏乐器。 2、粤剧将高胡视为主奏乐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中国戏剧艺术(国粹的典型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粤剧 (传统戏剧)

8,粤曲的介绍

粤曲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源于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奏。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2011年5月23日,粤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求粤曲介绍,谢了

广东粤曲概述

广东粤,曲清新柔丽,是中国曲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

粤曲源自粤剧清唱。约于清道光年间,有以清唱粤剧为业的八音班,他们用粤剧的剧本,用粤剧的曲调,用粤剧的“戏棚官话”分脚色演唱。以后又出现了穿街过巷卖唱的女盲艺人,被人们称作“瞽姬”、“师娘”。她们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脚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个脚色,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这种演唱盛行了60多年,在粤曲史上称为“师娘时期”。她们主要演唱的曲目有《百里奚会妻》、《黛玉葬花》、《弃楚归汉》等“八大名曲”。

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呼她们为“女伶”。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此为男角专用腔)、子喉(为女角专用腔)3种唱法,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女伶时期”。

近百年来,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粤曲脱胎于粤剧,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粤曲和粤剧至今仍基本唱着相同的腔调。

10,粤曲和粤剧的不同点

说起粤曲与粤剧的关系,很多人会有“粤曲来源于粤剧”的认识,但是这两者的关系根本不是先有谁后有谁那么简单,他们是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
  粤曲中的梆子、二黄腔系,确实吸收自粤剧,当今的粤曲与粤剧两者的唱腔音乐包括敲击乐锣鼓点完全相同也是事实,但不能仅凭此就认定粤曲来源于粤剧。客观事实是粤剧的梆黄腔系只是粤曲唱腔音乐的一部分,即使它是主要部分,可毕竟不是粤曲唱腔音乐的全部,不能抹杀粤曲本身具有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粤讴这四种曲艺声腔的存在。
  “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粤讴是‘乾嘉盛世’时期,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诞生的四个各具岭南地方通俗民间文学特色的曲种,也可以说是广东地区的民歌、民谣,这四个曲种最终被粤曲吸纳,成为延唱至今的曲牌。”

11,粤曲和粤剧有什么区别

粤曲的发展是由粤省本土曲艺发展而来,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称盛。从以往的歌伎,师娘,瞽师到歌坛伶人,出现了不少至今还被人称道而具有特殊风格,甚至更有个别形成流派的,如唱大喉的熊飞影、唱旦喉的琼仙、素负盛名的平喉四杰等。在曲调上,板式上的建树、变化、不仅丰富了广东曲艺的本身,同时还影响了粤剧舞台,使他们彼此间在唱腔上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伶人们所唱的曲是注重唱腔的,自然而流畅。 而粤剧是在清末“外江班”结合本地曲艺下发展而来的,注重戏。唱腔和本地粤曲也有明显不同。粤剧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江湖十八本”以及《西蓬击掌》、《平贵别窑》、《平贵回窑》、《三娘教子》、《打洞结拜》、《斩二王》、《六郎罪子》、《醉打金枝》、《仕林祭塔》、《贵妃醉酒》、《金莲戏叔》、《西厢待月》、《游龙戏凤》、《刘金定斩四门》等都是从当年入粤的皮黄剧种的“外江班”沿袭过来的。 二者发展当然是互相影响的。有人误以为粤曲是粤剧里面的唱段!这是非常片面的理解!粤曲是由作家专门根据伶人的唱腔度身订做的。而粤剧里的唱段应该理解为“折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