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弟子规“便溺回,辄净手”中的“溺”字到底读什么
◎ 溺 niào
〈动〉
(1)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 [pass urine]
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更:轮番。睢:范睢。)——《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2) 又如:溺尿(解小便);溺溲(撒尿)
词性变化
◎ 溺 niào
〈名〉
(1) 人或动物排泄的小便 [urine]
中热,故溺赤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矢溺皆闭其中。——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溺盆子(小便盆);溺壶(小便壶);溺窝子(尿坑);溺器(盛小便的器物)
(3) 另见 nì
2,小孩在幼儿园不敢大小便如何处理
很多宝贝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常常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己想大小便的时候不敢告诉老师 。结果可想而知,不是尿湿了裤子,就是拉在了裤子里,往往还会受到阿姨和小朋友的讥笑甚至羞辱。这会给宝贝心理上带来很大压力,有的因此在幼儿园一天不敢喝水,有的不想再上幼儿园,还有的会在心里长久地留下自卑感,影响宝贝心理健康。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宝贝、父母和幼儿园三方面共同努力: 一、 作为父母,你应该让宝贝知道,自己需要大小便是很正当的要求,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应该大胆地告诉老师, 二、 你也应该与老师及时沟通,告诉老师自己宝贝的性格特点,希望老师提供帮助,在宝贝还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候,多给宝贝一些关心和指导。事先应了解一下,幼儿园里宝贝大小便是用便盆还是用便池,最好第一天送宝贝去幼儿园时,亲自带宝贝到幼儿园的厕所里看一看,告诉宝贝这里和家里的卫生间有什么不同,该如何使用。甚至可以让宝贝试着先用一用,帮助宝贝消除陌生感。 三、注意宝贝穿的裤子最好是松紧带的,而且不能过紧,便于宝贝穿脱。宝贝经常会玩得忘了大小便,直到憋不住时才想起去厕所,如果裤子不便穿脱,就很容易使宝贝陷于困境。 四、也有一些父母每天在送宝贝去幼儿园之前,要求宝贝一定先排大便,这样至少宝贝可以免去在幼儿园大便的麻烦和担心。但这只适用于排便较为规律的宝贝。
3,便溺怎么办?
小儿便秘和腹泻一样,也是一个较常见症状。怎样判断小儿是否便秘,主要从大便的量和质来确定。 正常小儿每日排便次数可有较大差别,有的可一天几次大便,有的则可每5-3日一次大使,只要大便有一定数量,不十分干燥又不稀,同时又无不适症状,就均属正常。即使大使次数较少,但大便质和量无不正常情况,又无症状,亦不能认为是不正常现象。如果大便干燥,量少又较难排出,虽然一天可有2-3次,但总量可能比平时一次还少,亦应视为便秘。特别是同时有食欲减低、腹部胀满、便意频频,更应视为便秘。如果平时排便较规则,突然二天以上不解大便,尤其是伴有腹痛或腹胀,即应视为便秘,要及时寻找原因。 便秘可由肠道病变引起,也可由饮食、精神及习惯等诸因素引起。新生儿生后24-36小时应有正常胎便,如无胎便排出或排出少量不正常胎便,均属不正常情况,应注意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胎便性腹膜炎等疾病。
4,弟子规里的便溺回的溺应该读niao还是ni?
弟子规里的便溺回的溺应该读niao,弟子规中的溺:同“尿”。 早晨起来的时候,一定要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回来,应该洗手。 盥:洗(手、脸);溺:同“尿”;辄:就,总是。 扩展资料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 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 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 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