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康乾盛世是什么朝代,指那几个皇帝在位时候?
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此时期称为康乾之治。西方传统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支持的人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即清朝的高峰期。不支持的人之指出此期间制度僵化,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乾隆后期各种民变相继爆发,也标志着清朝开始走向衰落,清朝遂陷入萧条冷落的嘉道中衰之世。 扩展资料: 1、康熙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 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 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 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2、雍正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为改善民生,实行摊丁入亩,使中国人口的暴增。 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3、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 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 乾隆帝在位期间,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 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但闭关锁国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89岁。 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乾盛世
2,康乾盛世指什么?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盛世之治。康乾盛世开始于康熙二十年(1681)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了长达115年。 康乾盛世,是清朝国力达到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农业。在清朝统治的前期,农业生产就一直在持续发展,耕地面积更是大量增加,有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更是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记录。农业种植方法的进步和政策的扶植,都是农业发展的原因。种植方法的更新使作物产量大大增加。而北京郊区的菜农更是学会了利用“火室”“地窖”等设备,在冬季栽培韭黄、黄瓜等新鲜蔬菜,拿到市场上卖,增加收入和土地利用率。 手工业。清朝初年,手工业因战乱的影响,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社会的稳定,手工业于康熙统治中期,再次恢复并发展起来。在清代的手工业中,丝织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虽然清朝统治者在江宁、苏、杭设有织造衙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南丝织业的正常发展,但清代民间丝织业仍发展很快。如江宁的织机在乾、嘉时达到3万余张,而且比过去有许多改进,“织缎之机,名目百余”,所产丝织品畅销全国。即使在偏远的贵州,丝织业也得到很大发展。道光时,贵州遵义绸“竟与吴绫、蜀锦争价于中州”,招致了秦、晋、闽、粤各省客商购买贩运。 在丝织业异常发达的同时,棉织业也随之发达起来,尤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这一时期,棉纺织工具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如上海的纺纱脚车,可“一手三纱,以足运轮(名脚车),人劳而工敏”。织布机也有一些改进和革新。当时的棉布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同时更值得一提的就是制瓷业。当时江西的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的最大中心。到乾隆和嘉庆时期,单“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同时其他地区,如直隶武清、山东临清、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广东潮州等地的窑场,也都有很大的规模,所产瓷器色彩鲜艳,精美异常。 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清朝前期,商业贸易就已经十分繁盛,有各种商品出口远销,国内商品互通也十分密切。广东佛山镇的各种铁器,行销全国,当时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说法,其他如苏州的丝、棉织品,南京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广东、台湾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销各地。特别是江南丝织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广大的国内外市场。 清代绘画《康熙帝万寿图》
3,康乾盛世到底怎样?
说“康乾盛世”是一个闹剧,其实有一定道理: 一是因为“康乾盛世”的规模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增加。宋朝的时候,虽然领土不如清朝大,但是宋朝的经济占了全球的70%,而明朝的工业产值也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二,所以不管是宋朝还是明朝,都是全方位吊打西方世界,但是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全国的经济只能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较之于宋、明两朝有了极大的缩水,可见,“康乾盛世”只停留在表面。 二是因为“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的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康乾盛世时期,诸多的工业指标都没有达到明朝末期的水平,“康乾盛世”的工业总产量其实远远不及明末万历时期,明朝时期不管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在世界都占据着领先地位,其中工业产量更是达到了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 那么,康乾盛世时清朝的工业总产值在全世界占了多少? 事实上,这个数据低得可怜,当时清朝的铁和布匹甚至不如明朝末期的水平,而工业总产值仅仅只有全球的6%,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宋、明时期仍然引领世界,而“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已经逐渐开始全方位落后于西方世界。 当然,也有人说“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人口较之于明朝翻了几番,然而实际上,清朝人口之所以增长得如此之快,是因为引进了番薯,所以也有人说“康乾盛世”就是“番薯盛世”。
4,什么是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
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嘎尼的中国行记)。
5,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
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嘎尼的中国行记)。
6,康乾盛世是什么时期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封建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繁盛社会。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关于康乾盛世,历来争议不断,一方认为“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因为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疆域的扩大,经济的繁荣,人口的激增,手工业的发达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特征。另一方则认为康乾时期“思想活跃”、“文化昌盛”、“贸易繁荣”、“科技发达”这几项均不能达标,因此不是盛世:①思想方面 ,政府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文化高压政策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肆意屠戮文士,流放关外(著名流放地如宁古塔)的士人竟高达成千上万,严重制约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并扼杀了明末以来的启蒙思想解放进程;②文化方面,清统治者借修编《四库全书》之名,趁机销毁、篡改了大量不符合统治阶级观念的书籍;③外交方面,闭关锁国,“贸易繁荣”自然也算不上;④科技方面,轻视热兵器与科技,“科技发达”显然不是。也有些学者指出康乾时期的缺陷,比如马克思曾表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