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那首诗?全诗是什么?
- 2,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入”是什么意思?
-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哪首诗?全文?
- 4,春风送暖入屠苏.入是什么意思
- 5,春风送暖入屠苏是什么诗
-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全诗是什么?
- 7,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意思是什么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那首诗?全诗是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元日。 元 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本:于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之中,送走了旧年,步入了新年。人们喝下美味的屠苏酒时,亦有与冷的春风扑面而来,糟糕绝不惬意!天刚刚亮,家家户户均取下了旧有桃符,更换全新桃符,送行新春。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编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新年元日繁华、快乐与万象更新的感人景象,表达了作者改革政治的思想感情,洋溢轻快以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2,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入”是什么意思?
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入意思为:畅饮。 出处:宋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白话释义: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入拼音: rù 释义: 1.进去。与“出”相对:~场。~冬。 2.参加:~伍。~团。 3.合乎;合于:~情~理。 4.收入:岁~。 5.入声。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入迷[rù mí] 喜欢某种事物到了沉迷的程度:老爷爷讲故事,孩子们听得入了迷。 2.加入[jiā rù] 加上;掺进去:~食糖少许。 3.出入[chū rù] 出去和进来:~随手关门。东西堆在过道,~不方便。 4.收入[shōu rù] 收进来:每天~的现金都存入银行。 5.介入[jiè rù] 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不~他们两人之间的争端。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哪首诗?全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这首元日诗中的爆竹、屠苏、桃符……写出春节的韵味也串联出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传统魅力,反映出中国人的孝道与伦理。这个节日,在外的游子都要返家团圆,更显现中国人那股凝聚力。虽然,随著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已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但那份和谐、融洽的气氛一直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保存某种特殊的意义。
4,春风送暖入屠苏.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3、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 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作品解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日
5,春风送暖入屠苏是什么诗
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
王安石《元日》[现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中出现,又在苏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出现]可以视为写元日的诗词中之翘楚。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而且表达了自我的哲学观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或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或争插)新桃换旧符”,说在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当时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唐人卢仝《除夜》诗说:“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屠苏酒),不觉年来七十余”,两诗都提及长者最后饮酒的风俗。
饮酒大概是子夜时分刚刚进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的。屠苏,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之所以在元日饮屠苏酒,是因为一个传说,或说是一个故事:“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唐韩谔《岁华纪丽》一《元日》:“进屠苏”注)王安石诗中的后两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桃符,又涉及另外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陆游有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除夜雪》),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记载。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全诗是什么?
全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扩展资料: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7,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3、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 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作品解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