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吐蕃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 2,吐蕃是什么意思?
- 3,(吐蕃)啥意思?
- 4,唐太宗接见吐蕃画的内容 简短一点 可怜 求求你
- 5,有关藏族的文化介绍,越简短越好。
- 6,西藏原本的名字的“吐蕃”。为何后来却把名字改了呢?
- 7,吐蕃什么时候改名西藏的?
1,吐蕃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吐蕃:(公元618年—842年)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2,吐蕃是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来说说吐蕃的“蕃”字是什么意思,在吐蕃的历史上,关于这个字的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在远古时期,人们都不知道农业是什么,只有狩猎,于是会经常面对猛兽,如果遇上危险的时候就会在山顶发出“瓦耶”的求救声,这种方法叫做“蕃巴”,这就是蕃的来历。 还有一个意思是说,古代的吐蕃人把农业生产称为蕃,而这个王朝就是依靠高原农业发展起来的,所以蕃就成了这里的代名词。 其次是这个吐字怎么来的,在西藏语中,吐的意思就是大,因为吐蕃王朝和大唐王朝相交,所以就称自己为大王朝,也就是吐蕃的意思。 那么吐蕃为什么要改名为西藏呢? 其实吐蕃王朝的势力非常的大,比现在西藏要大的多,唐朝灭亡之后,宋朝因为国家比较弱,对吐蕃缺乏管理,元朝建立之后,虽然说还是称西藏为吐蕃,但是元朝又把吐蕃纳入了西域的范围,于是吐蕃也就变成了西蕃,这就是西藏中西字的最早来历。 再说说藏字的来历吧,在西藏地区,青海、甘南还有西北被称为安多,而昌都和云南被称为康,也就是康巴,元朝的时候被称为甘思,安多和康巴被称为多康,而藏语的意思就是为藏,元朝称为乌斯藏,明朝的时候,就直接被简称为了藏,到了清朝的时候,就更加简单了,直接把西和藏来代表吐蕃,也就是西藏的来历。
3,(吐蕃)啥意思?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 chen po,意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1]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2]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3]
“蕃”的具体含义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是,在远古时先民还不知晓农业为何物,而以狩猎为生。由于居住分散,先民们再遇到野兽、盗匪袭击或自然灾害时,为寻求伙伴帮助,经常在山顶或高处发出“噶耶”或“瓦耶”的求救信号,这种呼叫被称为“蕃巴”,久而久之,呼叫的“蕃”声,即成为其地名。
二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状况,把高原从事畜牧业的区域叫做“牧区”,把低地经营林业的区域叫做“农区”,把介于二者之间、从事农业生产的区域叫做“蕃”。历史上的吐蕃王朝前身悉补野王世系兴起于雅砻河谷地区,当时为高原农业的中心,故称为“蕃域”。悉补野赞普世系将地名当做称号,成为“吐蕃赞普”。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才把赞普管辖的全部土地称为“吐蕃”。
吐蕃民族的来源,据14世纪成书的《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最早的人类,其后子孙繁衍,分别在今西藏各地开垦平地,建筑城邑。直到聂赤赞普,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赞普(王)从天降临,才有了君臣之分。[4] 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首府泽当(藏语,意为游戏的平地),传说即猕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场所;泽当附近的山上,还有“猴子洞”的古迹。这种“猕猴变人”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性,也是古代藏族对本民族来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
《新唐书》援引《后汉书》以来诸史籍,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5] 在西羌诸部中的发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纪时,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绝远,互无往还。[6] 《新唐书》根据“蕃发声近”的理由,认为吐蕃即发羌的后裔。另一说,吐蕃是鲜卑族的南凉王朝秃发利鹿孤之后。秃发利鹿孤有二子,一名樊尼,一名傉檀。傉檀为西秦乞伏炽磐所灭;樊尼率残部臣服于北凉沮渠蒙逊。北凉亡,樊尼率所部过积石山,西越黄河,成为诸羌部的首领。[7]
古羌人西迁而形成吐蕃之说,源于古汉文史籍。
或谓吐蕃先民来自印度。自佛教传入吐蕃后,一些佛教徒为扩大佛教的影响,臆造出吐蕃王室的始祖聂赤赞普出身于印度王室的说法。[8] 自聂赤赞普下传31代,即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赞干布,但是史实及人种、语言、考古等方面的资料表明,吐蕃族源“南来说”毫无科学根据,而且这一反科学的伪说还为帝国主义侵略和分裂我国领土西藏,制造了口实。
青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居住,大量的考古发掘的材料,推翻了这里地高天寒、荒野千里,古代不会有人栖息繁衍的传统观念。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已经有人类生存,近20年来,在定日、申扎等地都发现了旧石器。[9] 自1958年起,西藏林芝陆续发现古代人类头骨和伴生石器、陶器等。经过科学鉴定,“林芝人”是新石器时代或金石并用时期的人类遗骸,属蒙古人种,即黄种,为现代A组西藏人的祖先。[8]
1978—1979年,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多座房屋遗址和大量的石制工具,以及骨器、陶器、粟米、动物骨骼等。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卡若遗址早期距测定年(1981)4655年,晚期距测定年3930年。[10] 当时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过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狩猎和畜牧业,有粗糙的纺织物,能够制造彩陶,有用骨、石和贝壳制做的装饰品等。
从以上考古发掘材料可知,至迟于距今4000年以前,距奴隶制的吐蕃王朝建立2700年以前,藏族的先民就已经在现今西藏地区创造了多种经营、极富特色的物质文化。
吐蕃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9hrzufjFTZlIIrp3vPoWIN3HZC8gEUlwV873PE9aY0Wi9-r871gh05r8Z4M2WvHGOgze2rTNBahtVee7Fxtku_
4,唐太宗接见吐蕃画的内容 简短一点 可怜 求求你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5,有关藏族的文化介绍,越简短越好。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界。 藏历是藏族先民所创造的属于藏族的历法,它不同于汉族的历法,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藏历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历,由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与及由汉人引进的时宪历。是藏族文化中最富有价值的一种民间文化。现有史可证的藏族历书,最早出现在13世纪(元朝),到19世纪,藏族历书的编定已经趋于完善。 扩展资料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藏族
6,西藏原本的名字的“吐蕃”。为何后来却把名字改了呢?
吐蕃,是一个由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政权,这个政权一共延续了两百多年。 吐蕃王朝存在的时间很早,它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被历史资料明确记载的政权,人们都认为松赞干布是吐蕃政权的实际立国者。吐蕃王朝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并且发展壮大,经过几代领导者的不断努力,吐蕃王朝的疆土扩张到很大,远远大于现在西藏地区。吐蕃军队骁勇善战,就连当时发展迅速的中原也不敢轻易招惹他们。 攘外必先安内,如果内部矛盾没有得到解决,那势必会作影响到王朝的持续发展。吐蕃王朝虽然强大,但是到后期内讧不断,内部势力不断分化,意见不统一。到842年,四分五裂的吐蕃王朝最终宣告瓦解。元朝时期,吐蕃被纳入了西域的管辖范围,并为吐蕃改名为西蕃。 元朝覆灭以后,明朝继续控制吐蕃,明朝设立了乌斯藏都司来管理吐蕃地区。乌斯藏都司是吐蕃地区最高军政管辖机构。与元朝时期的管理不同,明朝政府还采取了“僧官制度”,也就是将封喇嘛教僧人封官,他们可以位居指挥使、同知、通判等官职。明朝规定吐蕃的最高僧官为法王,任乌思藏都指挥使,这个官位还是可以世袭的。明朝与吐蕃这样的隶属关系一直维持到万了历、崇祯时期。 明朝不仅仅是多吐蕃的管理制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明朝还未吐蕃在元朝命名为“西蕃”的基础上再一次改名,这次改名为西海。 好像是每到了一个朝代,为了表现出与前朝不同,都要为吐蕃改一次名字,这不,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吐蕃有一次被改名,这次改为了西藏。这是因为元朝时将拉萨与日喀则地区合称为前后藏地区,也被人们称为藏区。康熙二年,吐蕃正式被官方改名为西藏,直到现在,这片西区还沿用了西藏这个名称。
7,吐蕃什么时候改名西藏的?
唐朝,西藏人自称为“博”,吐蕃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吐蕃传。开始是指现今的西藏地区,后来随着吐蕃王朝的扩张,青海西康等地区也成为吐蕃的一部分。“博”一方面代表地方名字,另一方面也代表民族的名字。唐代,吐蕃王朝把现今西藏地方成为“博隅”,拨把吐蕃统治下的整个青藏高原成为“博布青”,把吐蕃统治下的人民成为“博巴”。
现在西方一般把西藏称为“吐蕃特”,如英语中的“Tibet”,这是从阿拉伯文“Tibbat”演变而来的。公元九世纪中叶,唐朝后期,一位叫苏雷漫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回去后,于公元851年写了一本“东方旅行记”,在那本书中,他把吐蕃拼写为“Tibbat”。日本出版的东洋史讲座一书指出,阿拉伯人把西藏叫做Tibbat,显然是受唐朝叫“吐蕃”的影响。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把吐蕃称为“Tibet”。这是目前流行的西方文字西藏的称谓。马可波罗游记的法文法翻译者沙里农在注释中说:“Tibet一名,无疑是古代阿拉伯旅行者由中国学得。”
元朝建立后,对藏族地区的称谓仍然沿用唐朝的称呼,叫“吐蕃”。吐蕃扩张最远的地方,除了本土西藏外,还控制了青海和西康地区,以及现在的甘肃南部、云南东北部。藏语里面,对这些地区总称为“曲喀松”,意思是“三个方面的”。哪三个方面?上阿里三郭,中卫藏四如,下多康六岗。其中,上阿里的“三郭”,就是现在的阿里地方,中卫藏四如,就是现在的前后藏地区,下多康六岗,即是现在的青海、甘南、川西北、甘孜地区和昌都地区以及云南的迪庆地区。
青海、甘南及川西北,藏语里面成为“安多”,也有叫“安木多”的,而昌都和云南迪庆及甘孜地区,藏语叫“康”,而康区的人,就叫“康巴”。“康巴”一词,在元明时期翻译为“甘思”或简称为“甘”。安多地区和康区合起来,藏语里面叫“多康”,元朝时期翻译为“朵甘”或“朵甘思”。分别以拉萨地区和日喀则地区为代表的前后藏地区,合起来藏语里面叫“卫藏”,在元明时期翻译为“乌斯藏”。明代对整个藏族地区不再成为“吐蕃”,而是将青海和西康地方成为“朵甘”,将西藏地方成为“乌斯藏”,但是,典籍仍然认为,这两个地方就是以前的“吐蕃”地方。
明代后期,西藏地方有蒙古人统治,蒙语将“吐蕃”叫为“土伯特”或“唐古忒”,到清代初期,满洲上层采取折中的方法,采用汉语中的“西”和藏语里的“藏”,把现在西藏地方正式成为“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