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莆田为什么要取名为"莆田"?
莆田地名来历之一
涵江先民早在唐代就凿塘储水,筑涵泄涝、灌溉良田。唐代,位于涵江北部,开凿了" 洁页洋塘"和南洋的"国清塘"为当时南北洋平原的著名水塘。涵江人民开垦耕地,多在水塘,水涵周围。这里易于泄涝蓄水,一旦雨季来临,江河之水暴涨,可保农田不受水淹之害,余水便通过水涵排入大海。现在,涵江市区的"咸草顶"正是当时"水涵头"之一。这就是涵江俗称为"涵头"的来历。
莆田地名来历之二
"新县"不是县,它是莆田县山区片的一个乡镇。
"新县"的由来是这样的: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在游洋镇(今属仙游县)置兴化县,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迁兴化县治于湘溪,人称为"新县"。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裁兴化县后,湘溪改隶莆田县,群众仍习惯称湘溪为新县,故今新县镇亦沿用此名。
"新县"在明代裁兴化县后,划属莆田县为广业里。建国后属十区、十二区、新县区、新县乡,1958年建立新县人民公社,现为新县镇,距县城51公里。
"新县"全境皆山,溪流多,水源丰富,处处形成落差,是发展中小型水力发电的天然资源,几年来已建了好几个水力发电站。溪村的夹上的夹草堂,是我国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郑樵著作《通志》的地方,山上遗迹甚多,风景幽美,闻名国内外。还有文笔村的"清乐桥",建于元代,至正间兴化县知县常瓒写的桥名碣尚存。
2,莆田地名的来历?
《湄洲报》有关莆田地名争议的文章,一般都引经据典,从古文、古字、古词上面做文章,但都说不出是什么时候,怎么产生“莆田”这个地名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却忽略了莆田广泛流传的古老的美丽传说,就是“沉七洲(州),浮莆田”和“东京浮,莆田沉”的传说。在这个民间传说里,关键问题在“浮”和“沉”上,大量的史实早已证明,莆田平原的南北二洋是从海里“浮”出来的,就连壶公山不也是从海里“浮”上来的吗。因而,可以说,“莆田”是从方言“浮田”演变而来。“浮”的方言读Pu和汉语“莆”(Pu)同音,“莆”是“浮”的谐音。这从别的地名变化中也可以找到佐证,比如忠门文甲,方言仍叫“门夹”,古书记载也叫“门夹”,为什么变成现在的“文甲”呢?这是因为“门”和“文”方言同音(muai),“夹”和“甲”汉语同音(Jia)。从“门夹”变成“文甲”的文甲二字,无论从何解释,都没有实际含义,但“门夹”的含义就比较明了,因为沿海的船民称湄洲岛和莆禧半岛之间的海域叫“大门”,而方言里称房屋大门两边叫“门夹”,所以“门夹”的地名含义很清楚。
我认为,要了解莆田地名的来历,不能不考虑到莆田是从兴化湾“浮”出来的这一地壳变迁的重要史实。如果从有历史记载的莆田县置的几置几废的原因是水淹来推断,莆田也正是方言“浮沉”的谐音,水淹为“沉”,水退为“浮”。
引自 (湄洲日报)1990年10月6日星期六第4版《周末》专栏第一四八期 张文大
3,蒲田在什么地方,属于哪个省
莆田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境域北连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云山脉,东南濒临台湾海峡。陆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秀屿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枫亭等辅助港,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个岛屿。现辖城厢、涵江、荔城、秀屿4区和仙游县。人口300万人,有汉、回、满、畲、壮、苗、瑶、土家等33个民族。还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及莆籍港、澳、台同胞计60余万人,其中华侨、华裔47万人。莆田历来为闽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昌盛、经济繁荣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古府新市。
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莆田市,莆田市为省辖地级市,下辖城厢、涵江两区,莆田、仙游两县。2003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莆田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莆田县,设立荔城区、秀屿区,扩大涵江区的行政区域范围。
莆田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光旖旎,古迹众多,全市拥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主要旅游景区有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九鲤湖、广化寺、南少林等。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
莆田建市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发展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62.70亿元,增长12.3%;财政总收入20.48亿元,同口径增长15.2%,地方级财政收入9.55亿元,同口径增长11.4%,财政支出15.3亿元,增长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59.30亿元,增长21.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0%、17.5%、9.3%,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6.4:47.4:36.2调整为15.5:49.9:34.6。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增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产值达2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6.15亿元,增长4.4%。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312.48亿元,同口径增长2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219.18亿元,增长26.3%,占工业总产值的70.2%,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利税总额增长39.5%。第三产业平稳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和房地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19亿元,增长13.7%;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00万吨,增长25%。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提升了城市旅游功能。整个片区交通发达,电源充足,通讯发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明显改观,文教事业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其投资环境日臻完善。
“十五”期间,莆田市将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400亿元,港口吞吐量达1000万吨,进入中等港口行列。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新兴港口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成型,国内生产总值达800亿元以上,经济总体实力与闽东南发达地区相适应,两个文明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届时,莆田市将成为海峡西岸一座经济繁荣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兴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