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目录

1,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闭关锁国的,哪个皇帝?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闭关锁国的,哪个皇帝?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 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民众知识交流发展。当时国人对于“知识”的认识还停留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孔孟书的程度,认为“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稳定的,积累的,可以被归纳于某种二次元等级结构之内。 真实情况是“知识”包括产生“知识”的体系是动态的,变化的,自我挑战和调整的,也是需要及时反馈和改革的。 所以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如果不能满足理性讨论和言论自由,阻碍了信息的自由流动,那么“知识”就会开始腐化,变质,堕落——也就是说,癌症化的“知识”所产生的臭气,远超过产生的营养。 扩展资料 在明朝人看来,全天下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中国,一个大漠。全天下共有两个国家,一个大明,一个蒙古。全天下只有一组国际关系,那就是明蒙关系。明朝初年,对蒙古实施的是“犁庭扫穴”。所谓犁庭扫穴,就是要把对方的势力连根拨起,彻底扫除。 传说罗马击败迦太基之后,再用海盐把迦太基城的土地全都犁了一遍,令其寸草不生。这个就是典型的犁庭了。但问题是犁庭扫穴只对定居民族有杀伤力,而蒙古以游牧为主,居无定所。所以虽然明军多次攻破、毁灭蒙古王庭的所在地,然而终究不能令其完全屈服。 永乐大帝北伐身死之后,明朝改变了策略,开始对蒙古实施贸易禁运。这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闭关锁国”。蒙古高原物产稀少,盐、铁两样尤其紧缺。可是明朝人的禁运措施十分严格。就连蒙古人想要买一口铁锅都不行,怕你拿去融化了做兵器。 不过明朝人搞制裁也讲究“人性化”。如果确实是拿去炒菜,把锅用坏了。那么只要把旧锅交还,就可以买一口新的,维持“控锅限额”不变即可。事实证明,闭关锁国的战略效果远胜于犁庭扫穴。蒙古经济被搞得奄奄一息,蒙古各部也分崩离析,内乱不止。 把明蒙关系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海禁政策也就容易理解了。在明朝人看来,海外诸国都是一个个“像素”级别的小岛。根本用不着制定任何政策来针对它们。实际上,海禁政策是用来对付海贼的。比如戚继光打击的倭寇,就属于海贼。 《明史》称这些海贼“乘风往来,瞬息千里”,跟游牧骑兵颇有相似之处。而且他们的巢穴孤悬海外,茫茫波涛,犹如大漠,因此极难剿灭。同时他们与蒙古一样,许多物资都有求于明朝。因此,犁庭扫穴既然不行,那么以闭关锁国对之,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闭关锁国

2,中国什么时候开始闭关锁国了

  中国的闭关锁国从明朝开始:
  明朝洪武年间,法令严格禁止人民"与外洋番人贸易"。这种政策,当时称为"海禁"。《明太祖实录》里记载的禁令包括“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可以看出海禁相当严格。
    永乐之后仍旧屡次重申“严私通番国之紧”,但实际上因为海防废弛,禁令范围不断缩小。到了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清朝的海禁政策是清初期实施的,主要是在康熙年间,时间大致在顺治末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左右。清朝在收复台湾以前,厉行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片板不许下海,犯禁者一律处死,货物没收入官。这种海禁政策地实施,主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及其子孙的海上势力,并不是针对外国的。因此,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逐步放宽海禁,准许对外贸易。
    但是到乾隆前期,针对英国等西方国家贪得无厌的要求,清政府又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他通商口岸,并且颁行严格约束外国商人的条例和章程,这样便形成了所谓闭关政策。

3,闭关锁国的后果是什么

闭关锁国的后果是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 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阻碍本国的经济发展,彻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阻隔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造成国际冲突。影响社会科技发展。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扩展资料: 其他国家闭关锁国 日本德川幕府 日本闭关锁国是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行的外交政策。在1635年开始实行,直到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为止。德川幕府明确禁止日本人出国、禁止在外的日本人回国。 并规定于外国的贸易关系仅允许在长崎进行,而且对象仅限于中国和荷兰。此外,某些地方藩主会与特定国家进行贸易,包括对马藩的宗氏与朝鲜、萨摩藩岛津氏与琉球国的贸易。 李氏朝鲜 朝鲜王朝在17世纪被清军打败后自我封闭,开始闭关锁国,与外界仅进行少量交往。到19世纪后被迫重新开国。 尼泊尔 尼泊尔于拉纳家族专政时实施锁国,只与印度或中国往来。 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予西方国家。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 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闭关锁国

4,闭关锁国一共多少年

闭关锁国大致为286年。
闭关锁国的时间大概可从1433年(郑和下西洋后)的明朝后期以及清朝至1840年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可为大致的时期,大约有407年。清朝初期1636年至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实行“一口通商”政策之前是有开放过的一段时间(121年),这段时间可去除,则大致为286年。
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明朝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是一种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的政策。同时,明朝的海禁政策也未贯彻始终。明政府曾一度开放海禁,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又蓬勃发展起来。而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长期关闭国门,严格限制国人对外交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一切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的负面影响:
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阻碍本国的经济发展,彻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阻隔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国际冲突,影响社会科技发展,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5,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闭关锁国的主要内容: 1、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 2、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对外贸易。  3、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4、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的限制。 5、外商在华只能雇用翻译和买办,不能雇人向内地传递信件。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贷资本。条规还规定要加强河防,监视外国船舶的活动。 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予西方国家。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 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扩展资料: 闭关锁国主要影响 一、正面影响 1、从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 2、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3、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二、负面影响 1、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 2、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3、而且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阻碍本国的经济发展,彻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阻隔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4、造成国际冲突。影响社会科技发展。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闭关锁国

6,闭关锁国是什么意思

词 目 闭关锁国

发 音 bì guān suǒ guó

释 义 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

出 处 《周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示 例 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为打破~,西学东渐开了先河。(柯灵《序》)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二百年。

7,清朝闭关锁国是什么

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明朝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是一种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的政策。同时,明朝的海禁政策也未贯彻始终。明政府曾一度开放海禁,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又蓬勃发展起来。而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长期关闭国门,严格限制国人对外交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一切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政策。

8,中国“闭关锁国”了多久?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清代实行了“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马克思曾在他的文章中接受了这一观点。 后来这一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写入了教科书,并且形成了一个观点认为“清代闭关锁国”。从相关政策执行中实际的微观行为和宏观效果上看,同样不是。 另外,明清两代,明朝虽然在明前期至隆庆开关时期近乎全面海禁,但仍然在隆庆开关时开放了漳州月港一处口岸。明代禁海时期约占75%,开海时期约占25%。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禁海时期约占15%,开海时期约占85%。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思维的一大困境在于对所处的环境认知不足。因此,清朝人始终有“制度已经天衣无缝”的守成想法,有“变革既异端”的荒唐理论。 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引进超出历史学研究的范围,且无法切实考证,但我们能看到的事实是从乾隆年间开始,中国进入一段时间并不算太长的封闭时间,因为很快关上的国门就被英国人的大炮给轰开了。 的确,比之中国人自古以来驰骋海洋的壮举而言,乾-嘉-道年间的闭关锁国只是短暂而急促的停顿,若是放之于东亚地域史而言,这个停顿可能无足轻重,然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已无东亚地域史,中国面对的是世界的挑战,中国已经置身世界史。 这段时间的闭关锁国对国家命运的发展而言是致命的,却又不是绝对的,经典的例子自然是日本。糟糕的是闭关锁国是建立在一种更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上,因此才顽固到即将亡国绝种仍然死不悔改的荒唐地步。 而高中历史只能从政治体制,从经济角度,从文化传统,从对外关系,对世界发展的趋势去解释闭关锁国及文明的碰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闭关锁国

9,清朝的闭关锁国是谁实行的??

清朝的闭关锁国是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于1757年实行的





  乾隆帝即清高宗纯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终年88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1736~1799)。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乾隆的这道圣旨常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原因清朝统治者期望维护集权统治的心理观念是“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


  基于保护传统文化。事实上是对本国国民的愚民政策。

  保障本地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清朝封建统治时期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依靠同时也很抵制外来商品。

  国防安全的出发,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

  以免有间谍盗取本国资料。

  清朝政府对自己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过分盲目自大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仅有二百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一千公斤;中国年产铁约二万吨,不及法国1/10,英国1/40。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没落下去。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被西方国家的船队取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较西方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10,一国两制是谁提出的政策,又是什么时候实施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的政策,是在1984年提出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扩展资料 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 1、创造性战略性的将和平统一原则作为一个解决一个国家统一的问题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 2、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