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痧胀玉衡》记载了哪些刮痧的方法?
《痧胀玉衡》记载刮痧的方法有:刮痧法,是针对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淬痧法,是针对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然后用火头直接粹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再点燃去粹烧其他痧点。 搓痧法,是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时,也叫“撮痧法”。
2,刮痧在哪些古籍中有记载?
刮痧最初适应证仅为痧证,痧证的记载较早见于宋代王荣《指述方瘴疟论》中,称之为“挑草子”。元代医学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对痧证的描述:“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 危亦林在1337年撰成《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在明代医书中,多沿用了危亦林的说法,但将“沙”字变为了“痧”。如明代张鹤腾在《伤暑全书》中载有“绞肠痧”一症。直至郭右陶《痧胀玉衡》使痧病的证治始备,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胀玉衡·痧原论》中指出: 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痧从秽气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痧胀玉衡》将痧病分为遍身肿胀痧、闷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扑鹅痧、伤风咳嗽痧、痘前痧胀等45种痧病。 郭右陶详细阐述,痧病主要由于气候因素如夏日暑气炎蒸,燥气炽灼,间或淫雨连绵,忽而烈日蒸晒,所酿不正之疠气,流于天地间,人在气交之中,触其毒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痧病的盛行季节,以夏、秋为最,春次之,冬极少见。
3,痔疮怎么治?有什么办法?
k只要简单一件事,轻松治疗眼睛张开立刻喝500~1000ml水,顺时钟按摩腹部36圈大便后用清水加消毒洗肛门, S 每天临睡前也洗一次,洗衣完后扶痔疮药。练肛门功,设法让肛门血液循环;不要用无良牌厕纸痔疮引起的原因及患有痔疮,要注意: 1、痔疮,是由静脉淤血形成的肉缀。不能久坐,要多运动。2、避免大便干结,特别是便秘,划伤痔疮。p3、不吃辛辣食物。刺激痔疮。4、坚持细嚼慢咽。避免坚硬食物,划伤痔疮。5、多喝白开水,多吃香蕉,软化大便。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