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无意争春的意思
【拼音】 wú yì zhēng chūn 【释义】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不想出风头,不想锋芒毕露。 【出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源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歌颂梅花的高洁,不与世俗争艳的高贵品格。其实作者也是借梅花表现自己的志趣。现在也用来形容无私奉献,洁身自爱的一些人。 【拓展】 卜算子.咏梅①陆游 驿外断桥边②,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注释] ①卜算子:万树《词律》引毛先舒的话说,驿宾王的诗喜欢用数目字,被人称作“卜算子”。 ②驿外:驿站外。[赏析] 这首词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
2,无意争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
拓展资料:
这是陆游的 卜算子·咏梅里延伸出来的一句话,原话是:无意苦争春。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这首诗歌颂梅花的高洁,不与世俗争艳的高贵品格.其实作者也是借梅花表现自己的志趣.现在也用来形容无私奉献,洁身自爱的一些人。
3,美容新术 张秀亚
他是非常惊讶的 ,
道理:潜游默化的影响了你的人生观,价值观。
----------------------------------------
(1919—2001)女,作家。河北沧县人,笔名陈蓝、张亚蓝。幼年时全家迁居天津。1932年入省立第一女师。1935年开始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国闻周报》发表作品。第一首诗作《夜归》现收入诗集《秋池畔》。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
1938年考入北平铺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次年转入西洋文学系,毕业后入本校研究所史学组,后任助教。1943年到四川重庆任《益世报》副刊编辑。1946年回辅仁大学任教。1948年到台湾,1952年出版到台后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1958年任台中静宜英专教授。1965年辅仁在台复校,回辅仁任中文系和研究所教授。1973年赴美考察,并在西东大学进修。创作风格新颖清丽,意境深远。作品以散文著称。
著作文章有《美容新术》短篇小说集《大龙河畔》、《皈依》、《幸福的泉源》、《珂罗佐女神》、《寻梦草》、《感情的花朵》、《七弦琴》、《那飘去的云》、《艺术与爱情》、《张秀亚自选集》;散文集《少女的书》、《三色堇》、《牧羊女》、《凡妮的手册》、《怀念》、《湖上》、《爱琳日记》、《两个圣诞节》、《北窗下》、《曼陀罗》、《我与文学》、《心寄何处》、《书房一角》、《水仙辞》、《天香庭院》、《人生小景》、《我的水墨小品》、《石竹花的沉思》、《白鸽.紫丁花》、《海棠树下小窗前》、《爱的轻歌》、《杏黄月》、《湖水秋灯》;诗集《水上琴声》、《爱的又一日》、《秋池畔》;其他还有《诗人的小木屋》、《写作是艺术》、《张秀亚选集》、《张秀亚散文集》;另有与法国Lefeuvre合著的《西洋艺术史》著作11册,翻译著作10余种。
1938年考入北平铺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次年转入西洋文学系,毕业后入本校研究所史学组,后任助教。1943年到四川重庆任《益世报》副刊编辑。1946年回辅仁大学任教。1948年到台湾,1952年出版到台后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1958年任台中静宜英专教授。1965年辅仁在台复校,回辅仁任中文系和研究所教授。1973年赴美考察,并在西东大学进修。创作风格新颖清丽,意境深远。作品以散文著称。
张秀亚的散文色彩缤纷,诗情浓郁,笔致秀逸。她的散文多撷取身边的物事人情和个人经历,或写景咏物,或描人情世态,或缘事写情,看似小事一桩,写来又各有情致。写日月山川,花岛虫鱼,则文字优美,笔调轻松,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写对世界和人生的宗教情怀,则温暖如炬,仁爱虔诚,悲天悯人而又积极入世;写个人心境,则缘事而发,触景生情,喟叹感慨,都有较强的诗情,这使她的散文自成一派,独具特色。如《种花记》、《杏黄月》、《秋日小札》等,都是睹物兴情,移情于物的佳作,那空 的山景,绮丽的城市风光,温馨缱绻的情意,一一跃然纸上。她的散文敏感多思,洞微悉幽,纯真隽永。她能捕捉生活中种种动人的“真趣”,善于激发想象和联想,从平凡中发掘出纯真不凡的美来,如《髻》回忆了慈母一生的磨难,赞颂了母亲淳厚和仁爱的心怀,音乐味幽美,感人至深,是她的代表性作品,文中也可看出她长于刻画人物的优势。张秀亚的散文也有生动的意象,清丽的文笔,意境幽远且不乏淡淡感伤。她能灵活处理叙事、抒情、写景和议论等技巧因素,做到虚实结合,反复渲染,组织意象,营造意境。如《没有荷叶》写雨中的山城,夹叙夹议,写景抒情,虚实相映,意境幽远,诗情盎然。张秀亚的散文很讲究语言的锤炼和修辞手法,用词生动准确,散文呈现诗意美和韵律美。
作品评论
何欣--张秀亚的诗(代序),秋池畔,台中,光启社,1966年12月,页7—14
何欣--张秀亚的诗,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
事业公司,2003年9月,520—527
夏祖丽--张秀亚在享受人生,妇女杂志,第27期,1970年12月1日,页44—45
夏祖丽--张秀亚在享受人生,她们的世界,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81年,页153—158
夏祖丽--享受人生的张秀亚,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815—822
王少雄--论张秀亚的散文,青年战士报,1972年10月7日,9版
公孙嬿--论张秀亚的散文,青年战士报,1972年10月7日,9版
钟丽慧--「五项全能」张秀亚,文艺月刊,第180期,1974年6月,页8—18
谷瑞华--张秀亚的散文(一—三) ?文坛,第183—185期,1975年8月1日、10月1日、11
月1日,页32—44、62—86、32—52
舒兰--中国新诗史话——张秀亚,新文艺,第259期,1977年10月1日,页70—74
舒兰--中国新诗史话——张秀亚,中国新诗史话(1)中国诗——历史与批评,台北,渤海堂,1998年10月,页346—347
程榕宁 ???当代八位女作家:林海音、孟瑶、徐钟佩、张秀亚、琦君、谢冰莹、罗兰、苏雪林,文艺,第105期,1978年3月,页8—29
吴慧君--张秀亚和她的散文世界,幼狮文艺,第48卷第3期(总第297期),1978年9月,页92—96
吴慧君--张秀亚和她的散文世界,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30—736
涂静怡--爱与美的向导——读张秀亚教授的作品有感,中央日报,1983年3月24日,10版
涂静怡--爱与美的向导——读张秀亚教授的作品有感,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602—608
李丰茂等编著--中国现代散文选析——张秀亚,中国现代散文选析,第2卷,1985年3月15日,页632—646
张国立-- 张秀亚的五十年文学梦,中华日报,1986年5月14日,11版
宋田水--要死不活的台湾文学——透视台湾作家的社会良心,台湾新文化,第14期,1987
年11月,页31—51
白少帆等编---张秀亚的散文,现代台湾文学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页747—755
钟玲--台湾女诗人作品中的中西文化传统,七十六年文学批评选,台北,尔雅出版社,1988年3月,页73—102
杜元明--诗情葱茏,笔致秀逸——略评张秀亚的散文,台港文学选刊,1988年第2期,1988年
杜萱--现代散文的特质与赏析,国文天地,第4卷第8期,1989年1月,页92—95
钟玲--五十年代清越的女高音,联经评论(10)现代中国缪司——《台湾女诗人作品析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6月,页182—197
古继堂--台湾女性作家群形成的背景和意义,台湾小说发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页172—175
公仲,汪义生--五十年代后期及六十年代台湾文学(下)(1956—1966),台湾新文学史初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页164—165
黄重添、徐学、朱双一--女作家散文,台湾新文学概观(下册),福州,鹭江出版社,1991年6月,页184—186
张敬铭--张秀亚少年时代的诗,文讯杂志,第57期,1990年7月1日,页73—75
??--张秀亚,中国现代文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页347
郑明娳--台湾现代散文女作家笔下的父亲形象,现代散文现象论,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年8月,页117—133
王志健--中国新诗渊薮,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7月,页997—1006
亚彬,范希文主编--张秀亚,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1993年7月,页1151—1156
杜元明--母亲的新婚:台湾散文名作赏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页175—122
刘登翰等编--梁实秋、张秀亚与50年代的散文创作,台湾文学史(下)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
社,1993年,页439—445
庄若江等著--诗意流转,文采斐然:张秀亚散文简论,江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8期,1993年
侯江,张秀亚沦陷时期作品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1期,1994年2月,页142—152
刘红林--文质相扶——张秀亚散文论,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4年第1期,1994年4月,页29—33
李敏勇--在语言和想像力的废墟上——台湾战后诗的脆弱和贫困,战后台湾文学反思,1994年6月,页38—39
王晋民--张秀亚的散文--台湾当代文学史,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页725—735
郭国昌--心灵的倾诉——张秀亚小说解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1997年2月,页96—99
封德屏--东西交会,古今融合——张秀亚散文论--当代台湾散文文学研讨会,1997年3月30日
?弦--把文学的种子播在台湾的土地上,文讯杂志,第194期,2001年12月,页91—92
方美芬--张秀亚研究资料,文讯杂志,第194期,2001年12月,页93—98
陈芳明--在母性与女性之间50年代以降台湾女性散文的流变,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 ?2003年5月,页295—310
于德兰编--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上、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1114页
小民--崇高的平凡美——张秀亚及他的作品,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642—649
张雪茵--张秀亚的诗与散文,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50—555
李玮--散文回味——三十年来散文畅销书介绍,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 2003年9月,页749—751
舒兰--张秀亚,抗战时期的新诗作家和作品,页129
诗集
《水上琴声》
绿茵--我读《水上琴声》,幼狮文艺,第6卷第1期(总第31期),1957年5月 页10
《秋池畔》
柳文哲--诗坛散步——《秋池畔》 笠,第20期,1967年10月,页51
梓园〔钟鼎文〕--诗人未必以诗名——旅途中读张秀亚的《秋池畔》,联合报,1985年9月25日 ?8版
梓园--诗人未必以诗名——旅途中读张秀亚的《秋池畔》,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632—634
散文
《三色堇》
陈纪滢--读《三色堇》后记,三色堇,台北,重光文艺出版社,1952年,页151—153
陈纪滢--读《三色堇》后记,中央日报,1952年7月2日,6版
陈纪滢--读《三色堇》后记,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
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33—535
张漱菡--我读《三色蓳》,畅流,第5卷第12卷,1952年8月,页27
田榖--评介《三色堇》,中国语文月刊,第2卷第3期,1953年4月,页21
庄明萱--一束秀逸多采的三色堇,福建文学,1983年第6期,1983年6月,页60
10700302,吕大明--开在心灵潭畔的花朵——读《三色堇》有感,台湾新生报,1985年6月14日,7版
丘秀芷--重读《三色堇》,尔雅人,第55期,1989年11月,页3
丘秀芷--重读《三色堇》,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93—596
韩涛--评《三色堇》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67—571
刘静娟--阳光的美酒——重读《三色堇》,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97—601
季薇--爱的光辉——《三色堇》读后,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75—579
《凡妮的手册》
归人--评《凡妮的手册》(上、下),中央日报,1955年4月13日、20日,6版
??--《凡妮的手册》,文坛,第3卷第8期,1955年5月,页24
张康--我读《凡妮的手册》,名作家与名著称,第62期,1984年9月,页3—26
《湖上》
归人--《湖上》,妇友,第34期,1957年7月10日,页33—34
《爱琳的日记》
金剑--论《爱琳的日记》,妇友,第61期,1959年10月10日,页31—32
《少女的书》
钱剑秋--《少女的书》序,妇友,第82期,1961年7月10日,页7
《北窗下》
归人--评介《北窗下》,妇友,第99期,1962年12月10日,页18—19
筱恩--读张秀亚《北窗下》,中央日报,1963年9月5日,页6
朱伟明--读《北窗下》,中央日报,1964年9月5日,6版
查芳龄--张秀亚《北窗下》与我,中华日报,1976年7月23日,9版
王斐宜--林林总总与北窗——《北窗下》读后感,明道文艺,第48期,1980年3月,页136
—138
郭明福--温柔之必要——重读《北窗下》有感,中华日报,1983年1月2日,10版
李玮--散文回味——三十年来散文畅销书介绍《北窗下》,散文季刊,第1期,1984年1月,页108—109
秦贵修--《北窗下》,翰海观潮,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97年5月,页112—114
秦岳--沙粒晶莹世界新——评介张秀亚的《北窗下》,书香处处闻,台中,台中市文化局,1999年6月,页37—39
逸尘--《北窗下》,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26—727
徐石上--词新句妙《北窗下》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635
郭明福--温柔之必要——重读《北窗下》有感,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 ?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625—628
陈晓蔷--摊破浣溪纱——读秀亚姐新著《北窗下》,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74
袁噫甄--当晚霞满天(《北窗下》),今日生活月刊,实践家专,页63
《牧羊女》
罗传辉--我读《牧羊女》,文坛,第165期,1974年3月,页90—92
陈宗敏--张秀亚《牧羊女》欣赏,中华日报,1974年6月10日,5版
陈宗敏--《牧羊女》欣赏,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622—624
《曼陀罗》
金剑--读张秀亚的《曼陀罗》,青年战士报,1976年5月19日,11版
夏沙琳--夜读张秀亚的《曼陀罗》,青年战士报,1976年5月19日,11版
公孙嬿--读张秀亚的《曼陀罗》,青年战士报,1976年5月19日,11版
《心寄何处》
王少雄--评张秀亚的《心寄何处》,新知识,第107期,1976年7月,页26
王少雄--评张秀亚《心寄何处》,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42—748
《人生小景》
金蕾--张秀亚的《人生小景》,民生报,1978年10月16日
《我的水墨小品》
夏沙琳--张秀亚《我的水墨小品》推介,中华日报,1978年7月3日,9版
筱恩--推介《我的水墨小品》,中华日报,1979年7月3日,9版
《湖水‧秋灯》
公孙嬿--谈张秀亚《湖水‧秋灯》抒情小品的创作技巧,台湾新生报,1979年9月8日,12版
蔼如--抒情小品的创作技巧——谈《湖水‧秋灯》,台湾新生报,1979年9月8日,12版
金剑--张秀亚《湖水、秋灯》读后感,中央日报,1979年10月10日,11版
金剑--《湖水,秋灯》读后感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22—725
晨帆--美好的乐章《湖水‧秋灯》,中华日报,1981年2月11日,10版
晨帆--美好的乐章——丝丝细语‧朵朵凝思——欣闻「湖水」‧喜见「秋灯」,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57—760
书宇--燃亮记忆的灯盏——读《湖水‧秋灯》创造生活的情趣,九歌,第93期,1988年11月,页3
《白鸽‧紫丁花》
金剑--评《白鸽‧紫丁花》散文集,中央日报,1982年7月1日 10版
10700347,涂静宜--《白鸽‧紫丁花》,九歌,第120期,1991年2月,页2
《书房一角》
重提--张秀亚的《书房一角》,妇友,第373期,1985年10月5日,页41—42
重提--张秀亚《书房一角》,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06—709
毛再青--张秀亚的《书房一角》学术论文纲要,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52—756
《海棠树下小窗前》
徐雁--来日倚窗前,海棠著花未——读张秀亚女士《海棠树下小窗前》,博览群书,1986年第11期,1986年,页30—31
郑明娳,林燿德--人生五题,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5月,页2—5
《杏黄月》
李树平主编--永不退色的日子——读张秀亚的《杏黄月》,中国散文精品分类鉴赏辞典,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12月,页17—18
小说
《寻梦草》
陈范生〔陈之藩〕--《寻梦草》读后,中央日报,1952年11月7日,6版
陈范生--《寻梦草》读后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28—530
公孙嬿--寻梦与画梦——论张秀亚女士的《寻梦草》,自由中国,第9卷第12期,1953年12月,页29,22
司徒卫--张秀亚的《寻梦草》,五十年代文学评论,台北,成文出版社公司,1979年7月,页
73—74
《感情的花朵》
归人--《感情的花朵》,妇友,第20期,1956年5月10日,页32—33
郑夫喜--《感情的花朵》,读后感,文坛,第172期,1974年10月,页34—38
文集
《张秀亚自选集》
金剑--评《张秀亚自选集》,青年战士报,1972年10月7日,9版
金剑--评《张秀亚自选集》,中华日报,1973年3月6日,5版
金剑--《张秀亚自选集》评,中华日报,1973年3月26日,5版
桂文亚--《张秀亚自选集》读后,皇冠,第38卷第6期,1973年2月,页158—159
桂文亚--《张秀亚自选集》读后,橄榄的滋味,1977年4月,页14—16
崔焰焜--评《张秀亚自选集》,作品与作家,台北,水芙蓉出版社? 1974年6月,页108—111
崔焰焜--评《张秀亚自选集》,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37—741
唐润钿--源远流长《张秀亚自选集》,国语日报,1983年11月1日
《张秀亚作品选》
严文井--《张秀亚作品选》小引,华人世界,1986年4月,1986年
刑良俊--缕缕相思苦织成——读著名台湾女作家《张秀亚作品选》,博览群书,1988年1月,
1988年,页21
施国英--张秀亚:《星的故事》、《北窗下》,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1月,页588—589
单篇作品
李稼丽--从「小白鸽」说起,中国语文,第11卷第2期,1962年8月1日,页39
易象--一首诗的检讨 自由青年 ?第33卷第5期 1965年3月1日 页17—18
王明书--读张秀亚著〈千里姻缘〉有感 中华日报? 1977年7月4日 11版
张秀亚--〈在大龙河畔〉的寻梦者 爱书人 第3期? 1977年9月 页51—52
文奇--张秀亚的〈慈湖谒陵〉, 妇友,第274期,1977年,页16
文奇--张秀亚的〈慈湖谒陵〉,湖水‧秋灯? 台北 九歌出版社? 1979年7月 页167—170
野渡--纯散文的艺术——欣赏〈灵泉〉,中华日报,1979年2月15日,11版
王明书--张秀亚等著〈灵泉〉——纯散文的艺术,中华日报,1979年2月15日,11版
朱星鹤--散文选读——浅析张秀亚的〈星的故事〉,中华文艺,第112期,1980年6月,页63—65
朱星鹤--浅析张秀亚的〈星的故事〉,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83—585
施国英--张秀亚〈星的故事〉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90—592
赵天仪--儿童诗欣赏26——张秀亚的〈蜜蜂〉,1984年3月7日
沈谦--第三之耳朵与第三之眼睛——评张秀亚〈重来〉,幼狮少年,第108期,1985年10
月,页105—107
沈谦--第三之耳朵与第三之眼睛——评张秀亚〈重来〉,独步,散文国——现代散文评析,台
北,读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10月,页27—32
沈谦--第三之耳朵与第三之眼睛——评张秀亚〈重来〉,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
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43—549
蒋守谦--独具韵味的情境——读张秀亚的〈雾〉,语文月刊,1992年第9期,1992年9月,页20
王宗法--尺素纳千娇—读〈雾〉,台港文学观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页163—165
叶海烟--动静两相宜——张秀亚〈谈静〉赏析,中央日报,1997年8月28日,21版
叶海烟--动静两相宜——张秀亚〈谈静〉赏析,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86—589
巫仁和--谈国文科的创造思考教学——张秀亚的〈温情〉一课为例,教育实习辅导,第3卷第4期(总第13期),1998年5月,页37—40
谢敏玲--〈温情〉,国语日报,2001年6月23日 4,13版
景尼--「温情」不温情?——张秀亚〈温情〉中的作者为何袖手旁观 ?国文天地 ?第17卷
第5期(总197期),2001年10月? 页55—57
林清泉--喜读〈新秋〉,中央日报,1984年1月31日,10版
林明德--信仰之歌——张秀亚<心曲>读后,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03—705
贾植芳--〈雪〉、〈紫丁香〉,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6月,页1043—1047
与其他作家比较
潘琦君--灯下小记,幼狮文艺,第32卷第1期(总第193期),1970年1月,页39—40
林贞羊--两篇不同的游记〈旅游漫记〉、〈独行天下〉读后,大华晚报,1982年4月18日
其他
苏雪林--读张译《回忆录》,文坛,第33卷第1期,1963年3月1日,页12—16
崔焰焜--关於《论艺术》,作家与作品,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4年6月20日,页116—122
曾肃雅--何不点亮蜡烛——读张秀亚译《改造世界》有感,教友生活周刊,第3期,1984年12月27日
4,无意争春、带霜缀露、如火如荼的意思什么
无意争春 [ wú yì zhēng chūn ] 释义: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不想出风头,不想锋芒毕露。 出处: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 《卜算子·咏梅》。 带霜缀露[dài shuāng zhuì lù] 注解:霜。 或者表示艰辛的意思 释义: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不想出风头,不想锋芒毕露。 出处:《红花草》。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 注解:荼:茅草的白花。 释义: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出处:《国语.吴语》一卷。 扩展资料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 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 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 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参考资料:如火如荼-百度百科
5,“无意争春”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 wú yì zhēng chūn 【释义】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不想出风头,不想锋芒毕露。 【出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源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歌颂梅花的高洁,不与世俗争艳的高贵品格。其实作者也是借梅花表现自己的志趣。现在也用来形容无私奉献,洁身自爱的一些人。 【拓展】 卜算子.咏梅①陆游 驿外断桥边②,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注释] ①卜算子:万树《词律》引毛先舒的话说,驿宾王的诗喜欢用数目字,被人称作“卜算子”。 ②驿外:驿站外。[赏析] 这首词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