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笔记 > 正文
二次房改对房价有什么影响
二次房改对房价有什么影响
提示:

二次房改对房价有什么影响

一、什么是二次房改
1、房改房,是指于1994年国务院发文实行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产物,是我国城镇住房由从前的单位分配转化为市场经济的一项过渡政策,现如今又可以叫做已购公有住房。已购公有住房,是指城镇职工根据国家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政策规定,按照成本价或者标准价购买的已建公有住房。按照成本价购买的,房屋所有权归职工个人所有,按照标准价购买的,职工拥有部分房屋所有权,一般在5年后归职工个人所有。
2、二次房改是指:二次房改,从2008年6月份以来一些专家学者不断提出,后终于引起了高层的注意。2009年10月,一个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牵头,住房公积金监管司、住房与改革发展司和政策研究中心等相关司局一把手参与的调研小组,已开始调研十年房改的得与失。探索住房制度该走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3、意思是:单位员工每对夫妻只可享受一套单位的福利分房(房改房),若每对夫妻享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房改房,则所拥有的房改房均属违规房改所得,违规房改所得之房产均不可办理过户手续。
二、二次房改的背景状况
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与市场房租房价严重脱节。对于城镇大多数中低收入居民来说,住房货币化早就名不符实,住房保障只能依赖政府。而政府很难有足够财力对多数居民提供住房保障,随着时间推移和新职工增多,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城镇居民住房体制,考虑启动二次房改。中国目前的城镇居民住房体制存在三大缺陷,迟早都必须深入进行改革。在确保改革方案思虑周全的前提下,二次房改越早进行越好。专家刘慧勇说。
首先,货币化补贴政策与市场房租房价严重脱节。切实可行的住房货币化,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住房实物供给充分,二是货币化住房补贴的数额能够跟上房价和房租的实际涨幅。在1998年决定实行货币化改革时,中国并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
其次,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给缺乏制度保障。中国现行住房保障制度,目标和供给对象定位模糊,供给方式和程序存在制度性漏洞。从原则上说,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对象应当包括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进入城镇长期务工人员。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城市都面临无法准确界定住房保障对象的尴尬局面,政府很难有效地核实经济适用房购房者的实际收入水平。
再次,禁止单位提供住房实物保障也存在弊端:一是无法就近上班的城市职工将与日俱增;二是增加城市交通量和能耗,加重空气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三是职工上下班时间长,增加疲劳,降低效率,对单位也不利;四是削弱保障性住房的周转性、流动性与分配使用合理性;五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给的责任全由政府担负,难免漏洞百出。
三、二次房改对房价有什么影响
政策收紧会遏制房价的飞涨,但是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很多,诸如供求比例、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变动情况、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结构情况等。目前来说,很多因素是相对稳定的,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常常是最不稳定的因素。路通桥架后,大量的居民迁离市中心,选择交通便捷的市郊,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从总体上支撑和提升房价,它只是起着一种人口优势转移的作用。因此,考虑交通影响房价的因素时,应以人口流动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不只是以有无在建、待建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标准。所以,在考虑其它影响房价因素的同时,研究人口移动情况来判断各区域未来房价,要比从交通设施建设情况判断各区域未来的房价更为科学和准确。

二次房改有关政策
提示:

二次房改有关政策

法律分析:二次房改的核心内容,就是确立住房是准公共产品,基本方向就是由政府主导提供房屋住房服务。概括起来,就是“三种住房制度,三类供地方式,三支队伍参与”(三三制)。三种住房制度指的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制度、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 (论坛 新闻)制度和针对高收入家庭的商品住房体制。而相应的三类供地方式也分别为,政府划拨方式供地、“四定两竞”招标用地和商品房的“招拍挂”方式供地。其中,公共住房实行定地价、定建房标准、定税费率、定5%利润率,竞房价、竞建设方案的四定两竞方式,是二次房改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中间阶层的夹心层问题。三支队伍参与:政府、民间非营利公益性建房机构、建筑开发商共同参与。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第二十五条 房地产开发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第二十六条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开发土地。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二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或者动工开发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动工开发迟延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设计、施工,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范。 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二十八条 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价入股,合资、合作开发经营房地产。

二次房改的核心内容
提示:

二次房改的核心内容

二次房改的核心内容,就是确立住房是准公共产品,基本方向就是由政府主导提供房屋住房服务。概括起来,就是三种住房制度,三类供地方式,三支队伍参与(三三制)。
三种住房制度指的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制度、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论坛新闻)制度和针对高收入家庭的商品住房体制。而相应的三类供地方式也分别为,政府划拨方式供地、四定两竞招标用地和商品房的招拍挂方式供地。
其中,公共住房实行定地价、定建房标准、定税费率、定5%利润率,竞房价、竞建设方案的四定两竞方式,是二次房改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中间阶层的夹心层问题。三支队伍参与:政府、民间非营利公益性建房机构、建筑开发商共同参与。
一、2022年二次房改有关政策
二次房改,从08年6月份以来一些专家学者不断提出,后终于引起了高层的注意。2009年10月,一个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牵头,住房公积金监管司、住房与改革发展司和政策研究中心等相关司局一把手参与的调研小组,已开始调研十年房改的得与失,探索住房制度该走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1、目标调整住房结构实现住有所居
据权威人士透露,此次进一步深化住房体制改革是为了完成国家深化改革具体工作中对于房地产改革的安排,正由住建部改革发展司牵头组建团队制定。
在中国房地产发展到新的阶段后,总体供求平衡,但住房结构仍十分不均。上述权威人士表示,此次改革的目标是调整住房结构,使居民住有所居。
对于住有所居的发展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一个理想的住房目标应该是实现住有所居,带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公平。
2、调整针对不同对象分类保障
据悉,此次房改的方向是:建立市场与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体系,对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推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住房保障体系,对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推出市场配置、政策调节的住房市场体系。
这次房改的重点或在住房保障。并不是1998年的房改政策有缺失,其实之前是很全面的一次房改,只不过在执行过程当中过分强调了市场化以及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而忽略了保障。上述权威人士表示,在房改进行10年后,监管层发现了这方面的缺失,因此从2007年开始关注住房保障。
3、深化纠正重市场、轻保障模式
1998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是我国的第一次住房改革,实现了城镇职工从福利分房到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重大转变,房地产市场基本形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达9.5万亿元,是1998年的26倍多。其中,住房开发投资6.43万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7.7%。新建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为12亿平方米和7.6万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10倍和30倍。
房地产市场也成为城镇住房供应的主渠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城镇新建商品住房竣工面积7.9亿平方米,是1998年的5.6倍,占城镇新建住房竣工面积的比重,从1998年的29.7%提高到近年的70%以上。
二、二次房改主要目的
其实,早在2009年二次房改的课题就被提到了重要层面。当时,由住建部副部长牵头,专门组织了一个小组,对深化住房改革问题进行研究。
随着市场演进,那时的市场矛盾就已经开始凸显:强势群体推升房价,将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推入了无力买房境地,而住房设计体系远跟不上市场需求。
如今,这种矛盾更加复杂突出,并将导致市场再次出现停滞局面。
一方面,救楼市政策效应逐渐递减,在促发了一部分真实购买需求提前释放之后,高房价将更多刚性需求挡在门外,尤其在人口净流入城市,这一点尤其突出。
另一方面,一线城市多年的限购政策,将有实力的投资投机资金挡在了门外,影响了去库存的进度,而这里却是现在和将来最热门的区域。
也就是说,在目前制度体系或政策下,不管是有资金实力,还是无资金实力的,都存在一定程度不能痛痛快快买房的问题。长期以往,市场极大可能会再度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