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笔记 > 正文
张耳和陈馀为何反目成仇?张耳和陈馀各自的结局如何?
张耳和陈馀为何反目成仇?张耳和陈馀各自的结局如何?
提示:

张耳和陈馀为何反目成仇?张耳和陈馀各自的结局如何?

张耳和陈余早年感人的兄弟情很少介绍; 两人的关系很像陈胜和吴广,是一直认为自己能照顾好的人! 不,陈胜起义,两人流亡陈胜。 幸运的是,两人并没有跟随陈胜,而是被安排辅佐当时的武信君(项梁),避免了和陈胜一起被歼灭。 张耳和陈余最初是好朋友,后来随着权利的增大、利益的冲突,两人开始互相怀疑对方,长期的不信任导致感情破裂,最终打了一场殊死的战斗。 张耳和陈余是秦末农民起义中比较有才能的人物,两个人不仅因为才气走到一起,而且因为文人的才气成为敌人,只能说历史发展有其必然规律。 再有才能的人,也不能违抗天命,张耳和陈余最终成了敌人。 巨鹿市粮尽兵少,张耳多次派陈余前来营救。 但陈余以兵力不足,打不过秦军为由,不敢去巨鹿营救张耳和赵王休。 几个月后,张耳勃然大怒,怨恨陈余,派张黢、陈泽去责备陈余。 “我和你成了生死之交,现在赵王和我快死了。 你有几万士兵,却不插手救助,共同难死的精神在哪里? 如果守信用,为什么不攻击秦军和我们一起战死呢? 那似乎打败秦军保护生命的希望还有十分之一。 ”陈余道:“我推测自己去了终究救不了赵,只会白白毁灭全军。 另外,我和张耳一起死,是想为赵王、张耳向秦军复仇。 现在才应该一起死。 就像把肉给饥饿的老虎一样。 有什么好处! ”但是张黧、陈泽坚持应该和陈余一起死,陈余派出张黧、陈泽率五千人去试验秦军的力量。 结果出乎意料,真的把羊送进虎口,张默、陈泽所率的五千人刚到巨鹿就全军覆没。 之后的结局众所周知,项羽破釜沉舟,击退了王离的部队。 巨鹿的包围解除了,但张耳和陈余的两个梁子也结了。 张耳把陈余的消息当真,夺走了陈余的军权,两人都撕破脸了。 随后,两人投靠不同阵营,反复对立,最后依赖刘邦的张耳将陈余斩杀,结束了这段“破裂的友谊”。

张耳和陈余在起义前不是至交吗?怎么后来反目成仇?
提示:

张耳和陈余在起义前不是至交吗?怎么后来反目成仇?

张耳与陈余都是被秦始皇剪灭的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两人的年龄相差不少,张耳年长,陈余年少。两人还都是有才能的人,是魏国的名士。 既是同乡,又是名士,英雄相惜,竟然成为一对忘年交,陈余行弟子礼,把张耳当父辈尊重。两人相约同生死,共患难,断头无悔。 魏国灭亡之后,秦朝官吏得知张、陈是名闻遐迩的豪杰,担心他们率众反秦,于是悬赏通缉二人。张耳与陈余被迫隐姓埋名,逃到外地,当上了里监门(相当于今社区门卫)。 有一次,地方小吏因一个小过失,鞭打陈余。陈余恼了,当时就要拔剑而起,杀死小吏,被张耳制止。事后,张耳把陈余叫到一棵桑树下,责备他说: “当初我给你说的话,你都忘记了吗?我们是干大事的人,怎么能够因为受这么一点小委屈,就和这样一个小吏拼命呢?” 陈余这个时候也早已冷静下来,爽快地承认了当时自己过于冲动,保证今后不会再干这样的蠢事。 陈胜起义之后,二人投奔义军,后受陈胜指派,辅佐武信君攻略赵地。武信君死后,他们共同拥立原赵国国君之后赵歇为赵王,继续扩大自己的地盘,反抗秦朝统治。 不久,秦将章邯率王离攻赵,赵军节节败退,赵王和张耳逃至巨鹿,被王离大军团团包围。这时,陈余正在北方招兵买马,躲过一劫。匆忙招收几万人后,陈余带着刚刚组建的部队,赶到巨鹿救援。 此时的巨鹿,形势十分危急。王离兵多将广,粮草充足,赵军人少,粮食也不多了。张耳急切地盼望着陈余的到来,他相信,自己与陈余是生死朋友,他绝不会见死不救。 可是,陈余率军来到巨鹿之后,见数十万训练有素的秦军声势浩大,知道自己那几万乌合之众决不是秦军的对手,只好深沟高垒,等待后续援军。 一连几个月,张耳率城中赵军拼死抵抗,苦苦待援,同时屡屡派人催促陈余,要求他立即进攻秦军,以解燃眉之急,陈余却不敢前进一步。张耳又急又怒,再派张黶、陈泽二人传话斥责: “想当初,我和你相约为生死之交。今日之势,我和赵王命在旦夕,你却拥兵数万,不肯相救,难道这就是生死朋友?如果真是生死之交,为什么不出兵攻秦,你我内外夹击,或许还有一分生机!” 陈余解释说: “我明知自己的力量不可能解巨鹿之围,进攻不过是让这些士兵送死而已。我活下来的目的,就是要为赵王和张耳报仇。假如今天硬要进攻,就像是以肉投饿虎,有什么益处呢?” “事情紧急,既然答应共生死,那就不要考虑后事了,赶快出兵吧。” 被逼无奈的陈余说: “此时进攻,实在有害无益,你们不相信,那就先带五千兵去试试吧。” 张黶与陈泽只好率五千士兵,奋力进攻,可他们哪是秦军的对手?就像是一团雪抛向火堆,刚到近前,就化完了。 最后,还是项羽大败秦军,俘虏王离,逼降章邯,解了巨鹿之围。张耳陪赵王出城致谢,又见到了陈余。一见面,张耳就谴责他见死不救,又问张黶、陈泽二人的下落,陈余答以二人战死。张耳不信,以为他们死于陈余之手,故而反复数次,追问细节。 年轻气盛的陈余急了,解下兵符、印绶,推给张耳,说道: “想不到你竟然如此猜疑我,你以为我是贪生怕死,贪恋权势的人吗?我现在就不当这个将军了,你把这支部队带走吧。” 说完,陈余转身去了厕所。张耳见他发怒,一时也愣了,不知如何是好,他手下的谋士赶忙劝道: “这是上天给你的好机会,还不赶快把部队接受过来。” 张耳醒悟,马上佩印收兵。 等到陈余回来的时候,见张耳毫不客气的配上了将军印,怒上心头,转身就走。二人从此恩断义绝。 秦亡之后,项羽分封反秦战争中,各路有功诸侯。因张耳曾追随自己进攻秦地,所以把赵地的一部分划出来,立张耳为常山王;又因陈余不曾跟随自己打仗,只给了他三个县,封为侯,陈余怒火冲天。 不久,齐王田荣叛楚,陈余借齐兵攻打张耳。张耳败走,投奔刘邦。 汉高祖二年,刘邦出兵,进攻楚国,邀请陈余出兵助阵。陈余提出一个条件: “汉王杀死张耳,我就出兵。” 狡黠的刘邦,命人杀了一个和张耳长得很像的人,将此人的头颅,送给了陈余。陈余当即派兵助汉。 然而 不久,陈余就感觉到自己可能受骗了,于是又撤回部队,背叛汉王。 韩信平定魏地之后,刘邦派遣张耳辅助韩信,攻略燕、赵。井陉一战,汉军击破赵军,斩杀陈余(详情见另一篇文章《甘受胯下辱 方能成大事》)。两人的恩恩怨怨,终于落下了帷幕。 凭心而论,张耳与陈余自至交变为敌人,两人都有不是。 当张耳命悬一线之时,求助陈余,陈余理应倾力相助,哪怕是战死沙场,不也是实践了当初生死与共的诺言? 至于张耳,明知陈余之力不敌秦军,又何必苦苦硬逼朋友送死?尤其是战后,先是怀疑朋友谋害自己的部下,继而夺取陈余的军权,那不是把对方逼上绝路? 再说陈余,项羽分封不公,何必拿张耳出气,夺取人家的土地、人民? 如果说,当初发生矛盾之时,双方都能主动为对方着想,后退一步,而不是咄咄逼人,也许心结也就解开了。 再者说,如果张耳不夺陈余之兵,陈余不夺张耳之地,也许还有化解矛盾的可能。 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军队、土地放在面前,他们都忘了贫贱之时的友谊。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