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目录

1,唐朝的历史,介绍一下

唐朝的历史,介绍一下

节度使之于唐朝,犹如刺史(州牧)之于汉朝。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王朝,汉唐都是对外扩张性的政权,这一特点注定了在军事上的外重内轻,所以节度使这一制度其实是适合唐朝的。 不过,节度使的存在,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掌控。一旦中央政府虚弱,很容易引起地方叛乱和军阀割据。 安史之乱和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就是明证。 节度使对于大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唐朝最终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导致;而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仍能存在150多年,藩镇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唐朝想要的只是听命于中央的藩镇,而不是完全废除藩镇。 与唐朝相比,宋朝是完全废除了藩镇的,也就是“守内虚外”。 于是,宋朝的政权在内部很稳定,不必担心地方造反,但对外战争则无力收复失地和开疆拓土。 如果与后世相比,节度使与总督、巡抚都是一类的封疆大吏。 历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总是此消彼长,其关键不在“节度使”是否存在,而在于中央如何掌控地方。 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大唐开始的时候是府兵制,因为当是实行的均田制,府兵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上战场是兵,平常是农民,后来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府兵制随即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有了募兵制,有了募兵制,才逐渐形成藩镇,有了藩镇,才有节度使,玄宗时设了十大节度使,节度使是玄宗时期开始的,当时全国有五十万兵力。 有三十几万在节度使手里,仅安禄山就身兼三个藩镇的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地方强于中央的格局,后来安禄山反叛,朝廷历经八年才平了内乱,但无法根除叛军的残余势力,又将河北三镇交到叛军手里,河北三镇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为了安抚平叛有功的功臣和投降过来的将领,又增加了许多藩镇,让他们当节度使,藩镇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又扩大化了,中央于藩镇时战时和,一直到黄巢起义,一些节度使借平叛之机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唐廷也无可奈何,最终也亡于这些节度使手里,所以说,唐朝没有解决藩镇问题,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基础以及朝廷的政治妥协性和软弱性决定的,若此事发生在明朝,明朝一定不会向藩镇妥协。

2,皮日休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译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唐代)

玉颗珊珊下月轮,-----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的玉珠似的从月亮下边散落下来,

殿前拾得露华新。-----拾起殿前的桂花,桂花本来就洁白如玉,在月光的照耀下更显得晶莹。

至今不会天中事,-----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

应是嫦娥掷与人。-----这桂花大概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下来的吧!


出自于:全唐诗:卷615-26

皮日休(834至839~902以后),唐代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天门市)人。懿宗咸通八年 (867)登进士第。次年东游,至苏州。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为黄巢所得。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县。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3,请问,陆龟蒙的怪松图赞翻译成白话文是什么意思??

陆龟蒙(?~公元881年)苏州人,是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江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
陆龟蒙的《耒耜经》是中国唐代末期记述江南地区农具的专著。陆龟蒙在曾经亲自经营农业,留心农事,对当地农具种类、结构和耕作技术有较多了解。《耒耜经》就是在访问老农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写成的,收录在《甫里先生文集》第十九卷中。全篇600多字,所记农具有犁、爬(即耙)和碌碡等。
唐代曲辕犁使中国耕犁定型化,是中国农具史上一个里程碑。此外,爬、砺和碌碡等都是用于碎土、整地和清理杂草的农具,它们的出现和推广,也是唐代农具发展的重要标志。
举进士不中。曾为湖州、苏州从事。居松江甫里,有田数百亩,地低下,常苦水潦。经营茶园于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为品第。常携书籍、茶灶、笔床、钓具泛舟往来于太湖,自称江湖散人、天随子、甫里先生,后以高士召,不赴。去世后,唐昭宗于光化三年(900)追赠右补阙。陆龟蒙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著《笠泽丛书》4卷,有清雍正重刊元本。与皮日休唱和的《松陵集》10卷,有汲古阁本。宋叶茵合二书所载及遗篇为《甫里集》20卷,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本。
陆龟蒙 字鲁望。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年不详;约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卒。
陆龟蒙出身官僚世家,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早年的陆龟蒙热衷于科举考试。他从小就精通《诗》、《书》、《仪礼》、《春秋》等儒家经典,特别是对《春秋》更有研究。在进土考试中,他以落榜告终。此后,陆龟蒙跟随湖州刺史张博游历,并成为张的助手。后来回到了故乡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角直镇),过起了隐居生活,后人因此称他为“甫里先生”。在甫里,他有田数百亩,屋30楹,牛10头,帮工20多人。由于甫里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洪涝之害,陆龟蒙因此而常面临着饥谨之苦。在这种情况下,陆龟蒙亲自身扛畚箕,手执铁锸,带领帮工,抗洪救灾,保护庄稼免遭水害。他还亲自参加大田劳动,中耕锄草从不间断。平日稍有闲暇,便带着书籍、茶壶、文具、钓具等往来于江湖之上,当时人又称他为“江湖散人”、“天随子”。他也把自己比作古代隐士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在躬耕南亩、垂钓江湖的生活之余,他写下了许多诗、赋、杂著,并于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卧病期间自编《笠泽丛书》,其中便有许多反映农事活动和农民生活的田家诗,如“放牛歌”、“刈麦歌”、“获稻歌”、“蚕赋”、“渔具”、“茶具”等,而他在农学上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其小品、杂著之中。
隋、唐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移向南方,使得长期以来“火耕水耨”的南方农业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其标志便是以“耕、耙、耖”为核心的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而总结这一体系的便首推陆龟蒙,他在《耒耜经》一文中写道:“耕而后有爬,渠疏之义也,散垡去芟者焉。 爬而后有礰礋焉,有磟碡焉。”他还根据自己对“象耕鸟耘”传说的理解,对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提出了“深耕疾耘”的原则。
在耕、耙、耖的技术体系中,耕是最重要的一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陆龟蒙对当时江东一带重要的水田耕作农具——犁的各部构造与功能作了记述和说明,写了《末铝经》一文。
耒耜本是两种原始的翻土农具,传说农业始祖神农氏“断木为耜,揉木为耒”,实际上最初的耒只是一尖头木棒,后来又在尖头木棒的下端安装了一个短棒,用于踏脚这便是耜。使用耒耜的方式,有一人的“力田”。二人的“耦耕”。三人或多人的“劦(协)田”。后来随着金属工具和兽力的使用,耒耜便进化为犁。初期的犁仅仅是将原来耒耜一推一拔,改为连续推拔。到秦汉时,犁已具备犁铧、犁壁、犁辕、犁梢、犁底、犁横等零部件,但多为直的长辕犁。回转不灵便,尤其不适合南方水田使用。唐代时长辕犁改进为曲辕犁,并在江东一带广泛使用。
根据《耒耜经》记载,江东曲辕犁为铁木结构,由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评、犁建、犁梢、犁盘等11个零部件组成。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底和压鑱用以固定犁头;策额保护犁壁;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梢控制宽窄;犁辕短而弯曲;犁盘可以转动。整个犁具有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特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中国犁已基本定型。陆龟蒙还对各种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尺寸也有详细记述,十分便于仿制流传。
《耒耜经》一共记载了4种农具,除江东犁以外,还有爬、礰礋和碌碡,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具专著,也是第一篇谈论江南水田农业生产的专文。
陆龟蒙有钓鱼、饮茶、作诗的嗜好,他对各种渔具和茶具都有了解,并为之写诗歌咏。
养鱼之法世传有《陶朱公养鱼经》,而于取鱼之法却付诸阙如,实际上捕鱼远在养鱼之前,捕鱼之法和捕鱼之具必定更多。陆龟蒙据自己多年垂钓江湖的经验,做了《渔具十五首并序》及《和添渔具五篇》,对捕鱼之具和捕鱼之术作了全面的叙述。在《渔具十五首》“序”中,介绍了13类共19种渔具和两种渔法。19种渔具中有属于网罟之类的罛、罾、罺、罩等;有属于签之类的筒和车;还有梁、笱、箅、矠、叉、射、桹、神、沪、(竹字头加椮)、舴艋、笭箵。这些渔具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制造材料和制造方法,以及不同的用途和用法来划分的。两种渔法即“或以术招之,或药而尽之”。凡此种种,正如他自己所说:“矢鱼之具,莫不穷极其趣。”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对他的渔具诗十分赞赏,认为“凡有渔已来,术之与器,莫不尽于是也”。在《和添渔具五篇》中,陆龟蒙还以渔庵、钓矾、蓑衣、篛笠、背篷等为题,歌咏了与渔人息息相关的五种事物。总的说来是非常全面的。
渔具之外,陆龟蒙还有《和茶具十咏》,对茶具作了叙述。唐代的饮茶风气很盛,陆本人就是个茶嗜者,他在顾渚山下开辟了一处茶园,每年都要收取租茶,并区分为各种等级。顾渚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茶圣陆羽著有《顾渚山记》2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 陆龟蒙在此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 尽管陆龟蒙的《茶书》已失传,然而他所作的《和茶具十咏》却保留了下来,“十咏”包括茶坞、茶人、茶笱、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等10项,有的为《茶经》所不见,可与之对照研究。
作为农学家,陆龟蒙的贡献不仅在于农业器具方面,其他诸如植物保护、动物饲养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他对柑桔害虫桔蠹的形态、习性及自然天敌作了仔细的观察,写了《蠹化》一文,尽管他的用意在于借物抒怀,然而此文却是一篇古代关于柑桔害虫生物防治的史料。陆龟蒙观察了凫(野鸭)和鹥(海鸥)对稻粮的危害。写有《禽暴》一文,提出了网捕和药杀的防治办法。陆龟蒙还强调了田鼠对水稻的危害性,写有《记稻鼠》一文,提到了驱赶和生物防治两种防治办法。在动物资源保护方面,他大声疾呼保护渔业资源,在《南泾渔父》一诗中说:“孜孜戒吾属,天物不可暴。大小参去留,候其孳养报。终朝获渔利,鱼亦未常耗。”竭力反对“药鱼”这种破坏渔业资源的做法,极力提倡“种鱼”,采收鱼卵,远运繁殖,借以保护渔业资源。
陆龟蒙作为一位文学家,其成就主要在诗歌和小品文方面;作为农学家,其影响则主要在农具方面,而农具方面的成就又突出地体现在对江东犁的总结。由于犁在农业中的地位,犁的进化史就是古代农业史,这就决定了陆龟蒙在中国农业史上的地位,以致于研究中国犁的学者,言必称颂陆龟蒙的《耒耜经》。
陆龟蒙生于官僚世家,却终身以农为业,虽以隐土自诩,却怀儒家之志,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每见于笔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和皮日休一样“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更为可贵的是,他虽胸怀天下,饮誉文坛,却能将历来不为文人和士大夫所重视的农具,进行细致的研究总结,甘做小人之事,为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留下宝贵的文字记载。 这与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的自传《甫里先生传》和《江湖散人传》,对其生平和个性作了总结。他在《江湖散人传》中写道:“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限,为时之怪,民束于礼乐者外之,曰此散人也。”也许正是因为摆脱了儒家传统礼教的束缚,才使他成为中国农业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译文:
人们都喜爱艳丽的红荷,而很少有人欣赏素雅的白莲。其实这冰清玉洁的白莲花,真应该生长在西王母的仙境瑶池之中。
即使很少人赏识它,任她自开自落,然而白莲其实是很美的,她那纯洁之色,她那婷婷之态,只要有晓月清风作伴,又何损于她的美丽呢?
【赏析】
这是一首咏白莲的诗,内容似有寄托。它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这也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遏的心理。不过这首诗为读者所欣赏,主要在最后两句。最后两句有的本子作“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晚风清欲堕时”。白莲好象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间的事情),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
和袭美春夕酒醒
陆龟蒙
几年无事傍江湖, 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 满身花影倩人扶。
这是一首闲适诗。“闲适诗”的特点,向例是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人们无牵无挂的悠然心情,写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有些佳作,在艺术上不乏可资借鉴之处。“袭美”,是诗人皮日休的表字。陆龟蒙和皮日休是好友,两人常相唱和。此诗是写诗人酒醉月下花丛的闲适之情。
起句“几年无事傍江湖”,无所事事,浪迹江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反映了“泛若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的无限自在。第二句中的“黄公旧酒垆”,典出《世说新语·伤逝》,原指西晋时竹林七贤饮酒的地方,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放达纵饮的生活态度,从而标榜襟怀的高远。
“觉后不知明月上”,是承前启后的转接,即前承“醉倒”,后启归去倩人搀扶的醉态。此处所云“不知”,情态十分洒脱;下句“满身花影倩人扶”是全篇中传神妙笔,写出了月光皎洁、花影错落的迷人景色。一个“满”字,自有无限情趣在其中。融“花”、融“月”、融“影”、融“醉人”于浑然一体,化合成了春意、美景、诗情、高士的翩翩韵致。
这首诗着意写醉酒之乐,写得潇洒自如,情趣盎然。诗人极力以自然闲散的笔调抒写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诗人冠绝一时的才华,而终身沉沦,只得“无事傍江湖”,象阮籍、嵇康那样“醉倒黄公旧酒垆”,字里行间似仍不免透露出一点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
[编辑本段]《耒耜经》
《耒耜经》是中国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是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撰写的专门论述农具的古农书经典著作。《耒耜经》共记述农具四种,其中对被誉为我国犁耕史上里程碑的唐代曲辕犁记述得最准确最详细,是研究古代耕犁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献,历来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重视。
我国古代有许多可以称之为农书的古籍文献,但多数是讲农艺的。王祯的《农书》中虽然有很大篇幅讲农具,但也还不是讲农具的专著。像《耒耜经》这样专门讲述农具的,确是古农书中少有的著作。
陆龟蒙写成《耒耜经》后,最初收在他的《笠泽丛书》中。开始流传于世的《笠泽丛书》可能是手抄本。据陆龟蒙十一世孙陆惠元说:最早“丛书版刻于元符间,然芜没久矣”。可能这种版本以后就失传了。后来宋朝叶茵汇《笠泽丛书》《松陵集》及陆龟蒙逸诗百余首,编成了《甫里文集》二十卷。宋朝陈振孙在《直斋书录题解》中收录《笠泽丛书》两种版本的题解,即十七卷蜀本和四卷补遗本。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也题录了《笠泽丛书》七卷本。顾楗碧筠草堂、陆钟辉水云渔屋、许连古韵阁等三家书舍,都曾刊行过手写版《笠泽丛书》,世称“写刻本”或“精刻本”。历代许多官修民撰的大型丛书、类书,如钦定《授时通考》《古今图书集成》《夷门广牍》《农政全书》《全唐文》等,都曾将《耒耜经》全文转引或影录。
《耒耜经》问世以后,曾得到很好的评价。《四库全书提要》说《耒耜经》“叙述古雅,其词有足观者”。元代陆深曾将《耒耜经》与《汜胜之书》《牛宫辞》并提,誉为“农家三宝”。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白馥兰说:“《耒耜经》是一本成为中国农学著作中的‘里程碑’的著作,欧洲一直到这本书出现六个世纪后才有类似著作。”(《中国壁犁的演讲》)
《耒耜经》全篇并不长,连序文在内,只有633字,但文章写得相当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述论有序。当然文字有些古奥,现在读起来是不太好懂的。
作者首先在《耒耜经》的序文中,交待了自己的写作动机。他认为:人类学会种庄稼以后,无论统治者还是老百姓,都是不能离开农具的。这当然是广义的说法。他甚至这样说:如果一个人只会吃饭睡觉,而不了解怎样种庄稼,怎样用农具,就等于不懂人生的意义,就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了。他提倡上层人士向农民学习,学习农民的农业知识,学习农民的淳朴作风。陆龟蒙作为一个上层的知识分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思想,应该说是十分可贵的。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不仅学着“古圣人”的样子去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而且还将在劳动中对农具的考查研究,写成了专论,传给了后代。他说,他所以撰写《耒耜经》,就是为了使后人不忘掉这些在农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农具。
陆龟蒙在《耒耜经》正文的开头,首先解释“耒耜”的含义。他说,“耒耜”是农书中的用语,是“学名”;人民群众习惯上把“耒耜”叫做“犁”。这就是说,在《耒耜经》中所谓“耒耜”即“犁”的代名词,因而所谓“耒耜经”自然也就是“犁经”了。

4,大明宫词是什么意思

大明宫词
开放分类: 影视、电视剧

目录
• 主要演员
• 剧情介绍
• 《大明宫词》故事梗概
• 台词精选





主要演员
[编辑本段]
陈红 饰演 太平公主(成年)
归亚蕾 饰演 武则天
赵文瑄 饰演 张易之
周迅 饰演 太平公主(少年)
申军谊 饰演 武三思
贾妮 饰演 韦后
刘栋 饰演 李弘
郭冬临 饰演 唐中宗
何琳 饰演 魏国夫人
高冬平 饰演 张昌宗
李爱军 饰演 崔缇
林昕 饰演 奶娘春
雷鸣 饰演 薛父
赵文瑄 饰演 薛绍
李志舆 饰演 唐高宗
傅彪 饰演 武攸嗣
胡静 饰演 韦氏(少年)
孙斌 饰演 李贤
王涛 饰演 唐睿宗
李冰冰 饰演 安乐公主
吴军 饰演 李隆基
赵毅 饰演 薛怀义
傅亨 饰演 武承嗣
杨雨婷 饰演 谨娘


剧情介绍
[编辑本段]

盛唐时期的大明宫地处长安城中,是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的生活舞台。《大明宫词》即以武则天与太平公主这一对母女一生权力和情感的矛盾争斗为主线,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含人生力度的故事。

内地演员陈红初为人母之后首次抛头露面,摒弃以往的花瓶形象,演绎从青年至老年的太平公主的坎坷人生。而因《喜宴》《红玫瑰白玫瑰》等影片一举成名的台湾小生赵文王宣则一人身兼二角,其中对深宫男宠张易之的诠释更显其表演张力。台湾著名演员归亚蕾一改贤良本色,扮演面慈心狠的武则天。因剧集《人间四月天》而成为“台湾小天后”的内地青年演员周迅,就将以少女时期的太平公主出现在前11集中。而近年来人气迅速攀升的傅彪也在剧中出演配角,他略带夸张的喜剧表演为全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李少红:不想“戏说”

这是一部风格奇特的古装戏,也是一部“血腥的文艺爱情片”。全剧58个主要角色,到头来57人在权力、情感的争斗中命丧九泉。

著名女导演李少红是初次涉足古装剧。她说,对《大明宫词》,她不想过于拘泥历史,也不想有太多“戏说”成分。史书中记载的多是武则天的荒淫无度,而她要讲述的是武则天怎样从聪慧的女人发展到权力欲、占有欲强烈的统治者。至于太平公主,有关她的生平记载很少,反而更能发挥想象。所以在剧中,她被设计成一个为感情活着的人。武则天一心一意想把女儿培养成纯粹的女人,未料想太平公主的个性和自己如出一辙,到头来成为自己权力和情感上最难对付的冤家对头。可以说,这部戏描写了种种情感,包括母女、夫妻和情人之间的。其中,太平公主与酷似自己初恋情人的男宠张易之之间大胆亲热的激情戏更将全剧推向高潮。

《大明宫词》的特别还体现在剧中人物的服装及视觉感受上。据悉,导演李少红为了使整部戏的主体风格、台词、服装较好地融合起来,特意从台湾请来了富有经验的服装造型设计家叶锦添加盟。叶锦添最广为观众所知的作品是陈冲导演的获奖电影《诱僧》。

赵文瑄:我很疯狂

饰演张易之的赵文瑄说,他的这一角色是非道德化的“男宠”,是个欲望无边的男人,充满权力和情感的欲望。这对赵文瑄来说非常有难度,但他说自己演得很疯狂。

归亚蕾:母仪天下

归亚蕾塑造的武则天完全不同于刘晓庆、斯琴高娃的版本。剧中的武则天,并非从小处心积虑要当女皇,她是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帮助李治批文件以讨好李治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到对权力的喜爱、渴望和掠夺的境地。归亚蕾说:“我有的就是母性的光辉,母仪天下的仁慈。”这一领悟让李少红拍案叫绝。


《大明宫词》故事梗概
[编辑本段]

长安城被连绵阴雨笼罩。在皇宫深处,皇后武则天却被比天气还阴晦的心情笼罩着,怀胎12个月而无法临盆。当唐军将士大胜突厥的喜讯传来,公主终于降生在朝堂之上。这奇异的经历使高宗皇帝李治认定女儿的降世为天下带来了好运,当场赐名——太平公主。
武则天从太平降世就对她倾注了特殊的关怀和宠爱。谁会料到,太平一生的悲剧也就在这幸福的童年中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14岁的太平第一次出宫就在上元灯节的假面狂欢之夜邂逅英俊武士薛绍,使她坠入少女的初恋。武则天出于对女儿的溺爱,掩盖薛绍已婚的事实,暗中赐死了薛绍的结发妻子惠娘。经过几年痛苦的婚姻生活,薛绍怀着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决心以及对太平不可抗拒的尊敬和好感迎向太平手中的利剑……
薛绍死后,为了对抗母亲,太平嫁给了善良、鲁钝而无能的武攸嗣。武攸嗣因研制春药有功得到武则天的宠信,也因为春药的缘故意外发生婚外情,自觉有愧于太平,畏罪自杀。历经两次婚姻的失败,太平心灰意冷,她把热情转移到皇朝的政务之上……
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之后,太平最后死在李隆基赐予的一尺白绫之下,孤独地死在大明宫深处。

电视剧 太平 武则天

很少有哪一部电视剧作品,能在开播之前即引起各方面人士的极大关注,《大明宫词》是个例外。有人说,它像一朵瑰丽的奇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唐宫闱生活的美丽画卷;也有人认为,《大明宫词》虽然华丽但空洞而缺乏条理。无疑《大明宫词》已成为时下荧屏最大的亮点,它突破了古装戏惯有的拍摄模式,激起了观众极大的好奇心。以下我们选登有代表性的正反两篇文章,以飨读者。

《大明宫词》仿佛是在人们惊诧的目光里绽开了一朵瑰丽的奇葩。与其说这是一出电视连续剧,不如说它更像一篇诗化的传奇,一首流动的乐章。它用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唐宫闱生活的美丽画卷。整部戏的独树一帜使它看起来好像是一场美丽的冒险,它使人们在习惯了《还珠格格》式的荒唐闹剧和《雍正王朝》式的肃穆沉重之后眼前一亮,发现原来历史剧还可以这样拍。

说《大明宫词》像一朵奇葩,是从它细节的刻画、背景音乐的烘托乃至一些小道具、小饰物的装点,无不能看出这部戏制作的精巧与用心。尤其是其中演员对白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诗化的长句、半文半白的语体、类似于舞台表演式的激情澎湃的台词,第一次在电视剧中出现。语言的流畅性、音乐性和张力得到了完全的展现。

另一个让人叫绝的地方就是唯美的视觉效果。风的运用在这里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画面如此清丽优美晓风过处,乌丝轻扬,衣裙飘飞,好似衣带当风的仙子从画中走来,感觉真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能达到这种效果,服装设计也功不可没。质地轻柔的彩色薄纱的大量使用,使风的特效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若大明宫里的服饰都做成像是杨佩佩的几部武侠戏中的粗重布衣,恐怕非五六级风吹不动吧。水的作用也与风不相上下,不论是太平的沐浴温泉,还是贺兰的沉溺湖底,都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凄美和对于这种美终将走向灭亡的痛惜。

剧中皮影戏的反复出现,似乎有一种暗示意味。在世人眼中,那深深高墙里奢华的宫中生活,仿佛就如同帷幕上的皮影所演绎的传奇故事一般迷幻莫测。“繁华事散逐轻尘”,一个万民仰慕的帝王之家的爱恨情仇、权力争斗,无论当时是多么的惊心动魄或者荡气回肠,到头来在太平公主平静而苍老的回忆和叙述中都恍若昔日旧梦,是如此的虚幻和遥不可及。这大概就是悲剧的美感和震撼力,使人过目而久久不能忘怀。爱情、亲情与权力的厮咬搏杀、浴血争斗,在大明宫中上演着一幕幕的悲欢离合、一曲曲的凄凉挽歌。

这部作品的表现形式对人们通常的审美取向和收视习惯可以说是一个挑战,也许会引起较大争议。但我觉得,尝试总是勇敢的。据说男主演赵文王宣在送给导演李少红的一张卡片上就写着:我们美丽的冒险开始了。是的,一场美丽的冒险,我喜欢这个说法。luckystar

反方

《大明宫词》好似宫廷闹剧

《大明宫词》拍得确实华丽,场景、服饰豪华亮丽,悦人眼目;台词对白精致典雅,文学性强。看《大明宫词》,恍惚中好像看的不是一部电视剧,更像是在欣赏舞台剧。编导的唯美倾向是不言而喻的,在观众与该剧刚一打照面时,以上特点确实能“震”我们一下子。可是在看过几集之后,笔者竟乏味得哈欠连天,简直有些看不下去。

《大明宫词》的故事是跳跃式的,编导好像是采取以人物“带”故事的手法来推展情节,可遗憾的是几条故事线索不仅不清晰,而且还因为一些人物的来龙去脉交待不清,故事总像断尾巴的蜻蜓一样接续不上。

《大明宫词》的情感戏较多,可是在写法上太过抒情、浪漫。不管是武则天、太平公主、还是张易之……总之除了武攸嗣等少数“粗人”之外,剧中人好像个个是诗人,而且吟咏的还都是“意识流”。张易之与太平公主在大明宫的情感戏,空灵虚幻的大段台词,成了对观众忍耐极限的最好考验。

《大明宫词》的故事经不起推敲,人物违情悖理。武则天在自己的娘家人和自己的儿女们的争斗中优柔寡断,把亲情和政治搅和得一塌糊涂;张易之既是武则天的男宠,又是太平公主的相好,又勾上了太子妃韦氏,在森禁甚严的皇宫大内,尽管武则天不止一次声称“我们不是一般的女人”,但众目睽睽之下将这样近乎乱伦的闹剧演下去,岂不是太可笑了吗?

《大明宫词》的亮点尽管不多,但也还是有的,那就是傅彪饰演的武攸嗣。以笔者看来,只有这个人物和围绕这个人物展开的故事还不算拖沓冗长,还有几分生动。武攸嗣虽在宫中官居三品,但其身上的农民气质始终没改。太平公主因与武则天赌气而下嫁武攸嗣,受宠若惊的他却在婚后连与太平公主过平等的夫妻生活都成了奢望;他相信江湖术士并与他们结交,从他们那里学到了配制春药这门“手艺”,还非常幸运地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他虽然愚钝,却不乏急公好义之心,当薛怀义要烧万象宫,众大臣束手无策时,他却主动提出前去劝说已失去理智的薛怀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傅彪的演技,对人物的精神内涵抓得很准,充分运用语言、表情、形体的表现力,即使在角色最没“戏”时也能被他挖出戏来,只要他一出场,观众兴致就被调动起来。


台词精选
[编辑本段]

女:(悠扬、凄婉地)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凑凑抖动,如无尽的缠绵依恋;初绿的柳枝轻拂悠悠碧水,搅乱了苦心柔情荡漾。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远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讯……
男: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为了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历险,为了满足一个男儿宏伟的心愿。现在终于锦衣还乡,又遇上这故人般熟识的春天,看这一江春水,看这清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都没有丝毫改变,也不知我新婚一夜就别离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对面来的是谁家女子,生得满面春光,美丽非凡!
男:这位姑娘,请你停下美丽的脚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么样的错误?
女:(声音千娇百媚)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马蹄踢翻了我的竹篮,你看这宽阔的道路直通蓝天,你却非让这可恶的畜生溅起我满身泥点,怎么反倒怪罪是我的错误?
男:(声音轻柔,充满真情)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你婀娜的身姿让我的手不听使唤,你蓬松的乌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你明艳的面颊让我胯下的这头畜生倾倒,竟忘记了他的主人是多么威严。
女:(异常娇媚,更加诱人)快快走远点吧,你这轻浮的汉子,你可知调戏的是怎样多情的一个女子?她为了只见过一面的丈夫,已经一掷三年,把锦绣青春都抛入无尽的苦等,把少女柔情都交付了夜夜空梦。快快走远点吧,你这邪恶的使臣,当空虚与幽怨已经把她击倒,你就想为堕落再加一把力,把她的贞洁彻底摧毁。你这样做不怕遭到上天的报应……
男:上天只报应痴愚的蠢人,我已连遭三年的报应。为了有名无实的妻子,为了虚枉的利禄功名。看这满目春光,看这比春光还要柔媚千倍的姑娘……想起长安三年的凄风苦雨,恰如在地狱深渊里爬行。看野花缠绕,看野蝶双双追逐,只为了凌虚中那点点转瞬依恋,春光一过,它似就陷入那命定中永远的黑暗。人生怎能逃出同样的宿命。
女:快快住嘴吧,你这大胆的罪人,你虽貌似天神,心却比铁石还要坚硬,双目比天地还要幽深。看鲜花缠绵,我比它们还要柔弱;看野蝶迎风飞舞,我比它们还要纷忙迷乱。看在上天的分上,别再开启你那饱满生动的双唇,哪怕再有一丝你那呼吸间的微风,我也要跌入你的深渊,快快走远吧,别再把我这个可怜的女子纠缠……
男:看野花缠绵,我比它们还要渴望缠绵;看野蝶迎风飞舞,我的心也同样为你纷忙迷乱。任什么衣锦还乡,任什么荣耀故里,任什么结发夫妻,任什么神明责罚。它们加起来也抵不上你的娇躯轻轻一颤。随我远行吧,离开这满目伤心的地方,它让你我双双经受磨难…随我走吧……

5,李治的年号是什么?

李治有多个年号,如下: 1、永徽(650年-655年)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治即位,第二年改元永徽,共使用6年。 2、显庆(656年-661年) "显庆"又叫"明庆"、“光庆",是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后来的唐朝人追称的。 3、龙朔(661年-663年) 4、麟德(664年-665年) 5、乾封(666-668) 6、总章(668-670) 7、咸亨(670-674) 8、上元(674-676) 9、仪凤(676年-679年) 10、调露(679年-680年) 11、永隆(680年一681年) 12、开耀(681年-682年) 13、永淳(682年-683年) 14、弘道(683年) 这是李治所用的最后一个年号,仅"存在"了一个月。 扩展资料: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显庆三年(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 显庆四年(659年)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杀。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关陇集团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 从此以后,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自作主张。 显庆五年(660年),十一月戊戌朔,邢国公苏定方平定百济后,献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东都洛阳紫微城正南门——则天门,唐高宗责问后下诏释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治

6,唐高宗李治共用了多少个年号?没个年号使用了多久?

   、 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 永徽(650年正月—655年十二月)是 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 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六年。   显庆(656年正月—661年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5年余。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又作光庆。   龙朔(661年三月—663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近3年。 麟德(664年正月—665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2年。 《旧唐书》、《新唐书》都称是龙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明年正月一日为麟德元年。但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纪元钞》则记载“龙朔四年六月一日改”,与史书的记载相差半年。   乾封(666年正月—668年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2年余。 总章(668年二月—670年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2年余。   《旧唐书》和新疆出土的《唐纪元钞》作乾封三年二月改元总章元年;《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作乾封三年三月改元。 咸亨(670年三月—674年八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4年馀。 上元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 674年─676年  仪凤(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计4年调露   调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八月—681年九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计1年余。后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唐朝人多称永崇。   开耀(681年九月—682年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计1年余。  永淳(682年二月—683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计2年。   弘道(683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计1个月。

7,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