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目录

1,关于地理的成语

关于地理的成语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地质作用使海洋抬生成陆地,岩石风化成土壤

风调雨顺 (夏季风强弱进退正常,降水量适中,无水旱灾害)

日久天长 (太阳寿命还剩46亿年,日地距离为1.5亿KM)

海市蜃楼 (在沙漠和海洋的晴天出现的大气折射现象)

一泻千里 (从河流的源头到入海口的距离落差和距离很大)

百川归海 (所有外流河最终注入海洋)

一衣带水 (像衣带那样窄的河流,指隔海向望的国家,如日本等)

源远流长 (河水从很远的源头流来)

因地制宜 (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被如树林,草原,荒漠等)

泾渭分明(黄河支流泾河和渭河,因含沙量不同,导致河水一个清澈一个浑浊,差别很大)

2,地理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3,陕西洩湖人作文400字左右

  大家都有自己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炒菜、第一次游泳……而我这次要写的却是第一次独自一人去超市。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觉得独自一人去超市很危险,很容易被坏人拐走,然后卖给别人。但我的想法却和你们不一样,我觉得这次逛超市是既刺激又有趣的,因为妈妈还给我布置了任务。相信大家都想听一听,好吧,那我就分享给你们吧!
昨天晚上,我和姐姐刚从超市回来,妈妈就像警察一样检查了我们买的东西,然后说:“怎么没有我要买的小黄鱼,还有这个奶茶怎么买那么多?”我说:“小黄鱼我们忘记买了,那个奶茶大特价,而且买一送一,所以……”姐姐打断了我的话:“哎呀!那个蛋糕满18可以送一盒抽纸的,我们买了刚好18,但忘记拿抽纸了!”我想出了一个主意,说:“要不我跑回去拿。”妈妈说:“好的。顺便买十几条小黄鱼和五杯奶茶。”我说干就干,接过钱和小票,拿来一个塑料袋,妈妈嘱咐我:“路上小心点,不要和陌生人讲话。”我点了点头,朝超市走去,到了超市,我推着一辆手推车朝卖奶茶的地方走去,拿了十杯奶茶,第一个任务完成了。接下来跑向冷藏海鲜专卖区走去,找到了小黄鱼,我撕下来两个塑料袋,一个套在手上,一个用来装鱼。那些鱼好像故意耍我似的,滑溜滑溜的,怎么捉也捉不住。我费力九牛二虎之力才捉足了十条。我将鱼拿到称上称,15元钱,第二个任务也完成了。接下来去收银台了,我对收钱的阿姨说:“阿姨,奶茶是买一送一的。”阿姨默认了。付完钱,该去执行第三个任务了,也就是最后一个任务,去领奖台领抽纸。我对在里面工作的阿姨说:“阿姨,蛋糕满十八元送一盒抽纸。”说完后我将小票递了过去,阿姨二话不说,在小票盖了一个章,然后递给我一盒抽纸,任务全部完成了,我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4,为什么说西湖是一个泄湖?

在古代,由于文化知识的局限,千百年来很少有人去认真探寻西湖形成的秘密。直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界有识之士才开始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西湖的形成。最早用地质学观点解释西湖成因的学者是日本地质学家石井八万次郎。1909年,他在东京《地质学杂志》中撰文称,西湖与日本的中禅寺湖相似,南山为古生代岩层的山坡,溪水北流,为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而成。 192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钱塘江口一小湾,后来由于钱塘江夹带的砂土堵塞其湾口而成的假说。 西湖究竟怎样形成?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多年勘测研究,“泻湖”说流传最广。这一假说认为,至少距今1.2万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沉积,使海湾变浅,钱塘江也带来泥沙,在入海口沉积。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泻湖”。起初,泻湖还随着潮水出没。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5,什么是泻湖?

1、泻湖指潟湖。 2、在海的边缘地区,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绝或周期性隔绝,从而引起水介质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体性质的潟湖。能起隔离作用的可以是障壁岛、沙坝、沙滩、沙丘、鲕滩等。 3、潟湖最大的特点是水体盐度异也可以是水下隆起的高地,如生物礁、生物滩、常,盐度>3.5%时为咸化潟湖,<3.5%时为淡化潟湖,后者可进一步发展成沼泽化潟湖,它们在沉积物成分、生物特征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不同。 扩展资料: 海岸潟湖的地理分布 1、海岸潟湖分布广泛,它较多分布于波能较低或中、弱潮的海岸地带。潟湖海岸大约占世界海岸线总长度的13%。美国东海岸,墨西哥湾沿岸,欧洲的北海海岸,波罗的海南部海岸,黑海、地中海沿岸,非洲西部海岸,南美洲东部海岸,澳大利亚南部海岸,印度、日本等海岸都有潟湖发育。 2、中国不同类型的海岸地带也有潟湖分布。山东半岛和广东的一些潟湖, 多在港湾基础上和沿岸泥沙漂运丰富的条件下形成,如山东省荣成市的马山湾、广东陆丰的甲子港、电白的水东港、海南岛文昌县的清澜湾、万宁的小海、陵水的新村港等。 3、中国低平原海岸,历史时期也曾有过由堤岛阻隔而成的潟湖,后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使海岸推展,只留有潟湖残迹,或已转化为淡水湖。如渤海湾西部的南大港、北大港,苏北平原的射阳湖,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杭州的西湖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潟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岸潟湖

6,太湖成因是什么?

太湖的水域形态就像佛手,作为江南的水网中心,太湖蕴藏了丰富的资源并孕育了流域内人们的繁衍生息,自古就被誉为“包孕吴越”;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为之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太湖风光秀丽,物产富饶,附近的长江三角洲河网纵横,湖荡星罗棋布,向来是中国的鱼米之乡。太湖四周群峰罗列,出产的碧螺春名茶与太湖红橘,在古代就是朝廷的贡品。太湖里还富有各种各样的水产品,其中的太湖银鱼,身体晶莹剔透,肉质细嫩,是筵席上的美味佳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兼具秀丽风景和浩渺壮阔气派的饮誉中外的太湖,关于它的成因,直到今天还争论不休。


早在20世纪初,中国地理学家丁文江与外国学者海登施姆就认为,是大江淤积导致了太湖的形成。他们指出,在五千年前江阴为海岸,江阴以东、如皋以南、海宁以北,包括太湖地区在内都是长江淤积的范围,这是最初对太湖成因所作的理论上的描述。


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在湖区地下发现有湖相、海相沉积物等,所以学术界对太湖的形成有了较成熟和系统的看法。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与汪湖桢等提出了泻湖成因论,泻湖论在以后又不断被充实进新的内容。德国人费师孟在1941年提出,经太仓、嘉定外冈、上海县马桥、金山漕泾,直至杭州湾中的王盘山附近,是公元1~3世纪的海岸线。后经对位于冈身的马桥文化遗址下的贝壳碎屑进行碳14测定,研究者基本上公认冈身是6000年前的古海岸线。


华东师范大学海口地理研究所的陈吉余教授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泻湖论。该论点主要依据太湖平原存在着海相沉积来推断,认为因长江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在下游堆积,使当时的长江三角洲不断向大海伸展,从而形成了沙嘴。以后沙嘴又逐渐环绕着古太湖的东北岸延伸并转向东南,与钱塘江北岸的沙嘴相接,将古太湖围成一个泻湖。后来又因为泥沙的不断淤积,这个泻湖逐渐成为与海洋完全隔离的大小湖泊,太湖则是这些分散杂陈的湖群的主体,又经以后的不断淡化而成为今日的太湖。


近年来,随着对太湖地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献资料等方面的不断研究,尤其是几十处距今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至汉、唐、宋文化遗物的发现,许多研究者对泻湖论中所存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在海水深入古陆地的过程中,虽然是一边冲蚀,一边沉积,但这种情况对于整个古陆地来说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虽有泻湖地貌的沉积,但它不具整体意义。因此,泻湖论虽然可以解释太湖平原的地形和地质上的海湖沉积,但难以解释何以在太湖平原腹地泥炭层之下以及今日湖底普遍有新石器遗址与古生物化石的存在,同时这也与全新世陆相层的分布范围不符。许多人因此提出,太湖平原大部原为陆地,所以古代居民能够在上面聚居生存。


人们推测,大约在6000~1万年前,太湖地区是一片低平的平原,人们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居住过。由于地势较低,终于积水成湖,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搬走他们的家当,就被洪水淹没了。


至于太湖这片洼地的形成,人们认为这和地壳运动有关。太湖地区可能一直是一个地壳不断下沉的地带,由于地势低洼,从四面八方汇来的流水不能及时排出去,自然就形成了湖泊。


太湖的“平原淹没说”还没有得到更多的传播和响应,又一种成因说突然出现了。最近,一批年轻的地质工作者用全新的观点来解释了太湖的形成。


太湖他们大胆地假设,可能是在遥远的古代,曾有一颗巨大无比的陨石,从天外飞来,正好落在太湖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偌大的太湖竟然是陨石砸出来的!他们估计,这颗陨石对地壳造成了强大冲击力,其能量可能达到几十亿吨的黄色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或者等于1000万颗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的能量。


提出“陨石冲击”假说的年轻人,列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证据:


第一,从太湖外部轮廓看,它的东北部向内凹进,湖岸破碎得非常严重;而西南部则向外凸出,湖岩非常整齐,大约像一个平滑的圆弧,与国外一些大陆上遗留下来的陨石坑外形十分相似。


第二,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太湖周围的岩石岩层断裂有惊人的规律性。在太湖的东北部,岩层有不少被拉开的断裂,而西南部岩层的断裂多为挤压形成。这种地层断裂异常情况只有在受到一种来自东北方向的巨大冲击时才会出现。


第三,研究者还发现,成分十分复杂的角砾存在于太湖四周,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岩石,其中还可以看到被冲击力作用产生的变质现象。另外,他们还在太湖附近找到了不少宇宙尘和熔融玻璃,这些物质只有在陨石冲击下才会产生。


由以上的证据,他们推断,这颗陨石是从东北方向俯冲下来的。由于太湖西南部正好对着陨石前下方,冲击力最大,所以产生放射性断裂,而东北部受到拉张力的作用,形成与撞击方向垂直的张性断裂。由于陨石巨大的冲击力,造成岩石破碎,形成成分混杂的角砾岩和岩石的冲击变质现象。


对太湖的成因,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所有这些不同的观点,都有助于推动人们作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人们最终一定能揭开扑朔迷离的太湖成因之谜。

7,什么是“泻湖”。太湖是“泻湖”

在海的边缘地区,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绝或周期性隔绝,从而引起水介质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体性质的潟湖。能起隔离作用的可以是障壁岛、沙坝、沙滩、沙丘、鲕滩等。潟湖最大的特点是水体盐度异也可以是水下隆起的高地,如生物礁、生物滩、常,盐度>3.5%时为咸化潟湖,<3.5%时为淡化潟湖,后者可进一步发展成沼泽化潟湖,它们在沉积物成分、生物特征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不同。 潟湖: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潟湖地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 扩展资料: 潟湖的形成 第四纪冰期后(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形成了平行海岸的障壁岛。障壁岛是岸线外并与之平行的长形堆积体,可能有二种成因: (1)波浪破碎产生的沙坝上升而成; (2)沿岸流形成的沙嘴破裂后产生了进潮口。障壁岛使沿岸部分水域与海洋隔离,仅借助于潮道(障壁通道)相沟通,被隔离的部分即发展为潟湖。因此,漏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面升降运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吉普斯兰漏湖的发育历史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约70000年前(晚更新世的闾冰期)海面高于现代海面,吉普斯兰东部的溺谷湾的陡崖海岸前方发育了一条沙坝(称为早期沙坝),使湾部分封闭,形成了小潟湖。末次冰期海面下降前,生成了一个向东北伸展的沙嘴(称为内沙坝),将整个湾隔离,形成一个大潟湖系。末次冰期时,海面下降潟湖水流失,河流穿越早期沙坝和内沙坝。全新世海侵时,潟湖又恢复海面达到现代高度时又形成了外沙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泻湖

8,"洩湖"这个字怎么读

潟湖(xì hú)(误称泻湖、洩湖,由于潟字少见并被不少人认为是繁体字,其实不然):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潟湖地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潟湖沉积是由入潟湖河流、海岸沉积物和潮汐三角洲物质充填,多由粉砂淤泥质夹砂砾石物质组成,往往有黑色有机质粘土与贝壳碎屑等沉积物。

9,潟怎么读?

潟,拼音为xì,声母是x,韵母是i,声调是第四声。 意思:咸水浸渍的土地:潟卤(盐碱地)。 潟是卤咸地之意,如《史记·货殖列传130》中载有“地潟”;《汉书》中载有“海濒广潟”,现较常见于日语。由于很多人不懂得“潟”这个字或认为是“泻”的繁体字,所以经常把该词错写成“泻湖”。 部首:氵 总笔画:15 部首外:12 98五笔:ieqo 86五笔:ivqo 郑码:vnru 统一码:6F5F 仓颉:ehxf 组词: 1、潟卤 拼音:[ xì lǔ ] 释义:盐碱地。也作舄卤。 2、广潟 拼音:[ guǎng xì ] 释义:同“广斥”。《史记·夏本纪》:“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潟﹞,一作‘泽’,又作‘斥’。” 3、潟湖 拼音:[ xì hú ] 释义: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闭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环礁所围成的水域。有的高潮时可与海相通。

10,澙湖 的成因

至少距今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沉积,使海湾变浅,钱塘江也带来泥沙,在入海口沉积。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泻湖”。起初,泻湖还随着潮水出没。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