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出自哪里?半部论语真的能治天下吗?
- 2,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 3,“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谁的故事?
- 4,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 5,半部论语治天下什么意思
- 6,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
- 7,“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说的是何人,何事?
- 8,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
- 9,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 10,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 11,“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1,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出自哪里?半部论语真的能治天下吗?
第一次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公诸于世的人并不是这句话的典故发生对象,而是元代的一位名为高文秀的戏剧家,而这句话也不过出自于高文秀的杂剧《遇上皇》中的台词。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过是儒生们自己对自己的安慰,因为到了元代,儒家的一派思想根本不受当时风气的重视,甚至还有“九儒十乞”的讽刺说法。所以为了提升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儒生们的自慰和吹嘘,才将这句“半部《论语》治天下”广泛地宣扬。 1.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儒生们用来强调儒家经典学习的重要性,而这句话的背后也有一个故事典故,便是北宋的宰相赵普。 根据林駧在《古今源流至论》中《儒吏》一卷中的记载: “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用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除此之外,还在这句话的下面注以小引,小引当中标注着赵普的一句话: “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赵普在北宋历史上留下极其浓重的一笔,当年他辅佐太祖之时,在朝堂上积极进谏,将自己的一生鞠躬尽瘁献给了北宋。自964年起,赵普登上了宰相的职位,在外协助赵匡胤平定藩镇动乱的局面、收拢兵权,在内协助朝廷制定各种官僚戍法的措施,整治朝廷风气。赵普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兢兢业业为北宋的繁荣积极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赵普做了宰相十年,十年的时间里,协助太祖将朝廷内外整宿的一派清明,甚至赵普在历史的宰相名列当中也有一席之地。 2.半部《论语》并不能真的治天下其实关于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是存在很大的质疑的,因为在《宋史·赵普传》中并没有提及到赵普一直精心研读《论语》。只是赵普此人能力突出,但是在学术上十分寡浅,所以太祖当时规劝他要多读书。后来就在赵普离开人世之后,发现了他身边的《论语》这一本书。但是究其根本赵普此人,在读这本书之前就有能力端正自己的宰相之位,并不是凭靠着半部《论语》去治理天下,治理天下的还是他本身的能力。
2,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是北宋宰相赵普说的,很有名,所以流传至今,许多人都知道。
这话看起来就大白话一句,是什么意思,似乎连问都不用问,凡知道的定然是懂得的。
一般人都以为这就是讲《论语》的作用很大,威力无穷,拿来治理天下,都不用全部用上,只用一半就把天下治理得好好的了。
从字面上看,这样理解一点也不错,实则不然,因为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赵普并不是真的用半部《论语》就把天下治好了,还有半部留着没用。赵普同“陈桥兵变,黄袍遮身”的赵匡胤一样,都是从“五代时期”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风气最败坏、道德最沦丧的时期出来的,都是从血腥与泥淖中滚出来的武将,都是行武出身,都是读书不多、文化不高的粗人。一整部《论语》,他赵普实际上是啃不动的,吃不消的,他只读懂了一半,并不全懂。而他能读懂“半部”,读懂一半,这已经是很不错了,算得上是“与时俱进”,是“认真看书学习”了。当时天下方定,在战乱中读书人差不多全被杀光了,剩下的躲到深山老林里不肯出来,皇帝实在找不到文化既高、资历又深的人来当宰相了,就只好“赶鸭子上架”,叫赵普这个“小兄弟”来干了。这样他就不能再舞刀弄枪了,他得耐着性子坐下来读书,这样就把一部《论语》读懂了一半,也叫做读懂了“半部”,而且还居然能学以致用,给他用到工作上去了。
3,“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谁的故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宋代开国名相赵普的故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用赵普的政绩来宣传、鼓励模仿者学习儒家思想 【出处】: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4,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出处】: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扩展资料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并没有可信的史实和相关史料来佐证。 至于这一说法为何广为流传,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宋代继承并大兴儒学,出现了一大批颇负盛名的儒者。 宋代的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影响巨大,尤其是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更是宋代以后科举考试的教材。由此,在儒家学派的精心杜撰和极力宣扬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被炮制出来并不胫而走,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维护皇权至上,讲求尊卑贵贱,调整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遵从礼教,维护伦理,约束行为等方面,也都显得极为重要;再次,赵普贵为宰相,位高权重,但读书不多。所能炫耀,能够拿得出手的也仅是一部《论语》而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半部论语治天下
5,半部论语治天下什么意思
论语里有学习方法、态度 和修身做人的态度 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典故半部论语治天下赵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论语: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6,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
7,“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说的是何人,何事?
相传这句话是赵普所说,讲的是赵普就靠半部论语就辅佐宋太祖打下天下。但是后世一直质疑这到底是不是赵普所说,毕竟在赵普生前这句话并没有流传,而是在元代时期这句话才流传开来。 很多人都认为,之所以元代流行出这句话是为了打击儒学,这句话出自的是元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也可能是当时的儒生实在是备受冷落,所以他们才说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吧!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要说最早记载在那里,那就是在南宋时期有个读书人他说道“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并且在这句话底下还有个注释这道赵普说《论语》一共20篇,吾以一半儿佐太祖定天下。但是这句话在赵普的传记中丝毫没有提到,在赵普的传记中也说到赵普经常自谦说自己读书少,宋太祖经常督促自己多学习多看书。 那么宋太祖为什么要让赵普多看书呢?那是因为赵普虽然辅佐赵匡胤当上了皇帝,赵普自己也当上了宰相,但是他这个宰相却经常在朝堂上露怯。作为一手提拔他上来的赵匡胤来说也觉得赵普特别丢人,大宋重文轻武是赵匡胤一开始就定下来的国策。所以朝堂之上有学问的人特别多,但是那些有学问的人官职虽然比赵普低很多,但是学识却超过他很多。这也不免让赵匡胤觉得赵普。这也不免让赵匡胤觉得赵普不学无术,所以也总是提点他,让他多读书充实自己。 还有一点就是赵普不仅仅跟赵匡胤关系特别好,他跟赵光义关系一样很铁,并且后来赵匡胤把他官职免了,还是赵光义恢复的呢。但是在赵光义时期,这个典故也没有,所以真的有待考证真假。
8,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
故事来源与宋朝宰相赵普的故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其含义可认为是:只要真正读懂半部论语的知识与知道其道理 就可以很好的治理天下了。强调论语的重要性,用来赞誉论语,赞誉儒家。用来说明儒家经典、儒家教育、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9,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出处】: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与这个典故有关的另一位人物是,与林駧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罗大经(约1196-1252年)。在其所撰《鹤林玉露》中有这样的记载:“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个记载说明《论语》在当时“为儿童之书”,当过私塾先生的赵普自然熟悉。罗大经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记载的话,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还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并且说明了具体时间,是“赵普再相”后,听到人们说赵普所读的书就只有《论语》,于是宋太宗就此问赵普,赵普毫不隐瞒,并说出上面的话。
【目的】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近些年,为什么有些人,尤其是那些以“新儒家”自诩的人,之所以大肆不顾史实地兜售、鼓噪“半部《论语》治天下”,则不过是借此神化《论语》,神化孔子,神化儒家思想,从而神化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已
10,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
2004-8-4
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高强,就能治理国家。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元·高文秀《遇上皇》三折:“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严复《救亡决论》:“从此天下事来,吾以半部《论语》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难哉!”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书”。西汉司马迁曾作一个有趣的对比,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眼里的孔子是“布衣”,他认为,孔子有道德学问在,所以“传十余世”,而天下君主者流,“当时则荣,没者已焉”,远不及布衣孔子,足可以万古流芳,成为圣人。司马迁的话让我想起何满子的有关论述,他说:“谁记得神圣罗马皇帝?但人们永远讴歌但丁的《神曲》;谁记得詹姆斯一世或伊丽莎白女王?但莎士比亚却永远是英国人的骄傲;谁记得魏玛大公和维也纳神圣同盟的各国帝王们?但歌德却光耀奕世。”(《房向东〈鲁迅:最受诬蔑的人〉序》)司马迁讲的是中国,何满子说的是外国,看来,中外都是一样的。一个古人,一个今人,他们都有大无畏的气概,不仅“粪土当年万户侯”,甚至粪土历朝历代的皇帝老儿了。
不过,我以为司马迁之后,作为布衣的孔子就已经死了。两千多年来,孔子成了“圣人”,被供进了“圣人殿”,与圣人地位相适应,汉代以来,《论语》即是人们的必读之书。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到元代,《论语》被定为科举用书。在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
汉以后的孔子及其《论语》只是封建教化的工具,与布衣孔子有什么关系!从总体上看,《论语》乃道德书而不是政治智慧方面的书,不是谋略书,怎么治天下?《论语》中有很多伦理说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字里行间,就是一个“德”字——封建道德的“德”。治天下只要一个“德”字吗?我不相信雷锋等英烈、劳模,他们多有高尚的品德,但难成治国安邦之材。以德治国,结果是天下大乱,道德沦丧,为什么呢?如果碰上一个所谓有“德”的统治者,天下可以苟安于一时。如果无“德”,定有奸贼乱政,结果是民不聊生,于是造反,于是天下大乱,于是又抬出《论语》,恢复道德继续治国……如此循环往复,未有了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统治者大多是从历朝历代的史迹里寻找政治智慧的,是从《三国演义》这类书中寻找智慧的。我想,皇帝老儿爱看的是历朝历代的治乱之书,权术之书,而未必常读《论语》。《论语》是宣传手册,是让下属和老百姓看的。这也是统治权术的一部分。
假设说《论语》是一种与治国有关的知识,掌握了这种知识的人,就一定能用这知识来治国安邦吗?这就牵涉到具有某种知识和具有某种能力的问题。严复徒作大言,“从此天下事来,吾以半部《论语》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难哉!”可是,他的维新运动,有什么进展!从根本上说,他还只是个懂政治知识的书生。从现在的情况看,懂治国知识的人多如牛毛,而真能从事治国或当领导的人并不太多。知识与人的综合素质的分离,这不是什么鲜见的现象。一个领导者,抱半部《论语》就能管好一个国家,一个省,或者一个部门,那是很可笑的。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但比具备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要有足够的历练,足够的磨难,足够的韧性,他的心生冷如铁,却又热烈似火,他有坚韧,会坚守,同时有悲悯,懂伸缩……关在屋里,读一百遍《论语》不足以铸就一个钢铁斗士,甚至我敢这么说,一百部《论语》不足以治天下。
当然,也许人们要说,此话只是极言《论语》的重要,并非真的只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国安邦了。是的,《论语》固然重要,但朱熹以后唯此独尊,客观上抑制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思想学术,在“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情况下,《论语》本身已不具备思想价值和科学意义,它成了专制统治的工具。这里有一个不太妥贴的类比,如果萨达姆思想是伊拉克众多思想之一种,那它当然有存在的理由和意义,而如果只有萨达姆的思想才是伊拉克人必须遵循的思想的话,所谓萨达姆思想就成了教化、宣传甚至是欺骗的工具了,是专制机器的油漆,是谎言的化妆品,是丑恶的美好牌包装袋,那么,不论其本身有无可取之处,它首先成了多元社会应该将其否认的对象。
11,“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与这个典故有关的另一位人物是,与林駧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罗大经(约1196-1252年)。在其所撰《鹤林玉露》中有这样的记载:“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个记载说明《论语》在当时“为儿童之书”,当过私塾先生的赵普自然熟悉。罗大经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记载的话,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还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并且说明了具体时间,是“赵普再相”后,听到人们说赵普所读的书就只有《论语》,于是宋太宗就此问赵普,赵普毫不隐瞒,并说出上面的话。 但是,罗大经并没有直接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将罗大经话的意思敷衍成“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的,则始自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高文秀(具体生卒年未详)。他在其所著《好酒遇上皇》的杂剧曲文中的第三折,有这样一句话:“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好酒遇上皇》写的并非赵普的事迹,而且作为杂剧曲文,本不该作为讨论历史问题的依据,然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不但成为罗大经上述话语的衍生品,与赵普联系在一起,而且借助杂剧这一大众化的文艺形式,硬是广泛流传开来,以至于使得当今迷信《论语》的人们,竞相对此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