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首辅:明朝最大的佬,差一步就掌控皇帝的杨廷和-
杨廷和,字介夫,四川成都府新都人。成化七年杨廷和会试上榜,年仅12岁(杨廷和是明朝最年轻的举人)。七年后未及弱冠的杨廷和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一颗朝堂新星冉冉升起。 弘治四年因 编修《宪宗实录》和《大明会典》之功,升为翰林侍读并任经筵讲官。弘治八年因才学被孝宗任命为 左春坊左中允,专司教导皇太子朱厚照读书。 朱厚照和杨廷和很像,两人都很聪明,两人也都是敢想并敢做的性格。这种切合也让朱厚照这个难教的学生,虽然非常厌烦老师的管教,但是却非常的尊敬杨廷和,直到他驾崩都一直尊称杨廷和为“ 先生 ”。 此后弘治一朝,杨廷和虽然未列朝堂要职,但多次主持乡试、会试,为他赢得不少声望和人脉。 正德二年,武宗升杨廷和为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专掌诰命起草并作为经筵主讲。杨廷和因为看不惯宦官刘瑾的专横,在经筵中以《出师表》为例,劝武宗“亲贤臣,远小人”。被激怒的“小人”找了个由头就把杨廷和打发到南京。 不久之后得知此事的武宗将刘瑾训斥一通后又召杨廷和回京复任。就此杨廷和和刘瑾也算是成了不死不休的对手。 正德五年,借着刘瑾“清丈军屯”惹出的祸端(安化王以“诛刘瑾”为名举起反旗),杨廷和杨一清密议锄奸。杨廷和先是通过起草诏书,离间贼党,帮助仇钺迅速平息了叛乱。然后和张永里应外合弹劾刘瑾。在武宗动摇后,杨廷和发动六部六科十三道御史再次联名弹劾刘瑾,最终成功推倒了刘瑾。 此过程中杨廷和展现出的果断勇猛与圆滑怯懦的首辅李东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杨廷和隐隐成为朝堂文官之首。正德七年,李东阳致仕还乡,杨廷和被加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衔,正式执掌朝堂。 此时的大明皇朝可谓是千疮百孔,北边蒙古达延汗(小王子)频繁扰边;中原数省“刘六刘七起义”闹得是如火如荼;江西群盗蜂起;杨廷和老家四川的“顺义王”起义也是越闹越大。更严重的是此时的武宗,依旧没有心思安定内政,反而在扩建“豹房”。 为了稳定局势和民心,杨廷和的首要举措就是为百姓“ 减负 ”。凡是遭遇兵祸的府县均免税粮一年,对于因兵祸而生计困难的农户,杨廷和准许他们向官仓借贷粮食,并且来年还贷时不需要支付利息。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借“借贷”敲诈、勒索农户,借贷和还贷均需上报户部勘核,并以户部核验的“凭票”为依据。这点我们现在觉得没什么,但在那个年代却非常重要。很多善政就是因为执行的“扭曲”变成了激起民变的“坏策”。这也说明杨廷和不是个脱离实际的书呆子。 “刘六刘七起义”也给明朝带来了个被动的好处,杨廷和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那就是造就出大片无主荒地,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土地资源紧张提供了解决捷径。杨廷和要求中原数省招募流民耕种无主田地,并就地重编户口并入籍。 “招抚流移”不但迅速恢复了生产,也让朝廷用很低的成本暂时缓解了非常严重的流民问题,为维护 社会 稳定以及平定叛乱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叛军的主要兵源实际就是流民)。 为民“减负”的同时,杨廷和也在为朝廷增收。 明朝自开国以来,朝廷的主要收入是以实物税为主的“粮赋”。但是征收粮赋有个大问题 -- 运输成本很高,有些地方每年收取的粮食本身的价值甚至不足以将这些粮食运送到京师或者朝廷的仓库。在明朝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后,这个问题就愈发得严重。 因此宣德时期就开始采用“平米法”,摊派运输费用到各个纳税农户头上,原则上是富者多缴,穷者少缴。但是明朝的官田和民田粮赋比例差异很大(官田高于民田),最初摊派方式是“论田加耗”,官田少摊或者不摊。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富户们或冒充官田,或将这部分摊牌转移到无地佃户身上。 最终的结果是农户因为负担沉重,纷纷弃地沦为流民,而各省粮赋征收越来越少、拖欠也越来越严重。杨廷和废止了“论田加耗”,改为按赋税比例统一征收,并允许拖欠的粮粮赋和实际赋税变重的官田将损耗折算为白银上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摊派。 杨廷和的办法看着简单,但是效果却很好。两年的时间各省拖欠的税赋就偿还了近六成。正德九年朝廷收到粮赋两千六百万石,太仓收银一百九十万两(当年结余近七十万两)。看着不多,但是张居正十年革新,朝廷也就盈余白银不到四百万两。 除此之外,杨廷和还有一大被动作用 -- 在皇帝和文臣之间充当缓冲 。武宗算得上是明朝最没有“规矩”的皇帝了,恣意行事,自然跟官员们矛盾重重。杨廷和只能一边想方设法的规劝和阻止皇帝,一边忍受官员们对他“无能”(不能约束皇帝)的攻击。虽然夹在中间受气,但起码隔开了君臣,让矛盾处在可控范围内。 正是杨廷和的举措,让风雨飘摇的明朝再次稳定下来,也是他的“作用”给了武宗继续“浪荡”下去的资本。所以正德九年十二月,杨廷和因父丧,申请致仕返乡丁忧,武宗是死活也不同意。 但是杨廷和是铁了心要丁忧,一是出于对孝道的坚守,另外也不能不说他是想逃避压力。正德十年三月,拗不过杨廷和的武宗最终同意了他丁忧的要求。杨廷和此举也形成了文臣必须丁忧的成例,其后张居正“ 深受其害 ”。 但是正德十二年末,武宗又下旨命还有几个月就将丧满的杨廷和“夺情”返京,复任内阁首辅。原因并不复杂,没有了杨廷和的居中调和,武宗和群臣闹得他们自己都受不了了。不但武宗派车队前往四川迎接,杨廷和到达京师时,朝廷百官、勋臣贵戚们全部夹道欢迎。 但是杨廷和也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武宗依旧我行我素、肆意挥霍到处巡幸;官员还是义愤填膺,觉得杨廷和各种不作为。杨廷和只能一边左右腾挪支应,一边静待时机。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六日,杨廷和的机会终于来了,永远不能消停的武宗,因暴疾驾崩。此时杨廷和面临三个问题: 其一,武宗宠臣江彬正率边军精锐“外四家”驻扎在京师城外,这是个很大的隐患。杨廷和再次联合内廷的张永,控制京城防务后,将江彬骗进宫中捉拿下狱并遣散“外四家”官兵回各自原驻地,成功地消除了这个隐患。 其二,武宗驾崩后未留下子嗣而且武宗也无亲兄弟,皇朝没有继承人。这个问题倒不复杂,根据《皇明祖训》“父亡子继,兄终弟及”的原则,皇族排序,很快就选定了继承人,兴献王第二子朱厚熜(他的哥哥已病故)。 其三,如何处理武宗的烂摊子,这实际也是杨廷和十多年来最想做的事情。之前没机会,现在不但有了机会,还有了之前没有的权力。 在确定朱厚熜继位后,从朝廷派出使臣到朱厚熜到达京师登基。这期间一共有三十七天,这三十七天皇朝是没有皇帝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把手,而且他手中还有“遗诏”这项特权。 遗诏是古代皇朝最特殊的一道圣旨,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遗诏大多是旁人以先帝名义写的“伪诏”,但是维系皇朝的理法传统却又让人没有任何反对的可能。 历史 证明,敢公开质疑先帝“遗诏”的人,除非逆袭上位,不然死路一条。 杨廷和就利用自己首辅的身份,在遗诏的加持下开始了自己的“ 更化改元 ”。 首先裁撤了“豹房”以及各地的行宫查封并关闭,将里面的宫女、番僧、杂役全部遣散,并将里面的财物充公。即节约了内廷开销,又给国库增加一笔外快。 接着就是机构精简,将武宗实际新设、扩充的部门全部关闭,大量裁撤富余人员。其中东厂和锦衣卫这两个机构,就裁撤了十多万人。这不但大幅度降低了朝廷的负担,也极大地削弱了武宗一朝膨胀的宦官和武将势力。 经济上除了将武宗为了扩大财源而新增的各类强征全部取消外,还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税赋减免政策,并将正德十五年以前的欠赋全部减免。此举让海内已快沸腾的民怨,很快就降温并缓和下来。 在为民众减负的同时,杨廷和依然不忘为朝廷增收。他这次瞄向了盐税。方法很简单,把刘瑾对付贪官的“查盘”直接借用过来。清查参与食盐买卖的盐商、贵戚们,一个月不能偿付的家产充公,家产不够的就子子孙孙接着赔,赔完为止。 杨廷和主政的这三十七天,大小事务累计办了近一百件,而且每一件事情都是他亲自筹划主持,整个皇朝在极短的时间里气象焕然一新、人心也变得稳定,这三十七天堪称杨廷和最高光的时刻,但是杨廷和自己挖坑埋了自己。 皇朝的继承人朱厚熜虽然只有十四岁,但是聪明过人。因父王早逝,十二岁时朱厚熜就以世子的身份管理王府,并将王府内外打理的井井有条,颇受朝堂上下的赞誉,杨廷和也非常欣赏他。 朱厚熜前往北京一路轻装简行,谢绝沿途官绅的觐见,并严格约束身边的近侍,颇有贤君之风,这和武宗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且朱厚熜不但很仰慕杨廷和,更重要的是他非常不喜欢武宗那一套做派,立志要“ 荡涤奸邪,兴旺盛世 ”。 这对君臣原本非常契合,即使不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也应该不会产生太大的矛盾冲突,但是杨廷和想要的太多。 杨廷和希望皇朝不要再出现武宗那样恣意妄为的皇帝,因此他想让外朝对皇帝形成更大的限制。说好听点是让皇帝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不好听就是成为“傀儡”。原本世宗(朱厚熜)外藩继位,毫无根基,是个真正的孤家寡人。而且年龄只有十四岁,貌似也没啥斗争经验,杨廷和实现想法的机会很大。 为了尽可能的团结外朝文臣来打压皇帝的威权,杨廷和以不让颇受文官怀念的孝宗绝后为名,要求世宗认孝宗为父,改称自己生父献王为叔,还在世的生母为叔母。世宗自然不会同意,他下旨礼部给自己生父追加名号,但是旨意被杨廷和连续封还,没有办法的世宗试图找杨廷和谈判,杨廷和也毫不退让并以辞职相威胁。 就在世宗快要绝望时,礼学大才张璁站出来力挺世宗,张璁连上 《大礼疏》和《大礼或问》,从根本上改变了世宗的被动地位,让朝臣们慢慢站向了世宗这一边。世宗和杨廷和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互相治不服对方。最后双方先达成了一次妥协,世宗暂时认了自己生父和明孝宗“两个父亲”。 杨廷和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他自己这边,反而打击报复 张璁(将他赶到南京),意图削去世宗的羽翼。这种无理且跋扈的行为,也激怒了很多朝臣,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公开的支持张璁和世宗并弹劾杨廷和跋扈、擅权。 嘉靖二年,杨廷和再次封还了世宗要求派遣太监提督江南织造的诏书,两人的矛盾也再一次的公开化。杨廷和故技重施,上奏请求辞官,以“罢工”来威胁。但此时羽翼已丰的世宗,不但不再害怕,反而召回张璁,要重议大礼,打算借此来打击杨廷和一派。 杨廷和虽然联合了两百多名官员集体上疏反对,不光世宗不再做出让步,很多大臣也公开支持世宗和张璁。觉得大势已去的杨廷和在嘉靖三年二月,再次上表请辞,世宗随水推舟的准其致仕还乡。 但是这并不是结束,世宗在获取“大礼议”的胜利后,修《明伦大典》固化自己胜利果实的同时也将杨廷和定性为罪臣,并剥夺了杨廷和的全部爵位、削职为民。嘉靖八年,差一点就驯服了皇权的杨廷和,带着“罪臣”的污名病逝于新都家中。
明朝内阁首辅杨廷和在历史上的定位怎样的
明朝内阁首辅杨廷和在历史上的定位:
明朝内阁首辅杨廷和:历仕四朝,二朝首辅,革除弊政
简介: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
杨廷和辅佐武宗时期,由于武宗荒诞无德,杨廷和屡屡进言未果,仍心系百姓,关心民间疾苦,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得以正常运行。
杨廷和平定安化王造反,镇压起义将其诛之。武宗去世后,由于无后,遂与皇太后二人将其堂弟朱厚熜立为世宗,得群臣赞同。
杨廷和在武宗去世后,除掉手握重兵的江彬。当时江彬深知自己为天下人所不齿,在同党造反时尚且犹豫不决,于是杨廷和以皇太后的名义将其追捕诛杀,并消除一众党羽,引得举国欢欣。
世宗未赴京城时,由杨廷和代理国政共三十七日,在此期间,杨廷和不受制于皇上,得以大展身手,废除了武帝在位时留下的一系列弊端政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杨廷和加强边防军力,放遣武帝生前所囚的各方女子,减少赋税降低阶级矛盾,挑选人才以推行新政等等。杨廷和所推行的一系列举措,均受到了举国上下的赞赏。
尽管其改革时间短暂,但仍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善财政情况,缓和阶级矛盾,使百姓生活也转好,对明朝中衰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与振兴作用。
你如何评价嘉靖帝,他的历史功过如何?
嘉靖帝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但是在他统治后期却变得熏天暗地的。 明朝帝王很多,今天要讲到的嘉靖帝,也就是明世宗,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嘉靖帝坐江山的时间很长,长达45年之久,四舍五入就是半个世纪,这也使得嘉靖这个年号成为了明朝使用年号最长之一,可是嘉靖帝是一个非常难以评价的历史人物,虽然他勤政,但是在他执政的后期可谓荒淫无道,可是说他昏庸也不是很全面的评价,毕竟在他执政的前20年里,确实给大明江山的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努力。 一、嘉靖帝对历史的贡献嘉靖帝在执政的前20年里正当大明发展的黄金顶峰时期,这个阶段国家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要快速和稳定,而这样的结果都离不开嘉靖帝的指导。在军事方面,嘉靖帝主要的对外政策是修边墙,抗倭寇。因此,对边疆地区加强防御就成了帝王的主要谋划。在行政方面,嘉靖帝尽可能的打击外戚专权,甚至废除世峰这一制度。在经济方面,嘉靖帝在位期间,可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段,给后世的民族资本主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推动了大明的发展。 二、嘉靖帝后期过错嘉靖帝在经历了壬寅宫变之后,变得相当放荡颓废,1542年壬寅宫变后嘉靖帝的疑心病越来越重,他不信任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的妻子和朝堂上的大臣,这使得他一辈子追求的大明江山几乎毁于一旦,长期的不理朝政使得国家越来越混乱不堪,之前已经获得控制的倭寇和北方游牧民族也再次泛滥,人民再也不能安居乐业,社会环境也从安定转向了混乱。除了不理朝政之外,嘉靖帝到了老年期还迷上了长生,这使得他对道教文化越来越狂热,或许这也是他不理朝政的原因。在他不理朝政之后,把自己手中的权力交给了一个大奸臣,但他万没有想到,久而久之权力就进行了转移,这样的情况也持续了十多年。 这就是为什么后世百姓对他的作风和做法难以评价的道理,确实是他的勤政爱民,把大明王朝带上了顶峰时期,但也的确是他把事业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大明王朝拉向了万劫不复。
推荐阅读
- ○ 长株潭城铁加列车
- ○ 赘婿电视剧免费观看全集完整版
- ○ 51健身网
- ○ 斯托亚
- ○ 贾玲发文为刘德华庆生
- ○ 长滩岛
- ○ 慈世平肘击哈登
- ○ 朔天运河
- ○ 义门陈氏
- ○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最新文章
- ○ 长株潭城铁加列车
- ○ 赘婿电视剧免费观看全集完整版
- ○ 51健身网
- ○ 斯托亚
- ○ 贾玲发文为刘德华庆生
- ○ 长滩岛
- ○ 慈世平肘击哈登
- ○ 朔天运河
- ○ 义门陈氏
- ○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