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什么意思?
- 2,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这是什么意思。。。
- 3,“得失荣枯总任天,机谋用尽枉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螂捕蝉。”的意思是什么?
- 4,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是什么意思,可以比喻学什么??
- 5,“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什么意思?是形容什么的?
1,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什么意思?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一个汉语短语。比喻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指人贪心,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拼音为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示例:罗洪宪诗:“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清·翟灏《通俗编·禽鱼》 扩展资料: 来源 相传宋仁年间,深泽某村,一家人只有母子两个人,母亲年迈多病,不能干活,日子过得很苦,儿子王妄,三十岁,没讨上老婆,靠卖草来维持生活。 有一天,王妄照旧到村北去拔草,拔着拔着,发现草丛里有一条七寸多长的花斑蛇,浑身是伤,动弹不得,王妄动了怜悯之心,小心翼翼地拿回了家,冲洗涂药,一会功夫,蛇便苏醒了,冲着王妄点了点头,表达它的感激之情,母子俩见状非常高兴,赶忙为它编了一个小荆篓,小心地把蛇放了进去。 从此母子俩精心护理,蛇伤逐渐痊愈,蛇也长大了,而且总象是要跟他们说话似的,很能可爱,母子俩单调寂寞的生活中增添了点小小的乐趣,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妄照样打草,母亲照样守家,小蛇整天在篓里。 忽一天,小蛇觉得闷在屋子里没意思,爬到院子里晒太阳,被阳光一照变得又粗又长,像根大梁,这情形被老娘看见了惊叫一声昏死过去。 等王妄回来,蛇已回到屋里,恢复了原形,着急地说:“我今天失理了,把母亲给吓死过去了,不过别怕,你赶快从我身上取下三块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锅里煎熬成汤,让娘喝下去就会好。”王妄说:“不行,那样会伤害你的身体,还是想别的办法吧!”花斑蛇催促地说:“不要紧,你快点,我能顶得住。”王妄只好流着眼泪照办了。 母亲喝下汤后,很快苏醒过来,母子俩又感激又纳闷,可谁也没说什么,王妄再一回想每天晚上蛇篓里放金光的情形,更觉得这条蛇非同一般。 话说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宫里的生活日复一日,没什么新样,觉得厌烦,想要一颗夜明珠玩玩,就张贴告示,谁能献上一颗,就封官受赏。 这事传到王妄耳朵里,回家对蛇一说,蛇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几年来你对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总想报答,可一直没机会,现在总算能为你做点事了。 实话告诉你,我的双眼就是两颗夜明珠,你将我的一只眼挖出来,献给皇帝,就可以升官发财,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王妄听后非常高兴,可他毕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说:“那样做太残忍了,你会疼的受不了的。”蛇说:“不要紧,我能顶住。” 于是,王妄挖了蛇的一只眼睛,第二天到京城,把宝珠献给民皇帝。满朝文武从没见过这么奇异的宝珠,赞不绝口,到了晚上,宝珠发出奇异的光彩,把整个宫廷照得通亮,皇帝非常高兴,封王妄为进行大官,并赏了他很多金银财宝。 皇上看到宝珠后,很赏识,占为已有,西宫娘娘见了,也想要一颗,不得已,宋仁宗再次下令寻找宝珠,并说把丞相的位子留给第二个献宝的人,王妄想,我把蛇的第二只眼睛弄来献上,那丞相不就是我的了吗? 于是到皇上面前说自己还能找到一颗,皇上高兴地把丞相给了他,可万没想到,王妄的卫士去取第二只眼睛时,蛇无论如何不给,说非见王妄才行,王妄只好亲自来见蛇。蛇见了王妄直言劝到:“我为了报答你,已经献出了一只眼睛,你也升了宫,发了财,就别再要我的第二只眼睛了。人不可贪心。” 王妄早已官迷心窍,那时还听得进去,无耻地说:“我不是想当丞相吗?你不给我怎么能当上呢?况且,这事我已跟皇上说了,官也给了我,你不给不好收场呀,你就成全了我吧!”他执意要取第二只眼睛,蛇见他变得这么贪心残忍,早气坏了,就说:“那好吧!你拿刀子去吧!不过,你要把我放到院子里去再取。” 王妄早已等待不得,对蛇的话也不分析,一口答应,就把蛇放到了阳光照射的院子里,转向回屋取刀子,等他出来剜宝珠时,蛇身已变成了大梁一般,张着大口冲他喘气,王妄吓的魂都散了,想跑已来不及,蛇一口就吞下了这个贪婪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心不足蛇吞象
2,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这是什么意思。。。
比喻人贪心过重,就像“蛇吞宰相”的典故一样。“蛇吞相”后来被演绎为“蛇吞象”。 元无名氏《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楔子》 螳捕蝉里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说法,喻害人还被害之意。 比喻过分贪心结果适得其反。 来源:《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由来: “人心不足蛇吞相”中的“相”本指宰相,后演绎为“象”。 人心不足蛇吞相”缘自一个典故: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一直到他做了宰相,还不满足,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所以,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故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人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说:人的贪欲无止境,就像小小的蛇,竟要把庞然大物的象吞下去一样.这个俗语原从成语"巴蛇吞象"演变来的。 拓展资料:"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经 海内南经》.其文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意思是: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
3,“得失荣枯总任天,机谋用尽枉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螂捕蝉。”的意思是什么?
“得失荣枯总任天,机谋用尽枉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螂捕蝉。“的意思是: 得失成败与运气有关,(天时地人和,缺一不可。若不顺应大势),即使机关算尽也枉然。 贪得无厌往往导致前功尽弃,为他人作嫁衣裳。 出处:明朝罗状元醒世诗(九) 作者:罗状元(1504-1564),名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生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卒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明史》卷二八三有传。南岳高台寺住持楚石和尚是其方外好友,他二人共同植下一棵黄山松,至今仍矗立在碧萝峰右侧的山坡上。撰有《醒世诗》劝导世人。 【罗状元醒世诗】原文: 一 富贵从来未许求,几人骑鹤上扬州? 与其十事九如梦,不若三平两满休。 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求处便无忧。 而今看破循环理,笑倚栏杆暗点头。 二 戈盾随身已有年,闲非闲是万千千。 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象简金鱼浑已矣,芒鞋竹杖兴悠然。 有人问我修行事,云在青山月在天。 三 为人不必苦张罗,听得仙家说也么。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锦衣玉食风中烛,像简金鱼水上波。 富贵欲求求不得,纵然求得待如何? 四 新命传宣墨未干,栉风沐雨上长安。 低头懒进三公府,跣足羞登万善坛。 受戒固多持戒少,承恩容易报恩难。 何如及早回头看,松柏青青耐岁寒。 五 要无烦恼要无愁,本分随缘莫强求。 无益语言休著口,非干己事少当头。 人间富贵花间露,纸上功名水上讴。 看破世情天理处,人生何用苦营谋。 六 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乐道任遨游。 盖间茅屋牵萝补,开个柴门对水流。 得隐闲眠真可乐,吃些淡饭自忘忧。 眼前多少英雄辈,为甚来由不转头。 七 有有无无且耐烦,劳劳禄禄几时闲。 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古古今今多变换,贫贫富富总循环。 将将就就随缘过,苦苦甜甜命一般。 八 独对青山一举觞,醒来歌舞醉来狂。 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催两鬓霜。 身后碑铭空自好,眼前傀儡为谁忙? 得些生意随时过,光景无多易散场。 九 得失荣枯总任天,机谋用尽枉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螂捕蝉。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得过一日过一日,一日清闲一日仙。 十 贪利逐名满世间,不如破衲道人闲。 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富贵百年难保守,轮回六道易循环。 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
4,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是什么意思,可以比喻学什么??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一个汉语短语,拼音为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比喻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指人贪心,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比喻过分贪心,结果适得其反。 【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原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译文: 有一种蛇名叫巴蛇,可以吃象。每吃完一头象,要过三年才能将象骨吐出来。有大德的人若有幸吃到巴蛇肉,便可终生不生心腹部疾病。巴蛇的皮为青、黄、赤、黑各色交杂,五彩斑斓。也有说巴蛇身是黑色的,脑袋是青色的,一般生活在犀牛生活地的西边。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扩展资料: “人心不足蛇吞象”作为劝世名言,各地流传的版本不尽相同,但劝人知足常乐和某种意义上守本分的宗旨是一致的,其蕴含的哲理教育启迪了历史一代又一代人,对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意识的正确引导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能自律和自我节欲,不干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或得寸进尺、自取其咎和败道,比求神拜佛保佑自己贪污腐败、杀人越货不发案在实效上是无以伦比的。 “人心不足蛇吞象”凝聚的丰富文化内涵,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百花丛中的亮丽一朵,成为我们相互劝说和自我鞭策,做人处世谋事的法宝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心不足蛇吞象
5,“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什么意思?是形容什么的?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意思是同” 贪心不足蛇吞象“,劝世名言。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出处】《 山海经·海内南经》 【原文】1“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2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故事来源】相传宋仁宗年间,有个叫王妄的人,靠打柴禾及编草鞋为生。他的母亲年事已高,而且体弱多病,因此日子过得很苦。 有一天,王妄跟往常一样上山打柴、割草,正干着,他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条七寸多长的花斑蛇,遍体鳞伤,动弹不得。王妄看到这里,动了恻隐之心,小心翼翼地把蛇带回了家,为它冲洗涂药,过了一会儿,蛇便苏醒过来了,还冲王妄点了点头,以表达对王妄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