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全诗原文是什么?
- 2,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全诗是什么?
-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谁的作品?全文是什么?
-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
- 5,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什么意思
- 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什么意思?
- 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什么景?出自哪里?
- 8,【选择题】“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 9,《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
- 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什么意思?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全诗原文是什么?
全文: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词品》、《词综》作朱淑真词,《续萱草唐诗余》作秦观词,皆非,一般认为是欧阳修词作。 译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扩展资料: 上阌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起首两句写去年元宵夜的盛况美景,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女主人公追忆与情郎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间互诉衷情的温馨幸福溢于纸上。从如昼灯市到月上柳梢,光线从明变暗,两人约定的时间又是“黄昏”这一落日西斜、素来惹人愁思的时刻,皆暗示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会朝着悲剧发展。 下阕写“今年元夜时”女主人公孤独一人面对圆月花灯的情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没有两样,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花灯仍然明亮如昼,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 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泪、浸湿衣衫。“泪满春衫袖”一句是点题句,将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辛酸蕴藏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
2,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全诗是什么?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全诗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元宵节的夜晚,繁华的街市上灯火辉煌,照得有如白天一样。我 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我们约定在黄昏时悄悄相会。还记得,一轮明月当 时正静静地挂在柳树枝头上。 今年的元宵之夜,月亮也像去年一样明 亮,灯火也和去年一样辉煌。只是在这看灯、赏月的人群中没有了你的 身影。我心中感到一阵酸楚,不由得泪水湿透了雪般洁白的春衫衣袖。 出处: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诗歌赏析 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相隔一年的两个时刻、两种情景放在一起。这样,时刻相同,柳影相同,月光相同,唯有一点不同——人。 这个对比同中有异,却正是在这“同”中才真切地描绘并渲染了这个巨大的“异”,让人感慨万端。这首词语言晓畅,简洁平淡,却又意味隽永,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谁的作品?全文是什么?
生查子①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②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作者】欧阳修 (1007-1072_,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他在政治与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创作实绩亦粲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词集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编》。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楚云深》、《陌上郎》、《绿罗裙》等。双调,四十字,仄韵。 ②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品评】 此词亦见朱淑真集,南宋曾慥《乐府雅词》以为欧阳修作。曾氏曾将欧词中诸多可疑者尽予删芟,而不疑此词,其著作权当归于欧阳修。词以灵光独运的艺术构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前后映照,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自唐代起,就有元夜张灯、观灯的习俗,至宋而其风益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灯市景象云“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可知,“花市灯如昼”乃状其实况,略无夸饰。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会的时空背景,因而一笔带过,不多着力。“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人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约。这表明他们即便尚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后的欢声笑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 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 徒忆前盟, 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因何“不见”,一字不及,或话有难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的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出自于《生查子·元夕》 原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扩展资料 其他描写元宵节的诗句: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宋代:苏轼 原文: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译文:元宵看来还是寻欢游乐好,何况诉讼少,公事清闲,万家百姓登上春日观赏景物之台。城市十里之内成了繁华美丽的海上仙岛,使神仙也为之迷惑 平原君敬待宾客,不像高阳酒徒无礼傲慢,坐在客人一起,宽和从容地陪伴客人谈笑。 客人中有个最富于感情,为了珍惜主人待客的殷勤拚着醉倒在地而尽兴喝酒。
5,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什么意思
这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描写元宵夜情侣们相会的词句,意思是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一个女孩发给一个男孩情侣相见约会的诗句,应该是含蓄表达想要约会的想法,能够主动说出这句话女孩是喜欢男孩的。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注释】 1、元夜:元宵之夜。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2、花市:民俗每年春时举行的卖花、赏花的集市。 3、灯如昼:灯火像白天一样。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载:“正月十五日元宵,……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由此可见当时元宵节的繁华景象。 4、月上:一作“月到”。 5、泪湿:一作“泪满”。 6、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轻时的自己。 【解析】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词的上阕写“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阕写“今年元夜”的情景。“月与灯依旧”,虽然只举月与灯,实际应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下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一个“湿”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什么意思?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意思是: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是作者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富于诗情画意。 原文: 生查子·元夕 作者: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的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扩展资料 “月上柳梢头”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是作者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富于诗情画意。 作者通过这首诗,含蓄地表达出一对彼此倾心的恋人,在黄昏相约时唯美而伤感的情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月上柳梢头
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什么景?出自哪里?
出自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的是农历正月十五夜的夜景.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唐代以来有元夜观灯的风俗。 译文: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沾透了他那身春衫的袖子。 赏析 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一说,出自朱淑真集。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
8,【选择题】“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答案:元宵节
解释:
出处:欧阳修《元宵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9,《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
《生查子·元夕》是宋朝的欧阳修写的。 原文如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词的上阕写“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 下阕写“今年元夜”的情景。“月与灯依旧”,虽然只举月与灯,实际应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下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一个“湿”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什么意思?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思——月亮升起在柳树的树梢头上面,他约我黄昏以后一起叙述衷肠。 【作品出处】 出自《生查子·元夕》,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湿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作品原文】 生查子·元夕 [ 宋 ]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作品注释】 1、元夜:元宵之夜。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2、花市:民俗每年春时举行的卖花、赏花的集市。 3、灯如昼:灯火像白天一样。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载:"正月十五日元宵,……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由此可见当时元宵节的繁华景象。 4、月上:一作"月到"。 5、见:看见。 6、泪湿:一作"泪满"。 7、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轻时的自己。 【作品译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创作背景】 此词写约会。或被认为是景佑三年(1036)词人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杨氏夫人所作。 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湿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作品赏析】 明代徐士俊认为,元曲中"称绝"的作品,都是仿效此作而来,可见其对这首《生查子》的赞誉之高。此词言语浅近,情调哀婉,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视中的蒙太奇效果,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一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 上阌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起首两句写去年元宵夜的盛况美景,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女主人公追忆与情郎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间互诉衷情的温馨幸福溢于纸上。从如昼灯市到月上柳梢,光线从明变暗,两人约定的时间又是"黄昏"这一落日西斜、素来惹人愁思的时刻,皆暗示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会朝着悲剧发展。 下阕写"今年元夜时"女主人公孤独一人面对圆月花灯的情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没有两样,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花灯仍然明亮如昼,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泪、浸湿衣衫。"泪满春衫袖"一句是点题句,将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辛酸蕴藏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 此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全词在字句上讲求匀称一致,有意错综穿插,它用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上四句与下四句分别提供不同的意象以造成强烈的对比。上下阕的第一句"去年元夜时"与"今年元夜时",第二句"花市灯如昼"与"月与灯依旧",两两相对,把"元夜""灯"作了强调;而"人约黄昏后"与"不见去年人",则是上阕第四句与下阕第三句交叉相对,虽是重叠了"人"字,却从参差错落中显示了"人"的有无、去留的天差地别及感情上由欢愉转入忧伤的大起大落,从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变化。 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词的语言通俗,构思巧妙,上片写去年,下片写今日,重叠对应,回旋咏叹,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风味。结尾"泪满春衫袖"一句,则通过描写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十分充分。全词以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今昔对比、抚今追昔的手法,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凹首之感。语言平淡,意味隽永,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和苦痛体验,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语短情长,形象生动,又适于记诵,因此流传限广。 【名家点评】 徐士俊《古今词统》:元曲之称绝者,不过得此法。 王士禛《池北偶谈》:今世所传女郎朱淑真"去年元夜时,灯市花如昼"(《生查子》词),见《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三十一卷,不知何以讹为朱氏之作。世遂因此词,疑淑真失妇德,纪载不可不慎也。 陆以湉《冷庐杂识》:"去年元夜"一词,本欧阳公作。后人误编入《断肠集》(渔洋山人亦辨之),遂疑朱淑真为泆女,皆不可不辨。按'去年元夜'词,非朱淑真作,信矣。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人。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第一,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政事。庆历间参与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提出政治革新建议,论事切直,守旧派视之如仇。庆历五年(1045),因外甥女张氏狱贬知滁州,自号醉翁。后迁翰林学士修《新唐书》,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次年卒,谥文忠。有《六一词》,见《六十家词》本,又有《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三卷及《醉翁琴趣外篇》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